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建筑多功能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5138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1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生态建筑多功能房,涉及生态建筑技术领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小框体和大框体,所述小框体和所述大框体合拢并形成内腔;所述大框体的两端和所述小框体的相应一端之间均形成有间隔进风口,且所述大框体和所述小框体的上侧均设置有循环风口;所述小框体和/或所述大框体上设置有启闭门。本申请具有通过在小架框体内安装小底玻璃和小顶玻璃,在大架框体内安装大底玻璃和大顶玻璃,直接接受太阳自然光线,保证白天的照明,并减少人工照明,并通过位于该多功能房侧面的间隔进风口供外界空气进入内腔,再通过顶部的循环风口排出,实现气流的稳定流动的效果。实现气流的稳定流动的效果。实现气流的稳定流动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建筑多功能房


[0001]本申请涉及生态建筑
,特别涉及一种生态建筑多功能房。

技术介绍

[0002]生态建筑指的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生态建筑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0003]公告号为CN21136901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绿色生态建筑,该绿色生态建筑包括建筑基层,建筑基层上设有建筑墙体,建筑墙体上设有建筑屋顶;建筑墙体包括四个混凝土钢筋制成的呈弧形状的混凝土子墙,混凝土子墙的上表面上覆盖有绿植;相邻的两个混凝土子墙之间设有间隙,且越靠近建筑基层间隙越大;建筑基层至少在间隙对应的部分上覆盖有绿植。
[0004]但是该绿色生态建筑不具有自然通风系统,且由混凝土制成,难以对太阳能进行直接且有效的利用,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建筑多功能房,以实现显著提升气候调节能力以及居住舒适度的目的。其具体方案如下:
[0006]一种生态建筑多功能房,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小框体和大框体,所述小框体和所述大框体合拢并形成内腔;所述大框体的两端和所述小框体的相应一端之间均形成有间隔进风口,且所述大框体和所述小框体的上侧均设置有循环风口;所述小框体和/或所述大框体上设置有启闭门。
[0007]优选地:所述小框体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小架框体;所述小架框体内安装有小底玻璃和小顶玻璃,形成于所述小框体上的所述循环风口位于所述小底玻璃的上端和所述小顶玻璃的下端之间,且所述小顶玻璃的底部位于所述小底玻璃顶部的外侧下端。
[0008]优选地:所述大框体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大架框体;所述大架框体内安装有大底玻璃和大顶玻璃,形成于所述大框体上的所述循环风口位于所述大底玻璃的上端和所述大顶玻璃的下端之间,且所述大顶玻璃的底部位于所述大底玻璃顶部的外侧下端。
[0009]优选地:所述大框体包括固定框体,所述启闭门为与相应的所述固定框体抵接的移动框体,所述移动框体设置有至少一个且位于所述大框体的相应一端,所述固定框体和所述小框体连接固定,所述移动框体的顶部与所述固定框体转动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导轨,所述移动框体的底部与所述导轨匹配。
[0011]优选地:所述小框体和所述大框体的顶部外侧设置有遮体。
[0012]通过以上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生态建筑多功能房,该生态建筑多功能房
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1、通过在小架框体内安装小底玻璃和小顶玻璃,在大架框体内安装大底玻璃和大顶玻璃,直接接受太阳自然光线,保证白天的照明,并减少人工照明;
[0014]2、通过位于该多功能房侧面的间隔进风口供外界空气进入内腔,再通过顶部的循环风口排出,实现气流的稳定流动的效果;
[0015]3、实现显著提升气候调节能力以及居住舒适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申请公开的生态建筑多功能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申请公开的生态建筑多功能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申请公开的生态建筑多功能房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2、小框体;21、小架框体;22、小底玻璃;23、小顶玻璃;24、小中骨架;3、大框体;31、大架框体;32、大底玻璃;33、大顶玻璃;34、大中骨架;35、固定框体;36、移动框体;361、移动框架;37、间隔进风口;4、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一
[0023]如图1所示,一种生态建筑多功能房,包括底板1。底板1上设置有呈环形围绕的小框体2和大框体3。因此,在小框体2和大框体3合拢时,形成用于活动的内腔。需要提及的是,在大框体3的两端和小框体2的相应一端之间均形成有间隔进风口37(见图3),且大框体3和小框体2的上侧均设置有循环风口。因此,在该多功能房外界的空气将通过间隔进风口37进入到该多功能房的内腔中,由于热胀冷缩远离,热气密度小,进而将在上升后通过顶部的循环风口排出,实现气流的稳定流动的效果。
[0024]如图2、图3所示,小框体2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小架框体21。且在本实施例中,小架框体21设置有4个且均呈45
°
弧度设置。小架框体21内安装有小底玻璃22和小顶玻璃23,形成于小框体2上的循环风口位于小底玻璃22的上端和小顶玻璃23的下端之间,且小顶玻璃23的底部位于小底玻璃22顶部的外侧下端。相应的,大框体3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大架框体31。大架框体31内安装有大底玻璃32和大顶玻璃33,形成于大框体3上的循环风口位于大底玻璃32的上端和大顶玻璃33的下端之间,且大顶玻璃33的底部位于大底玻璃32顶部的外侧下端。
[0025]需要提及的是,小底玻璃22、小顶玻璃23、大底玻璃32和大顶玻璃33均由PC板制
成,直接接受太阳自然光线,保证白天的照明,并减少人工照明;与此同时,在小框体2和大框体3的顶部外侧设置有遮体,遮体设置有太阳能转换器与蓄电池,以利用光伏发电并通过蓄电池储备电量。为了进入该多功能房内,在小框体2和/或大框体3上设置有启闭门。启闭门转动连接在相应的小框体2和/或大框体3上,具有使用便捷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小框体2和大框体3的弧度均为180
°
,且大框体3的两端位于小框体2两端的外侧且相互匹配。因此,在大框体3的端部与相应的小框体2的端部之间形成的间隔进风口37具有上端窄且下端宽的特点,以供外界自然风进入有序地流入空腔内进行气体的交换。
[0026]如图2、图3所示,大框体3包括固定框体35。启闭门为与相应的固定框体35抵接的移动框体36。其中,移动框体36设置有至少一个且位于大框体3的相应一端。固定框体35和小框体2连接固定,移动框体36的顶部与固定框体35转动连接。与此同时,在底板1上设置有导轨4。并在移动框体36的两端均设置有移动框架361,移动框架361的底部与导轨4匹配,以供驱动移动框体36转动时,导轨4起到限定移动框体36转动以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建筑多功能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小框体(2)和大框体(3),所述小框体(2)和所述大框体(3)合拢并形成内腔;所述大框体(3)的两端和所述小框体(2)的相应一端之间均形成有间隔进风口(37),且所述大框体(3)和所述小框体(2)的上侧均设置有循环风口;所述小框体(2)和/或所述大框体(3)上设置有启闭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建筑多功能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框体(2)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小架框体(21);所述小架框体(21)内安装有小底玻璃(22)和小顶玻璃(23),形成于所述小框体(2)上的所述循环风口位于所述小底玻璃(22)的上端和所述小顶玻璃(23)的下端之间,且所述小顶玻璃(23)的底部位于所述小底玻璃(22)顶部的外侧下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建筑多功能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框体(3)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大架框体(31);所述大架框体(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敏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尧桂荷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