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核洗消救援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9509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7: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核污染伤员洗消技术领域,特别公开了一种自动化核洗消救援车。它包括由进入室、洗消室和出口室组成的车厢厢体,进入室和洗消室下方为为二级处理池,洗消室上设有滑动支撑板,其前后端分别开有缺口,并且其前后端分别设有能升降和前后移动的圆形插筒;配套的担架床设有转动端头,担架床上还有头部保护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由机动车带动,机动灵活;还设置了头部保护装置,能够避免再冲洗身体时头部被污染;另外,通过转动端头和圆形插筒的配合,能够实现伤者身体的翻转,全程洗消过程中,只有一开始和中间翻转身体时有很短时间需要救援人员参与,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动完成的,也就减降低了风险,提高了安全系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化核洗消救援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核污染伤员洗消
,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化核洗消救援车。
技术介绍
核及核辐射事件包括核事故、放射事故、核恐怖袭击、核武器和放射性武器袭击、军事装备放射性物质泄漏等六类事件,如核战争、核攻击、各种核电站泄漏事故以及核恐怖事件(如恐怖分子攻击核设施或使用小型核武器进行恐怖袭击等),其特点是影响范围广、受伤人群多、伤亡惨重、伤情极其复杂等。灾难发生后,救援人员如何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尽快消除伤员伤口和其他部位放射性污染,减轻辐射对人体的进一步损害,对辐射伤员或非辐射进行早期的医学救治及处理,同时尽可能防止辐射对救援人员或周围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成为现场医学救治的核心任务。目前通常方案是将伤员后送、设立多个洗消帐篷、依次单向完成洗消。但存在受场地环境限制救援帐篷很难按要求展开、转运途中伤员易出现伤情加重情况、洗消过程很难有效隔离中可造成救援人员继发损伤等,制约灾难现场医学救治能力提高。对核污染伤员的清洗分两种,一种是局部洗消,一种是全身洗消;全身洗消一般针对的是受伤比较严重的伤员,甚至是昏迷伤员,对这种伤员的洗消采用的是卧式单兵洗消装置:在洗消床两侧假装活动围挡,床下增加了污水导流装置,救护人员使用帐篷自带的喷淋系统开展伤员洗消工作,将伤员抬至洗消床上后,立起双侧及前后围挡,形成一个半封闭区域,由救护人员为伤员进行全身洗消,由洗消床两侧的导流水道将污水至污水收集袋内。洗消结束后,放下围挡,将伤员转至清洁担架,进行复检及后送,然后由救护人员清洁洗消床。这种洗消装备可快速完成伤员的洗消工作,并能快速完成设备自洁的要求,同时避免了核污染废水的扩散。但这种装备也有致命缺陷:机动性差;装备简陋,全称需要救护人员参与,存在救护人员被核污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机动灵活、安全系数高的自动化核洗消救援车。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自动化核洗消救援车,包括车厢厢体,其特征是,还包括PLC控制系统,所述车厢箱体从后至前分割成进入室、洗消室和出口室,所述出口室侧面能够打开;所述洗消室包括前墙壁和后墙壁,所述前墙壁和后墙壁上端分别设有能向上打开的透明玻璃窗,所述前墙壁和后墙壁上端分别开有弧形缺口;与前墙壁和后墙壁连接的车厢厢体上设有前后方向的滑动支撑板,在前墙壁和后墙壁外侧的车厢厢体底板上分别设有前后方向的轨道,所述轨道上配套能前后移动的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的输出端朝上并且固定安装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所述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的输出端设有圆形插筒;所述洗消室内配套担架床,所述担架床的两端分别设有弧形端头,所述弧形的圆心角小于180°,所述弧形端头又延伸出直径小于弧形端头的转动端头,所述转动端头与圆形插筒分别设有配套的花键和花键槽,所述担架床为镂空结构,在担架床的头部位置设有一个四分之一球形的头部保护罩,头部保护罩处的担架床上开有配套的镂空孔,所述头部保护罩的顶点处铰接在镂空孔的顶点处,所述头部保护罩的底部为与脖颈处配套的保护板,所述保护板上开有弧形沟槽,与弧形沟槽对应的镂空孔处设有滑柱,所述滑柱位于弧形沟槽内,所述担架床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挡板;所述洗消室上方设有洗消系统;所述洗消室和进入室的车厢厢体底板为镂空结构,该处的底板下方为漏斗,所述漏斗下方连接二级处理池,所述漏斗和二级处理池之间设有放射物质检测系统,所述与PLC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放射物质检测系统、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升降气缸、洗消系统分别与PLC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进入室和洗消室共用一套洗消系统。