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WIFI的单端口双频双极化全向天线,包括反射板、水平放置的第一介质板和垂直放置的第二介质板,第一介质板的上下表面对称地贴附有第一偶极子天线和第二偶极子天线,形成由四个偶极子天线组成的偶极子天线阵列,用于实现5G信号的全向辐射和水平极化特性,第二介质板的第一表面贴附有辐射体与馈电导线,第二介质板的第二表面贴附有地线,辐射体的中部与馈电导线连接,形成馈点,辐射体的两末端与反射板连接,形成回路,用于实现2.4G信号的全向辐射和垂直极化特性,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全向天线天线具有单端口、双频、水平垂直双极化、宽频、尺寸小、全向性好、平均增益高的特点。的特点。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WIFI的单端口双频双极化全向天线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天线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WIFI的单端口双频双极化全向天线。
技术介绍
[0002]近十多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联网的电子设备数量急剧增加,相应对WIFI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号的全向覆盖,高数据传输速率现在是WIFI设备的重要性能指标。当前无线通信设备多采用全向天线或智能天线波束扫描来实现全向覆盖,通过MIMO天线技术实现数据的高吞吐率,但在一些较为空旷的地方,由于多径反射变弱,空间分集无法实现较高的吞吐率,此时需要引入极化分集,即用水平极化全向辐射天线和垂直极化全向辐射天线实现更好的MIMO效果和全向特性。目前已有的文献和专利中涉及到的双频双极化全向天线几乎都以双端口馈电的方式实现,既无法实现天线小型化,节约空间,还会使结构设计变得复杂,同时了增加组装和安装成本。因此,设计一款单端口双频水平垂直双极化全向天线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WIFI的单端口双频双极化全向天线,该天线具有双频、水平垂直双极化、宽频、尺寸小、全向性好、平均增益高的特点。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应用于WIFI的单端口双频双极化全向天线,包括:第一天线、第二天线及反射板;
[0006]所述第一天线包括第一介质板、第一偶极子天线和第二偶极子天线,所述第一介质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介质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偶极子天线和所述第二偶极子天线分别贴附于所述第一介质板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偶极子天线和所述第二偶极子天线分别整体呈“卍”字形,所述第一天线用于实现5G信号的全向辐射和水平极化特性;
[0007]所述第二天线包括第二介质板、辐射体、馈电导线及地线,所述第二介质板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介质板的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二介质板与所述第一介质板相互垂直,所述第二介质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辐射体与所述馈电导线贴附于所述第二介质板的第一表面,所述馈电导线的一端与所述反射板相连,所述馈电导线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介质板与所述第一偶极子天线相连,用于给所述第一偶极子天线馈电,所述地线贴附于所述第二介质板的第二表面,所述地线的一端与所述反射板相连,所述地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偶极子天线相连,用于给所述第二偶极子天线馈电,所述辐射体的中部与所述馈电导线连接,形成馈点,所述辐射体的两末端与所述反射板连接,形成回路,所述第二天线用于实现2.4G信号的全向辐射和垂直极化特性;
[0008]所述反射板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介质板远离所述第一介质板的一侧,所述反射板
与所述第二介质板相互垂直。
[0009]优选地;
[0010]所述第一偶极子天线包括自第一馈电点处向外延伸的四支第一传输线及四个第一天线臂,四支所述第一传输线形成整体呈“十”字形的第一微带双线馈电网络,所述第一传输线通过所述第一馈电点并联连接,四个所述第一天线臂顺时针或逆时针地设置于各所述第一传输线末端;
[0011]所述第二偶极子天线包括自第二馈电点处向外延伸的四支第二传输线及四个第二天线臂,四支所述第二传输线形成整体呈“十”字形的第二微带双线馈电网络,所述第二传输线通过所述第二馈电点并联连接,四个所述第二天线臂顺时针或逆时针地设置于各所述第二传输线末端。
[0012]优选地,所述辐射体采用环天线,包括沿水平方向且与所述馈电导线连接的第一延伸分支,所述第一延伸分支两末端分别朝向所述反射板一侧弯折,形成第二延伸分支和第三延伸分支,所述第二延伸分支靠近所述反射板的一端与所述反射板相连,所述第三延伸分支靠近所述反射板的一端与所述反射板相连。
[0013]优选地,还包括若干固定弹片,所述馈电导线、地线、所述第二延伸分支和所述第三延伸分支均通过所述固定弹片与所述反射板相连,所述固定弹片包括弹片本体及沿所述弹片本体的侧边弯折延伸的连接片,所述弹片本体固定安装于所述反射板上,若干所述连接片分别与所述馈电导线、地线、所述第二延伸分支和所述第三延伸分支固定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传输线和所述第二传输线均采用渐变式传输线。
