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9256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8 00: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池修复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修复装置,包括外壳主体,所述外壳主体还包括设于所述主收容腔内且将所述元器件收容腔分隔为电池收容腔和元器件收容腔的隔板;所述元器件收容腔内设有集成线路板;所述电池修复装置还包括多组放电单元。所述放电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电池收容腔内的正负极组件和设于所述元器件收容腔内的放电负载,所述正负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正极柱和负极组件。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电池修复装置通过外壳主体形成各部件的收容腔,通过集成线路板实现各电器元件的固定和集中安置,提高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电池修复装置的紧凑性和结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修复装置
本技术属于电池修复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电池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电池又称化学电源,是能为用电器提供直流电源的装置。电池修复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等手段对性能下降或失效的二次充电电池进行维修的统称。通过修复能恢复电池的容量,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电池各项性能。常见的电池修复的方法包括,让性能下降电池彻底放电,通过耗尽内部电能,然后重新充电激活电池,通过修复能恢复电池的容量,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电池修复过程中需要使用电池修复装置,相关技术中,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21036639.X公开了一种锂电池组修复装置,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对立设置,所述第一挡板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挡板的数量与第一挡板的数量相等,两侧与中部的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相互靠近的一侧下方均安装有套板,对立的两个所述套板之间安装有纵向调节装置,相邻的两个第二挡板之间安装有横向调节装置,相邻的两个第一挡板之间安装有横向调节装置,相关技术中的锂电池组修复装置整体结构零散,为实现有效固定,设备整体稳定性差。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池修复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修复装置,包括外壳主体,所述外壳主体包括长方体板状的底板、由所述底板的四周侧分别延伸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及所述底板共同围成主收容腔,所述外壳主体还包括设于所述主收容腔内且将所述主收容腔分隔为电池收容腔和元器件收容腔的隔板;所述元器件收容腔内设有集成线路板;所述电池修复装置还包括多组放电单元,所述放电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电池收容腔内的正负极组件和设于所述元器件收容腔内的放电负载,所述正负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正极柱和负极组件,所述正极柱与所述放电负载之间通过电线电连接,所述负极组件与所述放电负载之间通过电线电连接,多个所述正极柱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多个所述负极组件固定于所述隔板。优选的,每组所述放电单元中的所述正负极组件和放电负载之间设有开关。优选的,所述外壳主体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电池收容腔内的线槽单元,所述线槽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电池收容腔的远离所述元器件收容腔一侧的第一线槽、设于所述电池收容腔的一侧部且由所述第一线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元器件收容腔的第二线槽,部分所述电线收容于所述线槽单元内。优选的,多个所述开关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上,每组所述放电单元中的开关一一对应每组所述放电单元中的所述正极柱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二侧板上设有多个贯穿其上的散热窗。优选的,所述外壳主体还包括盖设所述元器件收容腔上部的盖板,所述放电单元还包括与所述放电负载电连接的指示灯。优选的,每组所述放电单元中的指示灯一一对应每组所述放电单元中的所述正极柱设置。优选的,所述放电单元为四组以上,所有所述正负极组件中,相邻所述正负极组件之间的距离值至少包括D1、D2和D3三种,其中:D1〉D2〉D3。优选的,所述负极组件组件包括:负极片、由所述负极片的底端弯折向所述元器件收容腔底部延伸的导向片,一端固定于所述隔板且另一端与所述负极片相连的压缩弹簧,所述隔板上设有用于所述导向片穿过的槽孔。优选的,所述负极片的靠近所述正极柱的一端设有一凸起。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一种电池修复装置通过外壳主体形成各部件的收容腔,通过集成线路板实现各电器元件的固定和集中安置,提高了本技术一种电池修复装置的紧凑性和结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电池修复装置的部分结构立体图(去除盖板);图2为本技术一种电池修复装置的整体结构立体图;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主体,2.