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提门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3204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门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反提门锁,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可转动的第一联动件,以及可与第一联动件相配合,并伸出壳体外的斜舌,壳体内还设于可与第一联动件配合转动的第二联动件,第二联动件上形成有第一联动槽,第一联动件上形成有朝向第一联动槽的推动部,第二联动件上还连接可随第二联动件转动进行平移,并伸出壳体外的方舌,方舌上形成有可与第二联动件相配合的连接件。通过该门锁,用户只需要反向转动执手,即可实现锁门,该门锁操作简便,且内部结构稳定且简单,能够更好地节约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提门锁
本技术属于门锁
,涉及一种反提门锁。
技术介绍
门锁是一种用于把门锁住的工具,能够起到保护人们生命财产的作用。在人们外出时,人们往往会用钥匙将门锁上,但若每次出门都需要钥匙来进行锁门,则很容易使得用户在使用门锁时感到不便,因此门锁中最好设有能够便于用户快速锁门的结构,如反提结构,用户只需要将反向转动执手,即可快速地将门锁上,即不需要再通过钥匙来锁门。然而目前市场上能够实现反提的门锁大多结构复杂,存在生产成本高,容易损坏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且易于操作的反提门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根据上述问题,提供了一反提门锁,用户只需要将该门锁的执手进行反向转动,即可对门进行上锁,该门锁在保证结构稳定的前提下简化了内部零件,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且具备更长久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反提门锁,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可转动的第一联动件,以及可与所述第一联动件相配合,并伸出所述壳体外的斜舌,所述壳体内还设于可与第一联动件配合转动的第二联动件,第二联动件上形成有第一联动槽,所述第一联动件上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联动槽的推动部,所述第二联动件上还连接可随所述第二联动件转动进行平移,并伸出所述壳体外的方舌,方舌上形成有可与所述第二联动件相配合的连接件。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后端形成有第一凸体,所述第二联动件上形成有可供所述第一凸体伸入的第一导向孔。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上形成有第二导向孔,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向前穿过所述第二导向孔的第一定位柱,所述连接件前端形成有第二凸体,所述连接件上连接有同时套于所述第一定位柱与第二凸体上的三角扭簧。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设有位于所述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以及连接件后端的升降板,升降板内形成可供所述第一定位柱穿过的第四导向孔,升降板上分别形成第一凸块,第二凸块,以及第三凸块,所述第一联动件上形成有可供所述第一凸块嵌入的第二联动槽,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第二定位柱,第二定位柱上套有形成有两端钢丝的第一复位扭簧,第一复位扭簧的一端钢丝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相抵,另一端钢丝与所述第二凸块的上端面相抵,所述连接件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三凸块侧端面相抵的定位块。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安装锁芯的锁芯孔,锁芯孔位于所述升降板下端,所述升降板下端向前弯折延长,并形成有可与锁芯相配合的联动部,所述连接件上形成有可与锁芯相配合的第三联动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联动件上形成有第一锁舌推动部,所述斜舌上形成有伸入所述壳体内部,并从所述第一锁舌推动部前端穿过的连接杆,连接杆上连接有与所述第一锁舌推动部右端相抵的联动板。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三定位柱,第三定位柱上套有形成有两端钢丝的第二复位扭簧,第二复位扭簧的一端钢丝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相抵,另一端钢丝与所述联动板的右端相抵。进一步的,所述联动板前后两端均形成有滑动块,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可供所述滑动块嵌入的第三导向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联动件内形成有用连接执手的方芯。进一步的,所述方舌与连接件之间限定有限位端面,所述方芯上套有第三联动件,第三联动件包括与所述限位端面相抵的联动杆,以及与所述联动板左端相抵的第二锁舌推动部,所述第三联动件上设有同时贯穿所述联动杆与第二锁舌推动部的中心轴,所述联动杆与第二锁舌推动部均围绕所述中心轴转动。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当用户需锁门时,只需要反向转动执手,所述方舌即可从所述壳体中伸出将门锁上,其操作十分便捷,并且该门锁在保持内部结构稳定的前提下简化了内部零件及其连接结构,从而有效地节约了该门锁的生产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斜舌伸出壳体时该门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斜舌伸出壳体时该门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斜舌与方舌均伸出壳体时该门锁的结构示意图一。