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纤维无损浸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47798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纤维无损浸胶方法,包括:设置在浸胶盒中的浸胶通道,使树脂胶液以设定的流量从浸胶通道的顶部往浸胶通道的底部流动,以设定的速度前行的待浸胶的纤维束横向贯穿浸胶通道,前行的纤维束与由上往下流动的树脂胶液相交汇而使树脂胶液粘附在纤维束上,且纤维束上粘附的树脂胶液的量不少于纤维浸胶工序所要求的量,纤维浸胶过程中与浸胶盒无接触且通过纤维束出口最窄处的孔径来控制纤维束上粘附的树脂胶液的厚度。该方法在纤维束浸胶过程中不会损伤纤维束。束。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纤维无损浸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产储氢压力容器过程中的纤维湿法缠绕工艺,尤其涉及该工艺中的纤维浸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上的车载储氢气瓶主要采用铝内胆纤维缠绕气瓶或塑料内胆纤维缠绕气瓶,这两种储氢气瓶的结构相同,即在铝内胆或塑料内胆上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纤维增强层和纤维保护层,将浸渍有树脂胶液的碳纤维采用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缠绕在铝内胆或塑料内胆上就能最终形成纤维增强层,将浸渍有树脂胶液的玻璃纤维采用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缠绕在纤维增强层上就能最终形成纤维保护层。可见,将树脂胶液浸渍粘附到纤维上是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重要前置工序步骤。目前,使纤维上浸渍粘附树脂胶的纤维浸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在牵引装置的牵引下将张紧的纤维束先输入敞口胶槽内浸渍树脂胶液,然后再使纤维束通过挤胶辊从而对纤维束进行挤压,使纤维束上的胶液尽可能分布均匀,接着用刮胶刀将纤维束上多余的胶液刮除。在实际生产中,用以浸胶的纤维束大多采用横截面呈矩形的扁平形状的纤维束,通常该矩形的宽度范围为1

2mm、长度范围为5

8mm;也有采用横截面呈圆形的圆柱形状的纤维束,通常该圆形的直径范围在3

5mm。上述纤维浸胶方法存在以下缺陷:一、通过挤胶辊和刮胶刀调整浸胶后的纤维束上的树脂胶液的均匀度和厚度,极易造成纤维束中大量的纤维损伤或者纤维起毛,最终影响车载储氢气瓶的纤维增强层和纤维保护层的承压性能;二、牵引装置牵引纤维束离开敞口胶槽时会带出过多的胶液,也造成胶液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纤维束浸胶过程中不会损伤纤维束的用于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纤维无损浸胶方法。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纤维无损浸胶方法,包括:设置在浸胶盒中的浸胶通道,使树脂胶液以设定的流量从浸胶通道的顶部往浸胶通道的底部流动,且流入浸胶通道的树脂胶液的温度范围为50

60℃,以设定的速度前行的待浸胶的纤维束横向贯穿浸胶通道,前行的纤维束与由上往下流动的树脂胶液相交汇从而使树脂胶液粘附在纤维束上,并且纤维束上粘附的树脂胶液的量不少于纤维浸胶工序所要求的量,当待浸胶的纤维束为碳纤维时,该碳纤维束的前行速度范围为190

210 mm/s,当待浸胶的纤维束为玻璃纤维时,该玻璃纤维束的前行速度范围为170

190 mm/s;浸胶盒上供纤维束穿出浸胶通道的纤维束出口的孔径满足如下要求:当待浸胶的纤维束为横截面为矩形的扁平形状的纤维束时,纤维束出口最窄处的内壁与纤维束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的距离范围为纤维束厚度的0.4

0.6倍,当待浸胶的纤维束为圆柱形纤维束时,纤维束出口最窄处的内壁与纤维束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距离范围为纤维束横截面直径的0.4

0.6倍。
[0005]进一步地,前述的用于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纤维无损浸胶方法,其中:浸胶通道所在的浸胶盒的前后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通孔,使得待浸胶的纤维束能横向贯穿浸胶通道,浸胶盒的前侧壁上的通孔为纤维束出口,浸胶盒的后侧壁上的通孔为纤维束进口。
[0006]进一步地,前述的用于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纤维无损浸胶方法,其中:纤维束进口与纤维束出口的口径均由外向内逐渐增大,且纤维束进口与纤维束出口的底面均由外向内向下倾斜。
[0007]进一步地,前述的用于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纤维无损浸胶方法,其中:当待浸胶的纤维束为圆柱形纤维束时,纤维束进口与纤维束出口均为口径由外向内逐渐变大的圆台形通孔,纤维束出口最窄处位于浸胶盒的前侧壁上的圆台形通孔的最前端,纤维束进口与纤维束出口的任一母线与其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0

