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用油茶芽苗砧优良遗传因子改良嫁接穗的育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47345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运用油茶芽苗砧优良遗传因子改良嫁接穗的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预建良种基因体系;结合植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抗逆性和经济性状;在此基础上,选择特定砧木与良种穗嫁接配对,通过科学的小苗培育与管理;获得的嫁接苗,运用早期目标性状的辨别方法,确定砧穂组合的良种苗木;然后砧木苗选种培育、接穗条选取、胚根嫁接、嫁接苗栽植、容器苗稀植移栽;数据提取:人工调查、理化指标检测;数据分析、早期优良特征的辨别,选择适应本地生长环境的油茶早花类型植株作为砧木,与外引长林主栽良种4、18、40、53号进行多种组合的嫁接,为油茶种植者提供早花、丰产稳产、环境适应性俱佳砧穗组合的优良苗木。适应性俱佳砧穗组合的优良苗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运用油茶芽苗砧优良遗传因子改良嫁接穗的育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油茶嫁接种植
,具体的,涉及一种运用油茶芽苗砧优良遗传因子改良嫁接穗的育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砧木可以通过砧木自身的激素、核酸、多肽等信号分子来广泛调控、影响地上部接穗品种的生长发育过程,从而可增强树体的环境适应性,发挥良种特性,甚至创制新的超越原有接穗良种的特性。
[0003]油茶为山茶科山茶属,是我国著名木本油料树种,广泛栽培于全国15个南方省市,其中,安徽栽培面积达300万亩,尽管油茶产业发展较快,科技创新成绩斐然,但也还有进一步提升和创新空间。例如,当前我省乃至全国的油茶育苗企业采用的胚轴或胚根嫁接技术繁殖的油茶苗木,对于培育砧木的种子无选择,基本是混合种子,致使嫁接苗的生长习性、内在质量参差不齐,给油茶种植者的管理带来不便。
[0004]其中,虽为同一接穗品种,但各单株的花期、成熟期并不完全一致,可能影响期望的成熟期;苗木的环境适应性:抗寒、抗旱、抗病虫害,当前我省油茶定植成活率不高,就育砧木的抗寒性、抗旱、抗病虫害不强相关,其中良种丰产性折扣,良种特性未能充分发挥。
[0005]上述问题,可以从砧木的选育及砧木、接穗的优化组合方面得以克服。例子:之前认为山核桃只能栽植在海拔800以上区域,但采用适宜的薄壳山核桃为砧木,成功将山核桃栽植到了低海拔地区,扩大了山核桃的栽植范围;
[0006]枣疯病严重的地区,采用适宜的酸枣作为砧木来嫁接枣树品种,可极大减轻枣疯病的危害
[0007]以枳壳为砧木嫁接柑橘品种,可以在瘠薄、干旱地区获得丰产。
[0008]砧木可通过自身根系的特异性,增加对水分、矿质元素的吸收、及向地上部的传导,尤其是通过激素、核酸、多肽等信号分子,调控地上部接穗品种的发育过程,从而改变接穗品种的萌芽期、花芽分化期、开花期、果实成熟期,甚者改变果实内在品质。
[0009]安徽省目前的油茶主载品系多来源于外省,如“长林”、“湘林”、“赣无”等系列,而安徽省选育的“大别山”、“凤阳”、“黄山”等系列占比较少。外省品系存在迟熟、抗寒性、抗病虫害能力不强的潜在问题,影响定植时的成活率以及后期的产量。由于在苗木繁育的生产过程中,对砧木用的种子毫无选择性,也是导致抗逆性不强的重要因素。
[0010]因此,选择本地油茶良种或品系做砧木,与外引良种穂嫁接,达到和提升优良特性,如早熟、抗逆性等,从而获得理想的嫁接组合,用于规模化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用油茶芽苗砧优良遗传因子改良嫁接穗的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选择不同种源的多个家系来源的种子,与目前主栽品种进行多种组合嫁接,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对嫁接苗木检测,开发检测评价体系,揭示油茶砧木对接穗品种生长发育过
程影响的机理;从中选择出丰产性、适应性俱佳的砧、穗组合。
[0012]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
[0013]现有技术中,苗木繁育的生产过程中,对砧木用的种子毫无选择性,导致成熟期不理想、抗逆性不强等。
[001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15]一种运用油茶芽苗砧优良遗传因子改良嫁接穗的育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16]第一步、预建砧木与接穗配对优良基因体系
[0017]结合植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抗逆性和经济性选择舒城大别山、凤阳良种油茶种子育砧苗与外引主推长林系列良种油茶穗条为组合进行配对嫁接;利用本地良种做砧木,与长林嫁接配对,诱导改良外引种穗,建立基因互补体系;
[0018]第二步、砧木与接穗配对组合试验方案设计
[0019]以大别山1号、大别山5号、凤阳6号、长林40号为砧木,与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大别山1号、大别山5号配对,形成18个接穗组合;
[0020]第三步、砧穗配对嫁接与育苗
[0021](1)、砧木苗选种培育:选择成熟、健康的大别山1号、大别山5号、凤阳6号、长林40号种子,于当年10

12月份沙藏播种,培育砧木苗;
[0022](2)、接穗条选取:次年5月上旬至6月中、下旬,选取5叶3芽以上当年新稍的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大别山1号、大别山5号油茶穗条,在其穗条腋芽下部0.5

