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式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6776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空调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柜式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结构,其包括底座、柜体和新风组件,柜体设置在底座上,新风组件设置在柜体中,柜体上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新风进风口与新风组件的第一进风通道相连通,还包括第二出风通道,第二出风通道由设置在柜体上的第一引风侧壁和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二引风侧壁构成;第二出风通道与新风组件的第一出风通道相连通,新风的出风通道设置在底座和柜体中,新风的出风通道大部分位于底座中,有效地降低了对柜体的空间使用,提高了出风通道的体积和新风出风口的面积,进而提高空调引入新风的顺畅程度,显著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舒适度,也提高了底座的空间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柜式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装置
,尤其是一种柜式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结构。
技术介绍
在柜式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结构中设置有新风组件,通过新风组件引入新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新风组件设置在室内机结构的柜体中,由于新风组件的体积较大,为了降低新风组件对柜体中其他部件安装空间的影响,目前采用的方案是缩小新风组件出风通道的体积,减小新风出风口的尺寸,这样导致出风通道顺畅程度变差,新风出风口位置太集中,新风出风口的风速较高,并且由于新风出风口位置较高,新风出风口的噪声也较高,从而严重影响室内机的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舒适度较高的柜式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结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柜式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结构,包括底座、柜体和新风组件,柜体设置在底座上,新风组件设置在柜体中,柜体上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新风进风口与新风组件的第一进风通道相连通,还包括第二出风通道,第二出风通道由设置在柜体上的第一引风侧壁和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二引风侧壁构成;第二出风通道与新风组件的第一出风通道相连通,第二出风通道的外端部为新风出风口。进一步的是,新风组件设置在柜体的中下部,且新风组件靠近柜体的背面设置;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均设置在柜体的背面。进一步的是,柜体中还设置有新风扩散通道,新风扩散通道一端与新风进风口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进风通道相连接;新风扩散通道的截面面积大于新风进风口和第一进风通道的截面面积。r>进一步的是,第一进风通道的外端部设置有新风过滤网组件。进一步的是,新风组件包括电机、电机固定板、风扇、上蜗壳和下蜗壳,电机固定板将电机固定在下蜗壳上,风扇安装在电机主轴上,上蜗壳和下蜗壳固定在一起罩在风扇上形成蜗壳状的风道结构。进一步的是,第二出风通道与新风组件的第一出风通道相连接。进一步的是,第二引风侧壁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进一步的是,还包括至少一根支撑立柱,支撑立柱设置在第二出风通道中,支撑立柱一端与柜体相连接,另一端与底座相连接。进一步的是,支撑立柱设置在新风出风口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二出风通道,第二出风通道与新风组件的第一出风通道相连通,也即是第二出风通道与第一出风通道构成了新风的出风通道,第二出风通道由设置在柜体上的第一引风侧壁和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二引风侧壁构成,使得新风的出风通道设置在底座和柜体中,新风的出风通道大部分位于底座中,有效地降低了对柜体的空间使用,提高了出风通道的体积和新风出风口的面积,进而提高空调引入新风的顺畅程度,新风出风口位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所处的位置,新风出风口的高度降低,降低噪声的影响,从而显著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舒适度,也提高了底座的空间利用率。