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极片的折极耳装置及极片成型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46998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池极片的折极耳装置及极片成型设备;一种电池极片的折极耳装置包括安装大板,所述安装大板上装设有如下机构:第一夹持机构,用于夹持沿左右方向传送的极片;对折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夹持的极片的自由端沿左右方向对折;折极耳机构,用于将极片对折后的自由端弯折成极耳。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通过在极片上弯折出极耳代替现有的极耳焊接结构,提高了极耳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提高了极耳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提高了极耳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极片的折极耳装置及极片成型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生产设备
,尤其是一种电池极片的折极耳装置及极片成型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锂电池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锂电池有能量密度高、重量轻、构造灵活等优良独特性质。随着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消费者对高端数码锂电池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使得生产商对锂电池的生产制程和工艺要求越来越严格。
[0003]当前,锂电池中,极片和极耳为两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超声波焊接技术将裁切合格的极耳焊接固定在极片上,使得极片和极耳之间实现电连接;但是这种制造工艺存在至少以下三种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极耳裁切的时候容易出现毛刺,毛刺会刺穿锂电池的隔膜,造成锂电池短路;其二,极耳与极片之间可能会存在脱焊的情况,导致卷制的电芯无法使用,浪费极片和隔膜;其三,电芯生产过程中,需要额外配置极耳放料及其他工艺动作设备,导致制造生产成本增加。
[0004]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改善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池极片的折极耳装置及极片成型设备,目的是在极片上成型出极耳。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采取的一种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电池极片的折极耳装置,包括安装大板,所述安装大板上装设有如下机构:第一夹持机构,用于夹持沿左右方向传送的极片;对折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夹持的极片的自由端沿左右方向对折;折极耳机构,用于将极片对折后的自由端弯折成极耳。
[0008]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阐述: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装设在所述安装大板上的第一安装座;第一动力源装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并驱动下压板沿左右方向移动;所述下压板上具有用于吸附极片的第一吸附部件;第二动力源装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并驱动上压板上下移动;其中,所述上压板位于所述下压板远离极片自由端的一端上方,其底部装设有与极片配合的缓冲部件。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有压片机构;所述压片机构包括有三轴移动机构;所述三轴移动机构装设在所述安装大板上,用于驱动压片组件下压至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夹持的极片的自由端;其中,所述压片组件包括与所述对折机构配合的对折压片和/或与所述折极耳机构配合的折极耳压片。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对折机构包括第三动力源和第四动力源,依次用于驱动对折部件上下移动和左右移动以将极片对折。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对折部件的底部转动安装有与极片的自由端滚动配合的滚动部件。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对折部件上具有第二吸附部件和第二夹持机构,依次用于吸附叠置在所述对折部件上的极片和将极片下压至所述对折部件上。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切断机构;所述切断机构包括装设在所述安装大板上的第二安装座;第五动力源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并驱动切刀上下运动;其中,所述切刀的刃口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呈45
°
角;其中,所述对折部件靠近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的端部具有与所述切刀配合的切断槽。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贴胶机构;所述贴胶机构装设在所述安装大板上,用于将所述第一夹持机构与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夹持的极片相邻的端部粘接。
[00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折极耳机构包括装设在所述安装大板上的第三安装座;第六动力源安装在所述第三安装座上,并驱动第一承台上下移动;第七动力源安装在所述第一承台上,并驱动折极耳部件水平移动;其中,所述折极耳部件的移动方向与左右方向成45
°
角;所述折极耳部件的自由端具有与极片配合的垂直端面;所述垂直端面与左右方向成45
°
角。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采取的一种技术方案如下:
[0018]一种电池极片成型设备,包括有如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电池极片的折极耳装置。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0]1、本专利技术采用折极耳装置代替现有的极片成型设备中的焊极耳装置,由于极耳是由极片一体成型所得的,无需配置额外的极耳放卷机构、极耳裁切机构、极耳取放机构、极耳焊接机构等;故而,本专利技术降低了制造生产成本,节省了占用空间。
[0021]2、极耳是通过折极耳机构一体成型在极片上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存在的极耳脱焊的隐患,提高了电芯的质量和安全性能。
[0022]3、由于极片的自由端是裁切所得的,对折机构将极片的自由端对折后再由折极耳机构翻折成极耳,不仅使得极耳的厚度增加以使其强度增加,还使得极片的裁切部分即自由端被包裹住不会外露,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极耳裁切的时候容易出现的毛刺会刺穿隔膜造成锂电池短路的隐患。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工作时的极片状态变化示意图,其中,a、b、c、d、e依次为极片初始状态、极片裁切状态、极片对折状态、极耳成型状态和贴胶带状态;
[0024]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电池极片的折极耳装置的立体图;
[0025]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对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图4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8]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折极耳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压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切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贴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极片成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中各标号分别是:
[0034]1、安装大板;
[0035]2、第一夹持机构;21、第一安装座;22、第一动力源;23、下压板;24、第一吸附部件;25、第二动力源;26、上压板;27、缓冲部件;
[0036]3、对折机构;31、第四安装座;311、导套;312、导柱;32、第三动力源;33、第二承台;34、第四动力源;35第三承台;36、对折部件;361、长孔;362、滚动部件;363、切断槽;37、第二吸附部件;38、第二夹持机构;381、第八动力源;382、压带板;
[0037]4、折极耳机构;41、第三安装座;42、第六动力源;43、第一承台;44、第七动力源;45、折极耳部件;451、垂直端面;
[0038]5、压片机构;51、三轴移动机构;511、第六安装座;512、第九动力源;513、第四承台;514、第十动力源;515、第五承台;516、第十一动力源;52、压片组件;521、对折压片;522、折极耳压片;5221、直倒角;523、压片安装板;
[0039]6、切断机构;61、第二安装座;62、第五动力源;63、切刀;64、第十二动力源;65、第六承台;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极片的折极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大板,所述安装大板上装设有如下机构:第一夹持机构,用于夹持沿左右方向传送的极片;对折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夹持的极片的自由端沿左右方向对折;折极耳机构,用于将极片对折后的自由端弯折成极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极片的折极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装设在所述安装大板上的第一安装座;第一动力源装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并驱动下压板沿左右方向移动;所述下压板上具有用于吸附极片的第一吸附部件;第二动力源装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并驱动上压板上下移动;其中,所述上压板位于所述下压板远离极片自由端的一端上方,其底部装设有与极片配合的缓冲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极片的折极耳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压片机构;所述压片机构包括有三轴移动机构;所述三轴移动机构装设在所述安装大板上,用于驱动压片组件下压至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夹持的极片的自由端;其中,所述压片组件包括与所述对折机构配合的对折压片和/或与所述折极耳机构配合的折极耳压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极片的折极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折机构包括第三动力源和第四动力源,依次用于驱动对折部件上下移动和左右移动以将极片对折。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池极片的折极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折部件的底部转动安装有与极片的自由端滚动配合的滚动部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池极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国栋孙铁柱王鹏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泽宏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