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树隐形支撑地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9360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7: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树隐形支撑地锚,涉及固定装置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地锚结构复杂,固定方式较为繁琐的技术问题。该地锚包括锚头(1)、连接绳索(2)和连接件(4),其中,所述连接绳索(2)的一端连接所述锚头(1),所述连接绳索(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件(4),所述锚头(1)包括板状的锚头本体(11),所述锚头本体(11)的顶端呈尖角状,沿所述锚头本体(11)的纵向设有能够使锚钉穿过通孔(19)。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地锚可以用于园林绿化工程的苗木栽植、临时搭建帐篷时的固定、线杆围栏临时加固或用于沿海城市台风前的树木加固等,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大大减小了对地上的占用空间且具有较大的抗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树隐形支撑地锚
本技术涉及固定装置
,尤其是涉及一种大树隐形支撑地锚。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行道树或绿地树或电线杆通常为了防止其倾倒采用在地上围绕树干或电线杆周围设置固定柱的方式,比如:采用四根木柱使木柱的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在树干或电线杆上通过固定带将四根木柱的端部围绕固定在树干或电线杆上,从而对树干或电线杆起到固定作用,防止因大风或其他外界因素导致树木或电线杆倾倒。然而,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对于树木或电线杆的固定方式占用较大的地上空间,而且影响美观。中国专利CN205005619U公开了一种根基地锚,包括锚定件和连接件,所述锚定件由呈一体的锚头、锚体、锚尾组成;所述锚头呈锥体结构;所述连接件包括手柄和手尖;所述锚尾、所述手柄、所述手尖依次连接;所述手尖用于连接植物的根部。但是上述专利中是将根基地锚直接钉入树木的树根中,容易对树木的根部造成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树隐形支撑地锚,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地锚结构复杂,固定方式较为繁琐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大树隐形支撑地锚,包括锚头、连接绳索和连接件,其中,所述连接绳索的一端连接所述锚头,所述连接绳索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件,所述锚头包括板状的锚头本体,所述锚头本体的顶端呈尖角状,沿所述锚头本体的纵向设有能够使锚钉穿过通孔。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锚头本体包括向其上表面凸起形成的凸台,在所述凸台的上方设有用于连接所述连接绳索的挂钩,所述挂钩呈沿所述锚头本体的纵向设置的弧形结构。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凸台在所述锚头本体的下表面形成凹槽结构。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凸台朝向所述锚头本体的底端方向设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的横截面呈自所述锚头本体的上表面向远离所述锚头本体的上表面延伸形成的半圆弧形结构。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凸台朝向所述锚头本体的顶端方向设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的横截面呈自所述锚头本体的上表面向远离所述锚头本体的上表面延伸形成的半圆弧形结构。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锚头本体的底端设有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为在所述锚头本体的上表面形成的半圆弧形结构。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锚头本体的底端还设有第四限位件和第五限位件,所述第四限位件和第五限位件为在所述锚头本体的下表面形成的半圆弧形结构,并且,所述第四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五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凸台和所述第二限位件沿所述锚头本体的纵向依次排列。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四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五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所形成的半圆弧结构的内径相一致。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通孔是由所述第四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五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凸台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形成。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连接绳索靠近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设有缓冲拉力件,所述缓冲拉力件为弹簧件。