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苗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9312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7: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茶苗培养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茶苗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培养桶、水箱;培养桶下侧的培养箱的内部设置有一圈圆形结构的固定板,所述培养桶的内部扦插有待培养的茶苗本体,所述培养桶设置为矩形结构且其外侧设置为网格状结构,培养桶左右两侧的培养箱的内部左右移动式设置有两组U型结构的移动架,移动架靠近培养桶的一端设置有U型结构的施肥腔,施肥腔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矩形框架结构的移动架,所述施肥腔的长宽度均大于对应培养桶长宽度的一半,所述施肥腔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肥料置于施肥腔内的施肥口,且施肥腔的内侧壁开设有肥料网孔,位于所述培养桶正上方的培养箱的内部设置有一圈矩形结构的喷水筒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茶苗培养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茶苗培养
,具体是一种茶苗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茶树为无性繁育,是采用茶树的成熟枝条通过插植,使其生根、发芽、长叶,育成植株。在培养插植的茶苗时,需要将茶苗浇足水,使土壤与插穗充分接触,免使插穗失水。插植后40天内,晴天每天早晚淋水一次,40天后晴天淋水一次;雨天看苗床水分情况少淋水或不淋水,两个月以后保持土壤湿润即可。现有的茶苗在进行大规模的育苗之前,往往需要预先对少量的茶苗培养进行检测,确保拥有一套良好的培养体系适用于大规模的育苗使用,因此就需要使用少量的对茶苗进行培养的装置,现有的茶苗培养装置经常存在的问题是:无法有效的将肥料充分的利用,以及对在浇灌过程中的水,容易造成浪费,不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茶苗的培养速度较慢,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苗培养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茶苗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培养桶、水箱;所述培养箱的底部四角固定安装有四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茶苗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10)、培养桶(12)、水箱(14);所述培养箱(10)的底部四角固定安装有四组竖直的支脚(11),培养箱(10)的上侧设置为开口状且内中部上侧设置有一组培养桶(12),其特征在于,培养桶(12)下侧的培养箱(10)的内部设置有一圈圆形结构的固定板(30),所述培养桶(12)的内部扦插有待培养的茶苗本体(13),所述培养桶(12)设置为矩形结构且其外侧设置为网格状结构,培养桶(12)左右两侧的培养箱(10)的内部左右移动式设置有两组U型结构的移动架(21),移动架(21)靠近培养桶(12)的一端设置有U型结构的施肥腔(22),施肥腔(22)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矩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茶苗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10)、培养桶(12)、水箱(14);所述培养箱(10)的底部四角固定安装有四组竖直的支脚(11),培养箱(10)的上侧设置为开口状且内中部上侧设置有一组培养桶(12),其特征在于,培养桶(12)下侧的培养箱(10)的内部设置有一圈圆形结构的固定板(30),所述培养桶(12)的内部扦插有待培养的茶苗本体(13),所述培养桶(12)设置为矩形结构且其外侧设置为网格状结构,培养桶(12)左右两侧的培养箱(10)的内部左右移动式设置有两组U型结构的移动架(21),移动架(21)靠近培养桶(12)的一端设置有U型结构的施肥腔(22),施肥腔(22)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矩形框架结构的移动架(21),所述施肥腔(22)的长宽度均大于对应培养桶(12)长宽度的一半,所述施肥腔(22)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肥料置于施肥腔(22)内的施肥口(23),且施肥腔(22)的内侧壁开设有肥料网孔(24),位于所述培养桶(12)正上方的培养箱(10)的内部设置有一圈矩形结构的喷水筒架(16),喷水筒架(16)的顶部左右两侧通过输水管(15)固定连通有固定在培养箱(10)左右内侧壁上部的水箱(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苗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架(21)的外侧壁中部固定安装有便于拉动移动架(21)在培养箱(10)的内部左右移动的拉环(2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茶苗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架(21)和施肥腔(22)的前后外侧壁中部固定安装有横向的滑杆(26),滑杆(26)滑动连接在开设在培养箱(10)内部中的横向滑槽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桢谢文月李年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桢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