1cm处下刀,削成2个斜面,再于芽尖上部枝茎0.2cm处切断,制成一芽一叶的接穗;
[0023](3)、胚根嫁接:5月上旬至6月中、下旬,将大别山1号、大别山5号、凤阳6号、长林40号砧木苗从沙床中挖出,用清水洗去苗上的沙子,将砧木苗用质量分数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

20秒,然后将砧木苗的子叶与根茎处用嫁接刀切断,保留胚根部分,用嫁接刀将砧木胚根从中间划开1.4

1.6cm的深度,将接穗下部和砧木胚根切口底部紧贴并且用薄铝片捏紧打折,得到以大别山1号、大别山5号、凤阳6号、长林40号为砧木,与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大别山1号、大别山5号配对形成18个嫁接苗,将嫁接苗整齐叠放在阴凉处,并盖上湿毛巾等待栽植;
[0024](4)、嫁接苗栽植:将各组嫁接苗种植于容器基质杯后埋入苗床培育,在适宜的条件下培育4

5个月龄的配对嫁接容器小苗;
[0025](5)、小苗稀植移栽:将各组容器苗按4万株/亩稀植移栽,移栽后要合理进行人工除草、施肥、喷灌管理等;培育一年或两年生容器嫁接苗;
[0026]第四步、样本调查与检测
[0027]1)、田间调查:容器苗田间样本调查冻害、病虫害率;
[0028]2)、理化指标检测:叶片结构、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取样人工解剖叶片组织结构:如角质层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取样测试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叶片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II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
[0029]第五步、数据处理
[0030]收集、处理田间调查和室内理化指标测定数据;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以一年生未嫁接苗作为对照,分别计算各砧穗组合和对照组各性状的平均值;首先将原始数据以相对指
实际光化学效率YII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测定10株植株,每株选取叶片3

5片,测定结果取平均值;
[0043]进一步地,第五步中所述数据处理具体步骤为:
[0044]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以一年生未嫁接苗作为对照,分别计算各配对嫁接组和对照组各性状的平均值;首先将原始数据以相对指标为单位进行标准化转换,求得各理化指标性状的抗性系数,并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得出各理化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0045]进一步地,第六步中所述早期良种特征苗辨别抗性体系是运用综合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对多指标的交互作用进行抗性鉴定;
[0046]进一步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用油茶芽苗砧优良遗传因子改良嫁接穗的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预建砧木与接穗配对优良基因体系结合植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抗逆性和经济性选择舒城大别山、凤阳良种油茶种子育砧苗与外引主推长林系列良种油茶穗条为组合进行配对嫁接;利用本地良种做砧木,与长林嫁接配对,诱导改良外引种穗,建立基因互补体系;第二步、砧木与接穗配对组合试验方案设计以大别山1号、大别山5号、凤阳6号、长林40号为砧木,与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大别山1号、大别山5号配对,形成18个接穗组合;第三步、砧穗配对嫁接与育苗(1)、砧木苗选种培育:选择成熟、健康的大别山1号、大别山5号、凤阳6号、长林40号种子,于当年10

12月份沙藏播种,培育砧木苗;(2)、接穗条选取:次年5月上旬至6月中、下旬,选取5叶3芽以上当年新稍的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大别山1号、大别山5号油茶穗条,在其穗条腋芽下部0.5

1cm处下刀,削成2个斜面,再于芽尖上部枝茎0.2cm处切断,制成一芽一叶的接穗;(3)、胚根嫁接:5月上旬至6月中、下旬,将大别山1号、大别山5号、凤阳6号、长林40号砧木苗从沙床中挖出,用清水洗去苗上的沙子,将砧木苗用质量分数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

20秒,然后将砧木苗的子叶与根茎处用嫁接刀切断,保留胚根部分,用嫁接刀将砧木胚根从中间划开1.4

1.6cm的深度,将接穗下部和砧木胚根切口底部紧贴并且用薄铝片捏紧打折,得到以大别山1号、大别山5号、凤阳6号、长林40号为砧木,与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大别山1号、大别山5号配对形成18个嫁接苗,将嫁接苗整齐叠放在阴凉处,并盖上湿毛巾等待栽植;(4)、嫁接苗栽植:将各组嫁接苗种植于容器基质杯后埋入苗床培育,在适宜的条件下培育4

5个月龄的配对嫁接容器小苗;(5)、小苗稀植移栽:将各组容器苗按4万株/亩稀植移栽,移栽后要合理进行人工除草、施肥、喷灌管理等;培育一年或两年生容器嫁接苗;第四步、样本调查与检测1)、田间调查:容器苗田间样本调查冻害、病虫害率;2)、理化指标检测:叶片结构、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取样人工解剖叶片组织结构:如角质层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取样测试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叶片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II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第五步、数据处理收集、处理田间调查和室内理化指标测定数据;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以一年生未嫁接苗作为对照,分别计算各砧穗组合和对照组各性状的平均值;首先将原始数据以相对指标为单位进行标准化转换,求得各理化指标性状的抗性系数,并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得出各理化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第六步、早期良种特征苗辨别抗性体系建立与识别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志华胡娟娟杨雪梅詹文勇张琪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