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于汽车机舱散热的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6621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冷却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利于汽车机舱散热的冷却装置,其包括散热风扇和设于所述散热风扇的后端的发动机和排气管,还包括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所述第一风管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设于散热风扇的后端,所述第二管口正对排气管;所述第二风管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三管口和第四管口,所述第三管口正对所述排气管,所述第四管口设于散热风扇的前端;所述散热风扇工作时可使得周边气流从其前端向其后端运动。其能够加快排气管附近区域的空气流动,有利于确保汽车怠速时机舱的散热效果,消除热量聚集在机舱内导致的安全隐患,提高零部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于汽车机舱散热的冷却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冷却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利于汽车机舱散热的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传统内燃机车辆而言,发动机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其中部分热量在发动机舱以及排气系统周围区域聚集。比如,涡轮增压是一种利用内燃机运作产生的废气驱动空气压缩机的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发动机进气量,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但是,发动机舱以及排气系统周围区域内密布塑料、橡胶等易燃材料,发动机工作时涡轮隔热罩的外表面温度通常会达到300-400℃,如不能有效散热导致热量的不合理聚集,将会演变为热害,引发零部件失效甚至起火等事故。汽车行驶时,排气管附近空气流速较高,尚能通过对流换热的方式带走热量。但在汽车怠速时,排气管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急剧降低,附近零部件表面的温度会明显升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且会降低零部件寿命。因此,如何使得在不影响其他系统性能的基础上,有效地为机舱内的零部件提供热防护和充分散热,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于汽车机舱散热的冷却装置,其能够加快排气管附近区域的空气流动,有利于确保汽车怠速时机舱的散热效果,消除热量聚集在机舱内导致的安全隐患,提高零部件使用寿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于汽车机舱散热的冷却装置,其包括散热风扇和设于所述散热风扇的后端的发动机和排气管,还包括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所述第一风管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设于散热风扇的后端,所述第二管口正对排气管;所述第二风管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三管口和第四管口,所述第三管口正对所述排气管,所述第四管口设于散热风扇的前端;所述散热风扇工作时可使得周边气流从其前端向其后端运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管口和所述第三管口相对设置且分别布置于所述排气管的两侧。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管口、所述第三管口和所述排气管均处于所述发动机远离所述散热风扇的一侧。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管口靠近所述散热风扇的底部,所述第四管口靠近所述散热风扇的顶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风管安装于汽车的副车架上且穿设于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副车架之间。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风管安装于汽车的发动机装饰板或者发动机罩上,所述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分别位于所述发动机的上下两端。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风管和所述第二风管的两端均具有弯曲结构,所述第一管口、所述第二管口、所述第三管口和所述第四管口均形成于对应端的所述弯曲结构上。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风管与所述第二风管各自靠近所述排气管的一端的所述弯曲结构相对设置。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风管和所述第二风管的横截面均呈长方形。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风管和所述第二风管的横截面的长为110~130mm,所述第一风管和所述第二风管的横截面的宽为70~90mm。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利于汽车机舱散热的冷却装置,包括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第一风管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第二风管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三管口和第四管口,第一管口设于散热风扇的后端,第二管口和第三管口均正对所述排气管,第四管口设于散热风扇的前端,散热风扇工作时可使得周边气流从其前端向其后端运动,这样,外界温度较低的自然空气通过散热风扇的吸力进入到散热风扇的后端,并在散热风扇的前端产生负压,在散热风扇的后端产生正压,同时远离散热风扇后端的区域压力将减小,使第一风管的第一管口处的气压高于其第二管口处的气压,第二风管的第三管口处的气压高于其第四管口处的气压,由此在压差的作用下使散热风扇从其后端吹出的空气流通过第一管口进入第一风管,然后从第二管口吹到排气管上,在排气管周围与排气管进行热交换,对排气管附近区域进行降温,经过加热后的空气从第三管口进入第二风管,再从第四管口排出到散热风扇的前端,散入外界自然空气中,从而将热量从汽车发动机舱内带走,减少热量聚集,这样的循环路径使得排气管区域处的空气流通顺畅,增大对流换热系数,在汽车怠速时仍可以通过空气的快速流动较好地带走排气管附近区域的热量,为排气管提供了稳定高效的冷却,避免被排气管加热的空气在汽车机舱内部循环反复加热导致热量聚集形成热害,能够有效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零部件使用寿命。同时,在汽车正常行驶时,顺畅流通的空气也可以更好地冷却排气管,进一步增强发动机舱的散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利于汽车机舱散热的冷却装置的装配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的示意图。其中,1、第一风管;11、第一管口;12、第二管口;13、弯曲结构;2、第二风管;21、第三管口;22、第四管口;3、散热风扇;4、排气管;5、发动机;6、副车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散热风扇的“前端”和“后端”指的是,在散热风扇运转过程中,流经散热风扇的气流方向的入口端为前端,该气流方向的出口端为后端。请参见图1所示,示意性地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利于汽车机舱散热的冷却装置,包括散热风扇3和设于所述散热风扇3的后端的发动机5和排气管4,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风管1和第二风管2,其中,所述第一风管1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管口11和第二管口12,所述第一管口11设于散热风扇3的后端,所述第二管口12正对排气管4,所述第二风管2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三管口21和第四管口22,所述第三管口21正对所述排气管4,所述第四管口22设于散热风扇3的前端。所述散热风扇3工作时可使得周边气流从其前端向其后端运动,散热风扇3产生对其前端的空气吸力,在散热风扇前端区域产生负压,在散热风扇3后端区域产生正压,远离散热风扇3后端的区域压力将减小,使第一风管1的第一管口11处的气压高于其第二管口12处的气压,第二风管2的第三管口21处的气压高于其第四管口22处的气压,这样,散热风扇3工作时可使流动的空气从第一风管1的第一管口11流向其第二管口12,再从第二风管2的第三管口21流向其第四管口22。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利于汽车机舱散热的冷却装置,通过设置第一风管1和第二风管2,第一风管1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管口11和第二管口12,第二风管2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三管口21和第四管口22,第一管口11设于散热风扇3的后端,第二管口12和第三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于汽车机舱散热的冷却装置,包括散热风扇和设于所述散热风扇的后端的发动机和排气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所述第一风管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设于散热风扇的后端,所述第二管口正对排气管;/n所述第二风管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三管口和第四管口,所述第三管口正对所述排气管,所述第四管口设于散热风扇的前端;/n所述散热风扇工作时可使得周边气流从其前端向其后端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于汽车机舱散热的冷却装置,包括散热风扇和设于所述散热风扇的后端的发动机和排气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所述第一风管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设于散热风扇的后端,所述第二管口正对排气管;
所述第二风管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三管口和第四管口,所述第三管口正对所述排气管,所述第四管口设于散热风扇的前端;
所述散热风扇工作时可使得周边气流从其前端向其后端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于汽车机舱散热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口和所述第三管口相对设置且分别布置于所述排气管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于汽车机舱散热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口、所述第三管口和所述排气管均处于所述发动机远离所述散热风扇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于汽车机舱散热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口靠近所述散热风扇的底部,所述第四管口靠近所述散热风扇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于汽车机舱散热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管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凌袁侠义段炼黎帅朱宇泽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