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大树隐形支撑地锚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树隐形支撑地锚,包括锚头、连接绳索和连接件,连接绳索的一端连接锚头,连接绳索的另一端连接连接件,锚头包括板状的锚头本体,锚头本体的顶端呈尖角状,沿锚头本体的纵向设有能够使锚钉穿过通孔。从而在使用时可以使用铆钉穿过地锚的通孔,并使地锚的尖角状顶端朝下钉入地下,尖角状顶端可以使地锚更容易被钉入地下,而且,本技术的地锚的锚头本体呈板状,在被钉入地下时,所受阻力相对较小,使用较为方便。另外,在锚头被钉入地下后,通过连接绳索上拉锚头,可以使板状结构的锚头水平固定在地底下,提高了固定时的抗力。本技术的地锚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具有较大的抗力,大大减少地上的占用空间。可以用于园林绿化工程的苗木栽植、临时搭建帐篷时的固定、线杆围栏临时加固或用于沿海城市台风前的树木加固等。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大树隐形支撑地锚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地锚中锚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地锚中锚头的右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地锚中锚头的俯视图。图中:1-锚头;2-连接绳索;3-缓冲拉力件;4-连接件;11-锚头本体;12-第三限位件;13-第一限位件;14-挂钩;15-第二限位件;16-第四限位件;17-第五限位件;18-凸台;19-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1至图4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大树隐形支撑地锚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树隐形支撑地锚,包括锚头1、连接绳索2和连接件4。其中,连接绳索2的一端连接锚头1,连接绳索2的另一端连接连接件4。优选的,连接件4用于连接其他用于将树木或电线杆或其他待加固体进行固定的固定装置例如绳索或固定带等。锚头1包括板状的锚头本体11,锚头本体11的顶端呈尖角状,沿锚头本体11的纵向设有能够使锚钉穿过通孔19。在使用时,将铆钉穿过通孔19并使锚头本体11的顶端朝下钉入地下。尖角状结构的锚头本体顶端和板状结构的锚头本体能够使锚头在被钉入地下时所受阻力相对较小,能够使锚头轻松被钉入。优选的,锚头本体11包括向其上表面凸起形成的凸台18,如图2所示,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地锚中锚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优选的,在凸台18的上方设有用于连接连接绳索2的挂钩14。优选的,挂钩14呈设置在凸台18上表面的弧形结构,并且,该弧形结构沿锚头本体11的纵向设置。优选的,挂钩14呈沿锚头本体的纵向设置的弧形结构,以使连接绳索2横向穿过挂钩14与凸台18上表面形成的孔。如此设置,一方面能够是锚头在被钉入地下时减小阻力,另一方面能够在锚头被钉入地下后,通过连接绳索2拉起锚头使其水平。锚头水平固定在地下可以增加抗力。优选的,凸台18在锚头本体11的下表面形成凹槽结构。优选的,凸台18与锚头本体11一体成型。如图2所示,优选的,在凸台18朝向锚头本体11的底端方向设有第一限位件13,第一限位件13的横截面呈自锚头本体11的上表面向远离锚头本体11的上表面延伸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树隐形支撑地锚,其特征在于,包括锚头(1)、连接绳索(2)和连接件(4),其中,所述连接绳索(2)的一端连接所述锚头(1),所述连接绳索(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件(4),所述锚头(1)包括板状的锚头本体(11),所述锚头本体(11)的顶端呈尖角状,沿所述锚头本体(11)的纵向设有能够使锚钉穿过通孔(1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树隐形支撑地锚,其特征在于,包括锚头(1)、连接绳索(2)和连接件(4),其中,所述连接绳索(2)的一端连接所述锚头(1),所述连接绳索(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件(4),所述锚头(1)包括板状的锚头本体(11),所述锚头本体(11)的顶端呈尖角状,沿所述锚头本体(11)的纵向设有能够使锚钉穿过通孔(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锚,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头本体(11)包括向其上表面凸起形成的凸台(18),在所述凸台(18)的上方设有用于连接所述连接绳索(2)的挂钩(14),所述挂钩(14)呈沿所述锚头本体(11)的纵向设置的弧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锚,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18)在所述锚头本体(11)的下表面形成凹槽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台(18)朝向所述锚头本体(11)的底端方向设有第一限位件(13),所述第一限位件(13)的横截面呈自所述锚头本体(11)的上表面向远离所述锚头本体(11)的上表面延伸形成的半圆弧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台(18)朝向所述锚头本体(11)的顶端方向设有第二限位件(15),所述第二限位件(15)的横截面呈自所述锚头本体(11)的上表面向远离所述锚头本体(11)的上表面延伸形成的半圆弧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景防杜维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嘉顺创天园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