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恩来专利>正文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8686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请求保护一种兼容WPC1.1版Qi标准的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其包括主控电路和分别连接至主控电路的接收电路和供电电路。所述接收电路具有接收天线A1,用于与外部送电电路耦合从而获得电力。所述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1,主控芯片U1通过PA3引脚发送通讯信号控制所述接收天线A1耦合外部送电电路从而获得电力;通过PA6引脚发送EN信号控制所述供电电路向外部用电设备供电。所述供电电路包括同步降压芯片U2,用于改变供电电压并向外部用电设备供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无线充电接收电路能够与兼容WPC1.1版Qi标准的不同品牌、型号的手机无线充电发送器匹配,从而与无线充电发送器持续耦合获得电力。同时电路设计简单,便于生产制造。便于生产制造。便于生产制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无线充电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小家电设备的普及,人们对智能电器设备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因此这些用电设备需要经常充电。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让充电方便了许多。Qi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该标准越来越得到行业的认可,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几乎所有的手机品牌均兼容该标准。但在现有技术中,小家电设备几乎还没有广泛应用该标准的产品,个别有的不是接收电路复杂就是使用专用的集成芯片,在生产制造时效率低,并且制造的成本高,不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电路,该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可以与兼容WPC1.1版Qi标准的不同品牌、型号的手机无线充电发送器耦合从而接收到电能。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其包括主控电路和分别连接至主控电路的接收电路和供电电路。
[0006]所述接收电路具有接收天线A1,用于与外部送电电路耦合从而获得电力。
[0007]所述接收电路中的电容C2、电容C3、电容C4与电容C1并联,接收天线A1的TX2端连接至电容C1的第一端,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至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至瞬态二极管D7的第一端和电容C8的第一端,瞬态二极管D7的第二端和电容C8的第二端接地。
[0008]接收天线A1的Tx1端连接至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1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共同引出VIN端口,用于传输电力。
[0009]所述接收电路中的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至电容C1的第二端,电容C5的第二端连接至接收天线A1的TX1端和场效应管Q2的栅极,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至电容C1的第二端,源极接地;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至接收天线A1的TX1端,源极接地,栅极连接至电容C1的第二端和电容C7的第一端;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至电容C7的第二端和电容C6的第一端,源极接地,栅极连接至主控芯片U1的PA3引脚,用于接收通讯信号,电容C6的第二端连接至接收天线A1的TX1端。
[0010]所述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1,所述主控芯片U1用于通过PA3引脚发送通讯信号控制所述接收天线A1耦合外部送电电路从而获得电力;VDD引脚连接至电容C13的第一端、外部电源端、稳压管D3的负极和电阻R6的第一端,电容C13的第二端和稳压管D3的正极接地,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至VIN端口,用于接收电力从而给所述主控芯片U1供电;所述主控芯片U1的PA6引脚连接至同步降压芯片U2的EN引脚,用于通过发送EN信号控制所述供电电
路向外部用电设备供电。
[0011]所述供电电路包括同步降压芯片U2,所述同步降压芯片U2的EN引脚用于接收EN信号;IN引脚连接至电容C10的第一端和VIN端口,用于接收电力,电容C10的第二端和GND引脚接地;BS引脚连接至电容C9的第一端,电容C9的第二端和SW引脚连接至电感L1的第一端,电感L1的第二端引出VDD端口,所述VDD端口连接至外部用电设备;电感L1的第二端还连接至电容C11的第一端,电容C11的第二端接地。
[0012]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的无线充电接收电路通过主控芯片U1发送通讯信号控制接收天线A1耦合外部送电电路从而获得电力,能够与兼容WPC1.1版Qi标准的不同品牌、型号的手机无线充电发送器匹配,从而与无线充电发送器持续耦合获得电力。同时电路设计简单,便于生产制造。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实施例一的无线充电接收电路的接收电路示意图;
[0015]图2为实施例一的无线充电接收电路的主控电路示意图;
[0016]图3为实施例一的无线充电接收电路的供电电路示意图;
[0017]图4为实施例一的无线充电接收电路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技术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技术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技术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0019]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技术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0020]实施例一:
[0021]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其包括主控电路和分别连接至主控电路的接收电路和供电电路。
[0022]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接收电路的接收电路示意图,接收电路具有接收天线A1,用于与外部送电电路耦合从而获得电力。
[0023]接收电路中的电容C2、电容C3、电容C4与电容C1并联,接收天线A1的TX2端连接至
电容C1的第一端,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至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至瞬态二极管D7的第一端和电容C8的第一端,瞬态二极管D7的第二端和电容C8的第二端接地。
[0024]接收天线A1的Tx1端连接至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1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共同引出VIN端口,用于传输电力。
[0025]接收电路中的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至电容C1的第二端,电容C5的第二端连接至接收天线A1的TX1端和场效应管Q2的栅极,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至电容C1的第二端,源极接地;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至接收天线A1的TX1端,源极接地,栅极连接至电容C1的第二端和电容C7的第一端;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至电容C7的第二端和电容C6的第一端,源极接地,栅极连接至主控芯片U1的PA3引脚,用于接收通讯信号,电容C6的第二端连接至接收天线A1的TX1端。
[0026]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场效应管为N沟道场效应管。
[0027]在本技术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和场效应管Q3也可以采用P沟道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电路和分别连接至主控电路的接收电路和供电电路;所述接收电路具有接收天线A1,用于与外部送电电路耦合从而获得电力;所述接收电路中的电容C2、电容C3、电容C4与电容C1并联,接收天线A1的Tx2端连接至电容C1的第一端,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至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至瞬态二极管D7的第一端和电容C8的第一端,瞬态二极管D7的第二端和电容C8的第二端接地;接收天线A1的Tx1端连接至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1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共同引出VIN端口,用于传输电力;所述接收电路中的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至电容C1的第二端,电容C5的第二端连接至接收天线A1的TX1端和场效应管Q2的栅极,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至电容C1的第二端,源极接地;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至接收天线A1的TX1端,源极接地,栅极连接至电容C1的第二端和电容C7的第一端;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至电容C7的第二端和电容C6的第一端,源极接地,栅极连接至主控芯片U1的PA3引脚,用于接收通讯信号,电容C6的第二端连接至接收天线A1的TX1端;所述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U1,所述主控芯片U1用于通过PA3引脚发送通讯信号控制所述接收天线A1耦合外部送电电路从而获得电力;VDD引脚连接至电容C13的第一端、外部电源端、稳压管D3的负极和电阻R6的第一端,电容C13的第二端和稳压管D3的正极接地,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至VIN端口;所述主控芯片U1的PA6引脚连接至同步降压芯片U2的EN引脚,用于通过发送EN信号控制所述供电电路向外部用电设备供电;所述供电电路包括同步降压芯片U2,所述同步降压芯片U2的EN引脚用于接收EN信号;IN引脚连接至电容C10的第一端和VIN端口,用于接收电力,电容C10的第二端和GND引脚接地;BS引脚连接至电容C9的第一端,电容C9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恩来
申请(专利权)人:林恩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