15
°

[0008]进一步地,前述的用于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纤维无损浸胶方法,其中:浸胶通道所在的浸胶盒的前后侧壁上上下间隔设置有两对通孔、且两对通孔分别前后一一对应;上下两个纤维束出口的中心线的间距范围为80

120mm,位于上方的纤维束出口的中心线与浸胶通道顶端的间距不小于50 mm,位于下方的纤维束出口的中心线与浸胶通道底端的间距不小于50 mm。
[0009]进一步地,前述的用于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纤维无损浸胶方法,其中:树脂胶液的流量范围为 1.8

2.2 g/min。
[0010]进一步地,前述的用于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纤维无损浸胶方法,其中:树脂胶液通过与浸胶通道顶部连通的进胶管进入浸胶通道,树脂胶液的流量通过进胶管上的树脂胶液输送泵、进胶流量计和调胶阀控制。
[0011]进一步地,前述的用于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纤维无损浸胶方法,其中:从浸胶通道的底部流出的树脂胶液通过与浸胶通道底部连通的回胶管回用。
[0012]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一、树脂胶液从浸胶通道的顶部往浸胶通道的底部流动,以设定的速度前行的待浸胶的纤维束横向贯穿浸胶通道,使得待浸胶的纤维束和由上向下流动的树脂胶液相交汇,并且在浸胶过程中纤维束与浸胶盒无接触,从而能够实现无损浸胶;对树脂胶液的温度和流量进行设定,使得浸胶后的纤维束上粘附有较均匀的树脂胶液。二、将纤维束出口最窄处的内壁与纤维束之间的间隙设置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控制浸胶后的纤维束上的树脂胶液的厚度。三、从浸胶通道的底部流出的树脂胶液通过与浸胶通道底部连通的回胶管回用,提高了树脂胶液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适用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用于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纤维无损浸胶方法的一种浸胶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5]如图1所示,用于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纤维无损浸胶方法,包括:设置在浸胶盒52中的浸胶通道521,使树脂胶液以设定的流量从浸胶通道521的顶部往浸胶通道521的底部流动,在本实施例中,流入浸胶通道521的树脂胶液的温度范围为50

60℃,以设定的速度前
行的待浸胶的纤维束6横向贯穿浸胶通道521,前行的纤维束6与由上往下流动的树脂胶液相交汇从而使树脂胶液粘附在纤维束6上,并且纤维束6上粘附的树脂胶液的量不少于该纤维束6浸胶工序所要求的量,当待浸胶的纤维束6为碳纤维时,待浸胶的碳纤维束6的前行速度范围为190

210 mm/s,当待浸胶的纤维束6为玻璃纤维时,待浸胶的玻璃纤维束6的前行速度范围为170

190 mm/s。浸胶盒52上供纤维束6穿出浸胶通道521的纤维束出口的孔径满足如下要求:当待浸胶的纤维束6为扁平形状的纤维束时,扁平形状的纤维束即横截面为矩形的纤维束6,该矩形的宽度范围为1

2mm、长度范围为5

8mm,且该矩形的宽度即为纤维束6的厚度,纤维束出口最窄处的内壁与纤维束6之间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纤维无损浸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浸胶盒中的浸胶通道,使树脂胶液以设定的流量从浸胶通道的顶部往浸胶通道的底部流动,且流入浸胶通道的树脂胶液的温度范围为50

60℃,以设定的速度前行的待浸胶的纤维束横向贯穿浸胶通道,前行的纤维束与由上往下流动的树脂胶液相交汇从而使树脂胶液粘附在纤维束上,并且纤维束上粘附的树脂胶液的量不少于纤维浸胶工序所要求的量,当待浸胶的纤维束为碳纤维时,该碳纤维束的前行速度范围为190

210 mm/s,当待浸胶的纤维束为玻璃纤维时,该玻璃纤维束的前行速度范围为170

190 mm/s;浸胶盒上供纤维束穿出浸胶通道的纤维束出口的孔径满足如下要求:当待浸胶的纤维束为横截面为矩形的扁平形状的纤维束时,纤维束出口最窄处的内壁与纤维束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的距离范围为纤维束厚度的0.4

0.6倍,当待浸胶的纤维束为圆柱形纤维束时,纤维束出口最窄处的内壁与纤维束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距离范围为纤维束横截面直径的0.4

0.6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纤维无损浸胶方法,其特征在于:浸胶通道所在的浸胶盒的前后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通孔,使得待浸胶的纤维束能横向贯穿浸胶通道,浸胶盒的前侧壁上的通孔为纤维束出口,浸胶盒的后侧壁上的通孔为纤维束进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纤维湿法缠绕工艺的纤维无损浸胶方法,其特征在于:纤维束进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安泉苏红艳孙磊赵亚丽何春辉成志钢陈晓阳钱志浩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