图4为斜舌与方舌均伸出壳体时该门锁的结构示意图二。图5为斜舌与方舌均缩回壳体时的该门锁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第二联动件的主视图。图7为锁舌与连接件相连接时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升降块的主视图。1-壳体,11-第一定位柱,12-第二定位柱,121-第一复位扭簧-121,13-第三定位柱,131-第二复位扭簧,14-第三导向孔,2-第一联动件,21-推动部,22-第二联动槽,23-第一锁舌推动部,24-方芯,3-斜舌,31-连接杆,32-联动板,321-滑动块,4-第二联动件,41-第一联动槽,42-第一导向孔,5-方舌,51-连接件,511-第一凸体,512-第二导向孔,513-第二凸体,514-三角扭簧,515-定位块,52-限位端面,6-升降板,61-第四导向孔,62-第一凸块,63-第二凸块,64-第三凸块,65-联动部,7-第三联动件,71-联动杆,72-第二锁舌推动部,73-中心轴,8-锁芯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5所示,一种反提门锁,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可转动的第一联动件2,以及可与所述第一联动件2相配合,并伸出所述壳体1外的斜舌3,所述壳体1内还设于可与第一联动件2配合转动的第二联动件4,第二联动件4上形成有第一联动槽41,所述第一联动件2上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联动槽41的推动部21,所述第二联动件4上还连接可随所述第二联动件4转动进行平移,并伸出所述壳体1外的方舌5,方舌5上形成有可与所述第二联动件4相配合的连接件51。具体的,当用户反提执手时,所述第一联动件2逆时针转动,即所述推动部21朝向所述第一联动槽41靠近,使得所述第一联动件2在逆时针转动时推动所述第二联动件4顺时针转动,所述第二联动件4在顺时针转动时即可带动所述连接件51平移,进而将所述方舌5从所述壳体1外推出,最终实现锁门。如图5-6所示,所述连接件51后端形成有第一凸体511,所述第二联动件4上形成有可供所述第一凸体511伸入的第一导向孔42。具体的,当所述第二联动件4顺时针转动时,所述第一导向孔42随之朝向所述第二联动件4转动的方向发生倾斜,进而通过所述第一凸体511推动所述连接件51平移,使得所述方舌5被顺利地推出所述所述壳体1外。如图1-6所示,所述连接件51上形成有第二导向孔512,所述壳体1内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反提门锁,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可转动的第一联动件(2),以及可与所述第一联动件(2)相配合,并伸出所述壳体(1)外的斜舌(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还设于可与第一联动件(2)配合转动的第二联动件(4),第二联动件(4)上形成有第一联动槽(41),所述第一联动件(2)上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联动槽(41)的推动部(21),所述第二联动件(4)上还连接可随所述第二联动件(4)转动进行平移,并伸出所述壳体(1)外的方舌(5),方舌(5)上形成有可与所述第二联动件(4)相配合的连接件(5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提门锁,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可转动的第一联动件(2),以及可与所述第一联动件(2)相配合,并伸出所述壳体(1)外的斜舌(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还设于可与第一联动件(2)配合转动的第二联动件(4),第二联动件(4)上形成有第一联动槽(41),所述第一联动件(2)上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联动槽(41)的推动部(21),所述第二联动件(4)上还连接可随所述第二联动件(4)转动进行平移,并伸出所述壳体(1)外的方舌(5),方舌(5)上形成有可与所述第二联动件(4)相配合的连接件(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提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51)后端形成有第一凸体(511),所述第二联动件(4)上形成有可供所述第一凸体(511)伸入的第一导向孔(4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提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51)上形成有第二导向孔(512),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向前穿过所述第二导向孔(512)的第一定位柱(11),所述连接件(51)前端形成有第二凸体(513),所述连接件(51)上连接有同时套于所述第一定位柱(11)与第二凸体(513)上的三角扭簧(5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提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有位于所述第一联动件(2)、第二联动件(4)以及连接件(51)后端的升降板(6),升降板(6)内形成可供所述第一定位柱(11)穿过的第四导向孔(61),升降板(6)上分别形成第一凸块(62),第二凸块(63),以及第三凸块(64),所述第一联动件(2)上形成有可供所述第一凸块(62)嵌入的第二联动槽(22),所述壳体(1)上形成有第二定位柱(12),第二定位柱(12)上套有形成有两端钢丝的第一复位扭簧(121),第一复位扭簧(121)的一端钢丝与所述壳体(1)的内侧壁相抵,另一端钢丝与所述第二凸块(63)的上端面相抵,所述连接件(51)上形成有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芳伟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华越锁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