所述头部保护罩设有输氧连接管,所述洗消室内设有吸氧系统。所述头部保护装置内和此处的担架床上设有柔软物。所述洗消室的车厢厢体的左右内壁上上分别设有输出端朝的滑动气缸,所述滑动气缸的输出端固定在滑动支撑板上,在前墙壁和后墙壁分别设有滑槽,所述滑动支撑板的前后两端两端分别位于滑槽内。在前墙壁和后墙壁外侧的底板上分别设有推动气缸,所述推动气缸的输出端固定一块滑动板,滑动板位于轨道上,并且升降气缸安装在滑动板上;所述推动气缸与PLC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升降气缸上设有导向环,所述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固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环套在导向柱上。所述挡板的横截面为7型。所述头部保护罩与担架床之间设有锁定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设置了将整个洗消装置安装到机动车上,机动灵活,能够适应战争的需要,为伤员的救治抢得先机;本专利技术设置了头部保护装置,能够避免在冲洗身体时头部被污染;另外,通过担架床的转动端头和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上的圆形插筒的配合,能够实现伤者身体的翻转,全程洗消过程中,只有一开始和中间翻转身体时有很短时间需要救援人员参与,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动完成的,也就减少了救援人员被核污染的机会,降低了风险,提高了安全系数。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A向的车厢厢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后墙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担架床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担架床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去掉头部保护罩后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7中C向的头部保护罩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花键和花键槽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中,1车厢厢体,2底板,3漏斗,4管道,5二级处理池,6放射物质检测系统,7前墙壁,8后墙壁,9出口室,10,11洗消室,12进入室,13透明玻璃窗,14滑槽,15滑动气缸,16滑动支撑板,17弧形缺口,18担架床,19弧形端头,20花键和花键槽,21头部保护罩,22镂空孔,23保护板,24弧形沟槽,25滑柱,26吸氧系统,27输氧连接管,28锁定装置,29挡板,30轨道,31推动气缸,32滑动板,33升降气缸,34安装板,35伺服电或步进电机,36圆形插筒,37导向环,38导向柱,39转动端头。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10所示,该种自动化核洗消救援车,整个装置由PLC控制系统控制运行,该装置包括由机动车带动的车厢厢体,将车厢厢体从后之前依次分割成进入室、洗消室和出口室,出口室侧面能够打开,以便洗消好的伤员转移,进入室和洗消室处的车厢厢体底板是镂空结构,在该镂空结构下方连接一个漏斗3,漏斗3通过一根管道4连接二级处理池5,在管道4连接安装放射物质检测系统6,通过间接法检测伤员是否完成冲洗;放射物质检测系统6为现有技术,其安装方式和运行方式不再赘述。