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7222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模组,包括:第一光学胶层;第一触控层,设于所述第一光学胶层上,所述第一触控层依次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一基材层,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设于靠近所述第一光学胶层的一侧;第二光学胶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控层远离所述第一光学胶层的一侧;第二触控层,设于所述第二光学胶层远离所述第一触控层的一侧,所述第二触控层依次包括第二透明导电材料层、第二基材层,所述第二透明导电材料层设于靠近所述第二光学胶层的一侧;第三光学胶层,设于所述第二触控层远离所述第二光学胶层的一侧;盖板,设于所述第三光学胶层远离所述第二触控层的一侧。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模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模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控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模组和一种触控显示模组。
技术介绍
目前的触控显示模组,通常采用incell模式,即将触控模组嵌入到显示面板中,使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实现一体化。然而,当触控显示模组的尺寸增加时,一体化的成本与难度也随之增加,因而目前较大尺寸的触控显示模组,如较大尺寸的车载显示屏等,仍采用外挂式,即将触控模组外置于显示面板外侧的方式。从光学反射角度来评价,相较于incell模式,外挂式触控显示模组增加了多层界面,导致触控显示模组的光学总反射率增加。所述总反射率与每一界面之间的反射率有关,而每一界面之间的反射率与两个界面的折射率之差有关,因此外挂式触控显示模组的总反射率通常大于1.5%,高于incell模式下触控显示模组的总反射率(小于1%)。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模组,其包括:第一光学胶层;第一触控层,设于所述第一光学胶层上,所述第一触控层依次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一基材层,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设于靠近所述第一光学胶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基材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光学胶层;/n第一触控层,设于所述第一光学胶层上,所述第一触控层依次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一基材层,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设于靠近所述第一光学胶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基材层设于远离所述第一光学胶层的一侧;/n第二光学胶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控层远离所述第一光学胶层的一侧;/n第二触控层,设于所述第二光学胶层远离所述第一触控层的一侧,所述第二触控层依次包括第二透明导电材料层、第二基材层,所述第二透明导电材料层设于靠近所述第二光学胶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基材层设于远离所述第二光学胶层的一侧;/n第三光学胶层,设于所述第二触控层远离所述第二光学胶层的一侧;/n盖板,设于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光学胶层;
第一触控层,设于所述第一光学胶层上,所述第一触控层依次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一基材层,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设于靠近所述第一光学胶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基材层设于远离所述第一光学胶层的一侧;
第二光学胶层,设于所述第一触控层远离所述第一光学胶层的一侧;
第二触控层,设于所述第二光学胶层远离所述第一触控层的一侧,所述第二触控层依次包括第二透明导电材料层、第二基材层,所述第二透明导电材料层设于靠近所述第二光学胶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基材层设于远离所述第二光学胶层的一侧;
第三光学胶层,设于所述第二触控层远离所述第二光学胶层的一侧;
盖板,设于所述第三光学胶层远离所述第二触控层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胶层、所述第二光学胶层的折射率均为1.54-1.6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胶层、所述第二光学胶层的厚度为50μm-100μ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光学胶层的折射率为1.48-1.5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控层还包括第一透明光阻层,所述第一透明光阻层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材层的一侧;
所述第二触控层还包括第二透明光阻层,所述第二透明光阻层设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远离所述第二基材层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阻层、第二光阻层的折射率为1.54-1.6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缘蓁
申请(专利权)人: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无锡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