集成线路板;11.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14.第四侧板,15.底板,16.隔板,17.线槽单元,18.盖板;32.放电负载,33.开关,34.指示灯;121.散热窗;161.槽孔;171.第一线槽,172.第二线槽;311.正极柱,312.负极组件;3121.负极片,3122.导向片,3123.压缩弹簧,3124.凸起;10.主收容腔,101.电池收容腔,102元器件收容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附图1-3,一种电池修复装置,包括外壳主体1,外壳主体1包括长方体板状的底板15、由底板15的四周侧分别延伸的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第四侧板14,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对设置,第三侧板13和第四侧板14相对设置,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第四侧板14及底板15共同围成主收容腔10,外壳主体1还包括设于主收容腔10内且将主收容腔10分隔为电池收容腔101和元器件收容腔102的隔板16;元器件收容腔102内设有集成线路板2;电池修复装置还包括多组放电单元,放电单元包括设于电池收容腔101内的正负极组件和设于元器件收容腔102内的放电负载32,正负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正极柱311和负极组件312,正极柱311与放电负载32之间通过电线电连接,负极组件312与放电负载32之间通过电线电连接,多个正极柱311固定于第一侧板11,多个负极组件312固定于隔板16。具体地,外壳主体1还包括形成于电池收容腔101内的线槽单元17,线槽单元17用于收容电线。线槽单元17包括:设于电池收容腔101的远离元器件收容腔102一侧的第一线槽171、设于电池收容腔101的一侧部且由第一线槽171的一端延伸至元器件收容腔102的第二线槽172,部分电线收容于线槽单元17内。本实施方式中,本技术一种电池修复装置通过外壳主体1形成各部件的收容腔,通过集成线路板2实现各电器元件的固定和集中安置。提高了本技术一种电池修复装置的紧凑性和结构稳定性。使用时,将需要修复的电池的正负极分别与正极柱311和负极组件312相连,与放电负载32一同构成放电回路。通过该方式使电池彻底放电,通过耗尽内部电能,然后重新充电激活电池,通过修复能恢复电池的容量,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由于放电单元为多组,因此可同时对多个电池进行修复,提高修复效率。具体地,放电单元为4组,所有正负极组件中,相邻正负极组件之间的距离值至少包括D1、D2和D3三种,其中:D1〉D2〉D3。通过设置不同的间距用于适应不同宽度的电池。具体实施时,可根据所需修复的电池的规格进行间隔的合理调整。具体地,负极组件312组件包括:负极片3121、由负极片3121的底端弯折向元器件收容腔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主体,所述外壳主体包括长方体板状的底板、由所述底板的四周侧分别延伸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及所述底板共同围成主收容腔,所述外壳主体还包括设于所述主收容腔内且将所述主收容腔分隔为电池收容腔和元器件收容腔的隔板;所述元器件收容腔内设有集成线路板;所述电池修复装置还包括多组放电单元,所述放电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电池收容腔内的正负极组件和设于所述元器件收容腔内的放电负载,所述正负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正极柱和负极组件,所述正极柱与所述放电负载之间通过电线电连接,所述负极组件与所述放电负载之间通过电线电连接,多个所述正极柱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多个所述负极组件固定于所述隔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主体,所述外壳主体包括长方体板状的底板、由所述底板的四周侧分别延伸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及所述底板共同围成主收容腔,所述外壳主体还包括设于所述主收容腔内且将所述主收容腔分隔为电池收容腔和元器件收容腔的隔板;所述元器件收容腔内设有集成线路板;所述电池修复装置还包括多组放电单元,所述放电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电池收容腔内的正负极组件和设于所述元器件收容腔内的放电负载,所述正负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正极柱和负极组件,所述正极柱与所述放电负载之间通过电线电连接,所述负极组件与所述放电负载之间通过电线电连接,多个所述正极柱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多个所述负极组件固定于所述隔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放电单元中的所述正负极组件和放电负载之间设有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主体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电池收容腔内的线槽单元,所述线槽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电池收容腔的远离所述元器件收容腔一侧的第一线槽、设于所述电池收容腔的一侧部且由所述第一线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元器件收容腔的第二线槽,部分所述电线收容于所述线槽单元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海东高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奥博特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