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石流疏导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42936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泥石流疏导系统,包括砂石缓冲区内交错安装若干沉降斜板,沉降斜板侧面为三角形;沉降斜顶面横向分布若干条沉降滑槽,沉降滑槽内为弧形;砂石缓冲区外沿与若干条导洪管连通,导洪管入口处设置过滤网;砂石缓冲区和导流缓冲区之间设置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之间安装若干过滤格栅;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内均开设若干泄洪孔,且在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的顶部均开设溢流口;导流缓冲区内等间距的分布若干缓冲单元,缓冲单元包括两个缓冲阶梯,缓冲阶梯呈侧视图为梯形状;两个缓冲阶梯之间开设矩形引流槽,引流槽底部与引流管连通;引流管上安装电磁控制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泥石流疏导系统
本技术属于泥石流治理的
,具体涉及一种泥石流疏导系统。
技术介绍
南方地区沟谷纵横,沟道两岸通常风化严重,表层岩体破碎,强降雨、地震等作用后,表层破碎的岩土会剥离山体,在沟道发生泥石流。如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四川地区泥石流发生愈加频繁,泥石流对当地造成巨大的损失。泥石流是携带大量泥砂、石块等物质的特殊洪流,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强大的破坏力的特点。泥石流形成的条件可分为:1、充沛的水源;2、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3、有利的流域形态和沟床纵坡。泥石流成因要素中,水动力条件是随环境而变化的因素,松散固体物质和流域条件是相对固定的因素。所以在泥石流的形成过程中,会因携带的泥石而使洪流具有强大的冲刷能力,侵蚀沟道卷入更多的泥石,使泥石流的规模逐渐发展壮大。泥石流包括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泥石流防治工程宜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和流通区内。控制泥石流的形成区和流通区的水动力条件,可以有效防止泥石流灾害的发生。目前的泥石流治理工程主要有截水工程、拦蓄工程、排导工程、护坡工程等,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造成危害。利用截水等工程控制地表洪水径流,削减水动力条件,需要有利的地形条件,主要适用于大型泥石流沟的治理。拦蓄泥石流固体物质是减少泥石流危害的有效措施,修建谷坊、拦挡坝,蓄泥石流的塘、库或洼地,使松散固体物质不参与泥石流运动,也可以在防护区的范围以外,利用洼地、沟壑、荒滩、湖沼或修建围堤,以足够大的容积将泥石流引入屯蓄起来,使之不产生危害。拦蓄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程量大和使用的限制条件多。排导工程是利用排洪道、渡槽等工程,排泄泥石流,控制泥石流的危害。由于泥石流的侵入能力强、固体物质丰富,排导槽抗冲刷和抗淤积能力要求很高。除工程措施外,通过种植乔、灌木、草丛等植物,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其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生物措施的特点是投资省、能改善自然环境,但发挥效用的时间长,不能及时防治泥石流灾害发生。综上,现有的泥石流防护效果不佳,不能有效阻缓冲或者抵御泥石流发生时的强大冲击力和破坏力,进而造成严重的灾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泥石流疏导系统,以解决现有的泥石流防护效果不佳,不能有效阻缓冲或者抵御泥石流发生时的强大冲击力和破坏力,进而造成严重的灾害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泥石流疏导系统,其包括分布于山体斜坡上的若干条截洪槽,以及设置于山体底部、且依次连通的砂石缓冲区、导流缓冲区、沉淀池和集水池;砂石缓冲区内交错安装若干沉降斜板,沉降斜板侧面为三角形,沉降斜板的最底端靠近斜坡设置;沉降斜顶面横向分布若干条沉降滑槽;砂石缓冲区外沿与若干条导洪管连通,导洪管入口处设置过滤网;砂石缓冲区和导流缓冲区之间设置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之间安装若干过滤格栅;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内均开设若干泄洪孔,且在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的顶部均开设溢流口;导流缓冲区内等间距的分布若干缓冲单元,缓冲单元包括两个缓冲阶梯,缓冲阶梯的侧视图为梯形状;两个缓冲阶梯之间开设矩形引流槽,引流槽底部与引流管连通;引流管上安装电磁控制阀。优选地,沉降斜板与砂石缓冲区水平面所成锐角α为45°-70°。优选地,沉降滑槽内为弧形,弧形圆心角为120°,圆心角所对圆形半径为10cm。优选地,缓冲阶梯的侧视图为梯形状。优选地,电磁控制阀型号为LD51电磁控制阀。本技术提供的泥石流疏导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可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山体区域进行多层次的防护治理,有效减缓泥石流的冲击力和破坏力。