[0015]优选地,所述偶极子天线为印刷偶极子天线或化镀偶极子天线。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介质板和所述第二介质板的材质选用聚碳酸酯材料或者印制电路板。
[0017]优选地,所述单端口双频双极化全向天线所覆盖的工作频段包括2400~2500MHz和5150~5850MHz。
[0018]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0019]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WIFI的单端口双频双极化全向天线,包括反射板、水平放置的第一介质板和垂直放置的第二介质板,第二介质板固定安装于第一介质板的下方,第一介质板的上下表面对称地贴附有第一偶极子天线和第二偶极子天线,形成由四个偶极子天线组成的偶极子天线阵列,用于实现5G信号的全向辐射和水平极化特性,第二介质板的第一表面贴附有辐射体与馈电导线,第二介质板的第二表面贴附有地线,辐射体的中部与馈电导线连接,形成馈点,辐射体的两末端与反射板连接,形成回路,用于实现2.4G信号的全向辐射和垂直极化特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全向天线天线具有单端口、双频、水平垂直双极化、宽频、尺寸小、全向性好、平均增益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WIFI的单端口双频双极化全向天线的三维立体图;
[0021]图2为图1中第一介质板的第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图1中第一介质板的第二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图1中第二介质板的三维立体图;
[0024]图5为图3中第二介质板的第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图3中第二介质板的第二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第一天线;11:第一介质板;12:第一偶极子天线;121:第一传输线;122:第一天线臂;13:第二偶极子天线;131:第二传输线;132:第二天线臂;2:第二天线;21:第二介质板;22:辐射体;221:第一延伸分支;222:第二延伸分支;223:第三延伸分支;23:馈电导线;24:地线;3:反射板;4:固定弹片;41:弹片本体;42:连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应用于WIFI的单端口双频双极化全向天线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
[0030]参看图1至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WIFI的单端口双频双极化全向天线,包括:第一天线1、第二天线2及反射板3;
[0031]第一天线1包括第一介质板11、第一偶极子天线12和第二偶极子天线13,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WIFI的单端口双频双极化全向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天线、第二天线及反射板;所述第一天线包括第一介质板、第一偶极子天线和第二偶极子天线,所述第一介质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介质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偶极子天线和所述第二偶极子天线分别贴附于所述第一介质板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偶极子天线和所述第二偶极子天线分别整体呈“卍”字形,所述第一天线用于实现5G信号的全向辐射和水平极化特性;所述第二天线包括第二介质板、辐射体、馈电导线及地线,所述第二介质板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介质板的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二介质板与所述第一介质板相互垂直,所述第二介质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辐射体与所述馈电导线贴附于所述第二介质板的第一表面,所述馈电导线的一端与所述反射板相连,所述馈电导线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介质板与所述第一偶极子天线相连,用于给所述第一偶极子天线馈电,所述地线贴附于所述第二介质板的第二表面,所述地线的一端与所述反射板相连,所述地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偶极子天线相连,用于给所述第二偶极子天线馈电,所述辐射体的中部与所述馈电导线连接,形成馈点,所述辐射体的两末端与所述反射板连接,形成回路,所述第二天线用于实现2.4G信号的全向辐射和垂直极化特性;所述反射板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介质板远离所述第一介质板的一侧,所述反射板与所述第二介质板相互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WIFI的单端口双频双极化全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偶极子天线包括自第一馈电点处向外延伸的四支第一传输线及四个第一天线臂,四支所述第一传输线形成整体呈“十”字形的第一微带双线馈电网络,所述第一传输线通过所述第一馈电点并联连接,四个所述第一天线臂顺时针或逆时针地设置于各所述第一传输线末端;所述第二偶极子天线包括自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春阳,盛洪宇,李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