更进一步,在第一进风通道的外端部设置有新风过滤网组件,新风过滤网组件对进入的新风进行过滤处理,进一步提高新风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柜式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结构的侧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柜式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结构的侧面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柜式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结构的背面示意图;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底座1、第二引风侧壁11、柜体2、新风组件3、第一进风通道31、第一出风通道32、电机33、电机固定板34、风扇35、上蜗壳36、下蜗壳37、新风进风口4、第二出风通道5、新风出风口6、新风扩散通道7、新风过滤网组件8、支撑立柱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柜式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结构,包括底座1、柜体2和新风组件3,柜体2设置在底座1上,新风组件3设置在柜体2中,柜体2上设置有新风进风口4,新风进风口4与新风组件3的第一进风通道31相连通,还包括第二出风通道5,第二出风通道5由设置在柜体2上的第一引风侧壁21和设置在底座1上的第二引风侧壁11构成;第二出风通道5与新风组件3的第一出风通道32相连通,第二出风通道5的外端部为新风出风口6。使用时,通过管道与新风进风口4相连接,管道的进风口在室外,新风组件3运行将室外的新风引入至室内。第二出风通5道与第一出风通道31构成了新风的出风通道,新风的出风通道设置在底座1和柜体2中,新风的出风通道大部分位于底座1中,有效地降低了对柜体2的空间使用,提高了出风通道的体积和新风出风口6的面积,进而提高空调引入新风的顺畅程度,新风出风口6位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所处的位置,新风出风口6的高度降低,降低噪声的影响,从而显著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舒适度,也提高了底座1的空间利用率。具体的,为了便于新风组件3的设置和使用,更进一步提高新风的使用舒适度,再如图1、图2、图3所示,新风组件3设置在柜体2的中下部,且新风组件3靠近柜体2的背面设置;新风进风口4和新风出风口6均设置在柜体2的背面。新风在室外从新风进风口4进入第一进风通道31中,为了便于新风进入第一进风通道31中,再如图2所示,柜体2中还设置有新风扩散通道7,新风扩散通道7一端与新风进风口4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进风通道31相连接;新风扩散通道7的截面面积大于新风进风口4和第一进风通道31的截面面积。为了进一步提高新风的质量,在第一进风通道31的外端部设置有新风过滤网组件8,新风过滤网组件8对进入的新风进行过滤处理。新风组件3是将室外的新风引入至室内的动力原件,本专利技术新风组件3优选的一种结构为:再如图2所示,新风组件3包括电机33、电机固定板34、风扇35、上蜗壳36和下蜗壳37,风扇35优选为离心风扇,电机固定板34将电机33固定在下蜗壳37上,风扇35安装在电机33主轴上,上蜗壳36和下蜗壳37固定在一起罩在风扇35上形成蜗壳状的风道结构。为了进一步保证引入的新风能够顺畅地进入室内,第二出风通道5与新风组件3的第一出风通道32相连接在一起。为了降低新风转向的阻力,第二引风侧壁11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为了保证并柜体2的支撑牢固性,再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还设置有至少一根支撑立柱9,所有支撑立柱9相互平行设置,支撑立柱9一端与柜体2相连接,另一端与底座1相连接。为了便于支撑立柱9的安装,支撑立柱9设置在新风出风口6处,这样设置支撑立柱9还可将新风出风口6分隔为若干个小面积的出风口,丰富了新风出风口6的样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柜式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结构,包括底座(1)、柜体(2)和新风组件(3),柜体(2)设置在底座(1)上,新风组件(3)设置在柜体(2)中,柜体(2)上设置有新风进风口(4),新风进风口(4)与新风组件(3)的第一进风通道(31)相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出风通道(5),第二出风通道(5)由设置在柜体(2)上的第一引风侧壁(21)和设置在底座(1)上的第二引风侧壁(11)构成;/n第二出风通道(5)与新风组件(3)的第一出风通道(32)相连通,第二出风通道(5)的外端部为新风出风口(6)。/n

【技术特征摘要】
1.柜式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结构,包括底座(1)、柜体(2)和新风组件(3),柜体(2)设置在底座(1)上,新风组件(3)设置在柜体(2)中,柜体(2)上设置有新风进风口(4),新风进风口(4)与新风组件(3)的第一进风通道(31)相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出风通道(5),第二出风通道(5)由设置在柜体(2)上的第一引风侧壁(21)和设置在底座(1)上的第二引风侧壁(11)构成;
第二出风通道(5)与新风组件(3)的第一出风通道(32)相连通,第二出风通道(5)的外端部为新风出风口(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新风组件(3)设置在柜体(2)的中下部,且新风组件(3)靠近柜体(2)的背面设置;
新风进风口(4)和新风出风口(6)均设置在柜体(2)的背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柜体(2)中还设置有新风扩散通道(7),新风扩散通道(7)一端与新风进风口(4)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进风通道(31)相连接;
新风扩散通道(7)的截面面积大于新风进风口(4)和第一进风通道(31)的截面面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友涛夏培均王义陈智敏黄辉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