附图说明图1为泥石流疏导系统的防护子系统结构图。图2为泥石流疏导系统砂石缓冲区结构图。图3为泥石流疏导系统沉降斜板结构图。图4为泥石流疏导系统缓冲单元结构图。其中,1、山体斜坡;2、截洪槽;3、砂石缓冲区;4、导流缓冲区;5、沉淀池;6、集水池;7、沉降斜板;8、导洪管;9、第一堤坝;10、第二堤坝;11、引流管;12、过滤格栅;13、缓冲单元;14、沉降滑槽;15、缓冲阶梯;16、矩形引流槽;17、电磁控制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但应该清楚,本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技术构思的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参考图1-图4,本方案的泥石流疏导系统,包括:分布于山体斜坡1上的若干条截洪槽2,以及设置于山体底部、且依次连通的砂石缓冲区3、导流缓冲区4、沉淀池5和集水池6。截洪槽2,可用于容置部分水量,避免过多的水量一次性的涌入山下,造成巨大的破坏力。砂石缓冲区3为一个直接接触泥石流的区域,其作用在于缓冲泥石流带来的巨大冲击力,减少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损坏。砂石缓冲区3内交错安装若干沉降斜板7,沉降斜板7侧面为三角形,沉降斜板7的最底端靠近斜坡设置,沉降斜板7与砂石缓冲区3水平面所成锐角α为45°-70°。沉降斜顶面横向分布若干条沉降滑槽14,沉降滑槽14内为弧形,弧形圆心角为120°,圆心角所对圆形半径为10cm。即泥石流在流经单个沉降斜板7时,由于沉降斜板7具有一定的坡度,具有减缓泥石流冲击力的作用,且其上的若干条沉降滑槽14,进一步加快泥石流的沉降,减小其冲击力。除此,将若干沉降斜板7交错分布,可将泥石流的冲击力进行分散,即将其冲击力分散开来,避免冲击力过大,同时,也保护了基础设施。在砂石缓冲区3的两边边端,均安装有若干根导洪管8,导洪管8入口处设有过滤网,导洪管8可将泥石流中的部分水分导出,减少泥石流的重量,从侧面减小泥石流的冲击力,也减小了其它设施的冲击压力。在砂石缓冲区3和导流缓冲区4之间设置第一堤坝9和第二堤坝10;第一堤坝9和第二堤坝10之间安装若干过滤格栅12;第一堤坝9和第二堤坝10内均开设若干泄洪孔,且在第一堤坝9和第二堤坝10的顶部均开设溢流口。本技术将过滤格栅12放置于第一堤坝9后端,传统技术为将过滤装置放置于第一堤坝9前端,如此在泥石流发生时,位于前端的过滤装置直接与泥石流接触,极易造成过滤装置的损坏,而本技术将其放置于第一堤坝9后端,在泥石流缓冲后,再进行过滤,则可极大的减少过滤装置的损坏。除此,设置第二堤坝10,对泥石流进行再次阻挡,即将过滤后的泥沙阻挡于第一堤坝9和第二堤坝10之间,第一堤坝9和第二堤坝10之间的空间可以足够大,以容纳足够多的泥沙(此处的足够多,并非百分百拦截)。导流缓冲区4,用于减缓泥石流水流冲击力。导流缓冲区4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泥石流疏导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布于山体斜坡上的若干条截洪槽,以及设置于山体底部、且依次连通的砂石缓冲区、导流缓冲区、沉淀池和集水池;/n所述砂石缓冲区内交错安装若干沉降斜板,沉降斜板侧面为三角形,沉降斜板的最底端靠近斜坡设置;所述沉降斜顶面横向分布若干条沉降滑槽;所述砂石缓冲区外沿与若干条导洪管连通,导洪管入口处设置过滤网;所述砂石缓冲区和导流缓冲区之间设置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所述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之间安装若干过滤格栅;所述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内均开设若干泄洪孔,且在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的顶部均开设溢流口;/n所述导流缓冲区内等间距的分布若干缓冲单元,所述缓冲单元包括两个缓冲阶梯,缓冲阶梯的侧视图为梯形状;两个缓冲阶梯之间开设矩形引流槽,引流槽底部与引流管连通;所述引流管上安装电磁控制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泥石流疏导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布于山体斜坡上的若干条截洪槽,以及设置于山体底部、且依次连通的砂石缓冲区、导流缓冲区、沉淀池和集水池;
所述砂石缓冲区内交错安装若干沉降斜板,沉降斜板侧面为三角形,沉降斜板的最底端靠近斜坡设置;所述沉降斜顶面横向分布若干条沉降滑槽;所述砂石缓冲区外沿与若干条导洪管连通,导洪管入口处设置过滤网;所述砂石缓冲区和导流缓冲区之间设置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所述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之间安装若干过滤格栅;所述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内均开设若干泄洪孔,且在第一堤坝和第二堤坝的顶部均开设溢流口;
所述导流缓冲区内等间距的分布若干缓冲单元,所述缓冲单元包括两个缓冲阶梯,缓冲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俊董云胡鹏于丰泽田华岳建国任海波王首智陈龙飞
申请(专利权)人: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