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流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47311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流道系统,该热流道系统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和第三模板,还包括分流板、垫脚和压力缸,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和第三模板中设置有冷却回路,且开设有安装腔。分流板位于安装腔中。压力缸位于安装腔中,压力缸的外表面与第一模板导热接触,且通过垫脚承托于分流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热流道系统通过使得压力缸的外表面与第一模板导热接触,且通过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和第三模板中原有的冷却回路来散热,不需要另外设置冷却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简化了冷却结构,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热流道系统的稳定性可控。统的稳定性可控。统的稳定性可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流道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热流道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热流道系统中,为了保证塑胶材料在热流道系统内部能够保持熔融的状态,通常会给热流道系统内的塑胶传输热量。一般是利用外置式的加热装置来保证有足够的热量的输入。与此同时,这些热量也会通过辐射以及对流传递至热流道系统的其余部件上,其中包括压力缸。
[0003]压力缸需要采用一些橡胶制品来保证缸内的压力,而高温的环境容易降低橡胶制品的性能和寿命,使得压力缸可靠性低。为了保证橡胶制品的性能和寿命,一般是增设冷却装置来给压力缸降温。
[0004]热流道系统中的压力缸的数量较多,冷却装置的数量也随之增多。由于现有的冷却装置的结构复杂,使得整个热流道系统的结构比较复杂,使得热流道系统的稳定性变得不易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流道系统,有利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0006]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热流道系统,包括:
[0008]依次层叠的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和第三模板,所述第一模板、所述第二模板和所述第三模板中设置有冷却回路,且开设有安装腔;
[0009]分流板,位于所述安装腔中;
[0010]垫脚;
[0011]压力缸,位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压力缸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模板导热接触,且通过所述垫脚承托于所述分流板。
[0012]优选地,在上述的热流道系统中,所述压力缸背离所述分流板的面与所述第一模板导热接触。
[0013]优选地,在上述的热流道系统中,所述第一模板具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凹槽,所述凹槽自所述第一模板靠近所述分流板的面朝向所述第一模板背离所述分流板的面凹陷;至少部分所述压力缸位于所述凹槽中,且所述压力缸与所述凹槽的槽底导热接触。
[0014]优选地,在上述的热流道系统中,所述第一模板中设置有第一冷却回路,所述第一冷却回路位于所述槽底背离所述分流板的一侧。
[0015]优选地,在上述的热流道系统中,所述第一模板中还设置有第二冷却回路和第三冷却回路,所述第二冷却回路和所述第三冷却回路分别位于所述凹槽的两侧。
[0016]优选地,在上述的热流道系统中,所述垫脚包括两个端部和位于两个所述端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端部的横截面积,两个所述端部分别与所述
分流板和所述压力缸连接。
[0017]优选地,在上述的热流道系统中,所述热流道系统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分流板通过所述导热件与所述第二模板导热接触。
[0018]优选地,在上述的热流道系统中,所述导热件导热连接所述分流板朝向所述第三模板的面与所述第二模板。
[0019]优选地,在上述的热流道系统中,所述第三模板靠近所述导热件的部分设置有第四冷却回路。
[0020]优选地,在上述的热流道系统中,所述垫脚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垫脚均匀分布。
[0021]本技术的热流道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使得压力缸的外表面与第一模板导热接触,且通过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和第三模板中原有的冷却回路来散热,不需要另外设置冷却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简化了冷却结构,从而使得本技术的热流道系统的稳定性可控。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热流道系统的立体图;
[00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热流道系统的主视图;
[00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热流道系统的剖视图。
[0025]图中附件名称和标号如下:
[0026]热流道系统100、第一模板10、凹槽11、槽底111、第二模板20、安装腔21、第三模板30、第一冷却回路41、第二冷却回路42、第三冷却回路43、第四冷却回路44、第五冷却回路45、分流板50、压力缸60、垫脚70、中间部71、端部72、导热件80。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0]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
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热流道系统100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热流道系统100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热流道系统100的剖视图。
[0032]如图1

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热流道系统100。该热流道系统100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模板10、第二模板20和第三模板30,本实施例的热流道系统100还包括分流板50、垫脚70和压力缸60。第一模板10、第二模板20和第三模板30中设置有冷却回路,且开设有安装腔21。分流板50位于安装腔21中。压力缸60位于安装腔21中。
[0033]现有的给压力缸冷却的冷却装置的结构以及数量都导致热流道系统的稳定性变得不易控制,从而容易损坏系统以及降低加工产品的质量,此外,整个热流道系统的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均比较高。
[0034]本实施例的分流板50的加热丝等加热元件产生的热量,扩散至整个分流板50,由于压力缸60与分流板50之间存在连接关系,分流板50的热量容易传递至压力缸60。本实施例需要采用措施降低这种热量传递,且为了使得热流道系统的稳定性容易控制,本实施例采用的措施如下:压力缸60的外表面与第一模板10导热接触,且通过垫脚70承托于分流板50。
[0035]本实施例的热流道系统100通过使得压力缸60的外表面与第一模板10导热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模板(10)、第二模板(20)和第三模板(30),所述第一模板(10)、所述第二模板(20)和所述第三模板(30)中设置有冷却回路,且开设有安装腔(21);分流板(50),位于所述安装腔(21)中;垫脚(70);压力缸(60),位于所述安装腔(21)中,所述压力缸(60)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模板(10)导热接触,且通过所述垫脚(70)承托于所述分流板(5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缸(60)背离所述分流板(50)的面与所述第一模板(10)导热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10)具有与所述安装腔(21)连通的凹槽(11),所述凹槽(11)自所述第一模板(10)靠近所述分流板(50)的面朝向所述第一模板(10)背离所述分流板(50)的面凹陷;至少部分所述压力缸(60)位于所述凹槽(11)中,且所述压力缸(60)与所述凹槽(11)的槽底(111)导热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10)中设置有第一冷却回路(41),所述第一冷却回路(41)位于所述槽底(111)背离所述分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凌丁运凯
申请(专利权)人:马斯特模具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