洗消室与进入室和出口室之间分别通过前墙壁7和后墙壁8、分割开来,前墙壁7和后墙壁8的上端是透明玻璃窗13,透明玻璃窗13直达车厢厢顶,透明玻璃窗13最好是折叠玻璃,就跟火车(特别是老式的绿皮火车)上的窗户一样,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边的部分能向上提起(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结构,只要能实现下边的玻璃向上折叠就行),下边的部分落到底后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化核洗消救援车,包括车厢厢体(1),其特征是,还包括PLC控制系统,所述车厢箱体(1)从后至前分割成进入室(12)、洗消室(11)和出口室(9),所述出口室(9)侧面能够打开;所述洗消室(11)包括前墙壁(7)和后墙壁(8),所述前墙壁(7)和后墙壁(8)上端分别设有能向上打开的透明玻璃窗(13),所述前墙壁(7)和后墙壁(8)上端分别开有弧形缺口(17);与前墙壁(7)和后墙壁(8)连接的车厢厢体(1)上设有前后方向的滑动支撑板(16),在前墙壁(7)和后墙壁(8)外侧的车厢厢体底板上分别设有前后方向的轨道(30),所述轨道(30)上配套能前后移动的升降气缸(33),所述升降气缸(33)的输出端朝上并且固定安装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35),所述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35)的输出端设有圆形插筒(36);所述洗消室(11)内配套担架床(18),所述担架床(18)的两端分别设有弧形端头(19),所述弧形的圆心角小于180°,所述弧形端头(19)又延伸出直径小于弧形端头(19)的转动端头(39),所述转动端头(39)与圆形插筒(36)分别设有配套的花键和花键槽(20),所述担架床(18)为镂空结构,在担架床(18)的头部位置设有一个四分之一球形的头部保护罩(21),头部保护罩(21)处的担架床(18)上开有配套的镂空孔(22),所述头部保护罩(21)的顶点处铰接在镂空孔(22)的顶点处,所述头部保护罩(21)的底部为与脖颈处配套的保护板(23),所述保护板(23)上开有弧形沟槽(24),与弧形沟槽(24)对应的镂空孔(22)处设有滑柱(25),所述滑柱(25)位于弧形沟槽(24)内,所述担架床(18)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挡板(29);所述洗消室(11)上方设有洗消系统;所述洗消室和进入室的车厢厢体底板为镂空结构,该处的底板下方为漏斗(3),所述漏斗(3)下方连接二级处理池(5),所述漏斗(3)和二级处理池(5)之间设有放射物质检测系统(6),所述与PLC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放射物质检测系统(6)、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35)、升降气缸(33)、洗消系统分别与PLC控制系统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化核洗消救援车,包括车厢厢体(1),其特征是,还包括PLC控制系统,所述车厢箱体(1)从后至前分割成进入室(12)、洗消室(11)和出口室(9),所述出口室(9)侧面能够打开;所述洗消室(11)包括前墙壁(7)和后墙壁(8),所述前墙壁(7)和后墙壁(8)上端分别设有能向上打开的透明玻璃窗(13),所述前墙壁(7)和后墙壁(8)上端分别开有弧形缺口(17);与前墙壁(7)和后墙壁(8)连接的车厢厢体(1)上设有前后方向的滑动支撑板(16),在前墙壁(7)和后墙壁(8)外侧的车厢厢体底板上分别设有前后方向的轨道(30),所述轨道(30)上配套能前后移动的升降气缸(33),所述升降气缸(33)的输出端朝上并且固定安装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35),所述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35)的输出端设有圆形插筒(36);所述洗消室(11)内配套担架床(18),所述担架床(18)的两端分别设有弧形端头(19),所述弧形的圆心角小于180°,所述弧形端头(19)又延伸出直径小于弧形端头(19)的转动端头(39),所述转动端头(39)与圆形插筒(36)分别设有配套的花键和花键槽(20),所述担架床(18)为镂空结构,在担架床(18)的头部位置设有一个四分之一球形的头部保护罩(21),头部保护罩(21)处的担架床(18)上开有配套的镂空孔(22),所述头部保护罩(21)的顶点处铰接在镂空孔(22)的顶点处,所述头部保护罩(21)的底部为与脖颈处配套的保护板(23),所述保护板(23)上开有弧形沟槽(24),与弧形沟槽(24)对应的镂空孔(22)处设有滑柱(25),所述滑柱(25)位于弧形沟槽(24)内,所述担架床(18)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挡板(29);所述洗消室(11)上方设有洗消系统;所述洗消室和进入室的车厢厢体底板为镂空结构,该处的底板下方为漏斗(3),所述漏斗(3)下方连接二级处理池(5),所述漏斗(3)和二级处理池(5)之间设有放射物质检测系统(6),所述与PLC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源宗晶康万军刘顺利李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