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河道景观挡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6482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城市河道景观挡体,属于市政水利技术领域,该景观挡体包括挡体本体,所述挡体本体为直角梯形结构,所述挡体本体斜面中部铺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挡体本体斜面平行的鱼道,所述鱼道旁侧设有水道。该挡体设置有鱼道,由于挡体为直角梯形结构,因此鱼道为倾斜的斜坡设置,这种设计与现有技术大坝上的呈阶梯状的鱼道完全不同,大大降低了鱼类的回游难度,提高了鱼类回游成功率,同时,将鱼道设置在中部,适应了成年鱼类位于河道中部的习性,进一步提高了鱼类回游的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河道景观挡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市政水利
,具体涉及一种城市河道景观挡体。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城区的不断扩张,很多原本用于浇灌农田的河道逐渐丧失原本的功能,成为城市内河,因此为了迎合城市整体风格,同时为了防止汛期来临时冲垮河道两旁的河堤道路,城市河道每隔一段距离就会设置挡体,使城市河道沿着水流方向呈阶梯状分布,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高差。但是,这样就会产生一个生态问题;高差的存在,改变了河道原本的水流情况,使得原来河流里的鱼类无法回游到上游进行繁殖产卵,大大破坏了原本河道的生态平衡。现有技术的城市河道挡体还无法解决此类问题,但是同样是由于高差而导致鱼类无法回游的江河大坝存在着相似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鱼类回游问题,江河大坝普遍都设有鱼道。但是江河大坝的鱼道并不适用于城市河道挡体,首先江河大坝的鱼道多为阶梯状分布,对高差的距离要求较高,然而城市河道挡体没有这么高的高差,因此不合适。根据实际效果看,大坝鱼道解决鱼类回游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大坝水流湍急,蓄水量大,为了保证坝体的稳固性,大坝鱼道往往设置在两侧靠近岸边处,但是由于成年鱼类体型较大,根据我们研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大鱼往往会处于河流中部地带,因此大部分有繁殖产卵需求的鱼类是不会通过鱼道进行回游的。因此,现有技术为解决鱼类回游问题的鱼道效果非常有限,直接将其照搬应用到河道挡体中更加不适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城市河道景观挡体,该挡体设置有鱼道,由于挡体为直角梯形结构,因此鱼道为倾斜的斜坡设置,这种设计与现有技术大坝上的呈阶梯状的鱼道完全不同,大大降低了鱼类的回游难度,提高了鱼类回游成功率,同时,将鱼道设置在中部,适应了成年鱼类位于河道中部的习性,进一步提高了鱼类回游的成功率。其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城市河道景观挡体,该景观挡体包括挡体本体,挡体本体为直角梯形结构,挡体本体斜面中部铺设有至少一个与挡体本体斜面平行的鱼道,鱼道旁侧设有水道。其中鱼道可供鱼类回游,而水道保证了河道正常流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鱼道包括若干左蓄水槽和右蓄水槽,若干左蓄水槽和右蓄水槽在鱼道内呈左右交错阶梯状分布,相邻的所述左蓄水槽和所述右蓄水槽之间开设有两个第一通道。第一通道方便了鱼儿在左蓄水槽和右蓄水槽之间的相互穿梭,使得鱼儿可以逐级向上游游动,提高鱼类回游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左蓄水槽和右蓄水槽的槽壁均为圆弧状,圆弧状的设计可以实现在左蓄水槽和右蓄水槽靠近槽壁处形成回流区域,在回流区域内的水流呈旋转状态,适合鱼类暂时恢复体力,进一步降低了鱼类回游的难度,提高了鱼类回游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右蓄水槽的槽壁开设有供鱼类通过的第二通道,第二通道的设计可以使得整个鱼道的右蓄水槽打通,这样的设计可以将整个鱼道分割成两部分,若干右蓄水槽所组成的一列通道结构可供鱼类提供快速回游的通道,提高右蓄水槽的水流速,另一方面,由于右蓄水槽水流量及流速增大,因此左蓄水槽的水流速进一步降低,水流更加平稳,因此若干左蓄水槽所组成的一列阶梯结构,使得鱼类在鱼道的不同行程位置都有对应的左蓄水槽休息,有助于鱼类节省体力,大大提高鱼儿的回游成功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右蓄水槽内的河水流动状况与传统河流的流动状况有一定区别,且比正常的河流流速缓慢,因此,会有少部分回游的鱼儿会沿着第二通道重新游回到下游,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第二通道上游一侧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二通道下游一侧的开口面积,这样可以引导鱼儿在第二通道内朝向上游游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挡体本体顶部平面设置有与鱼道数量相同的第一假山石,第一假山石与鱼道入口位置对齐,水流先流经第一假山石,第一假山石对水流起到阻隔的作用,由于第一假山石与鱼道入口的位置对齐,因此,当水流即将流经鱼道前,水流会在第一假山石的作用下流速降低,这使得鱼道内鱼类的回游率得到提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第一假山石的宽度与鱼道的宽度相同。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水道的数量比鱼道的数量多一个,水道的作用主要是供水流通过,不仅可以分担鱼道的过水压力,而且还维持了河道正常的流水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第一假山石前方还设置有与水道数量相同的第二假山石,第二假山石与水道入口位置对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第二假山石中部设有第三通道,第三通道主要作用是供水流经过。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该挡体设置有鱼道,由于挡体为直角梯形结构,因此鱼道为倾斜的斜坡设置,这种设计与现有技术大坝上的呈阶梯状的鱼道完全不同,大大降低了鱼类的回游难度,提高了鱼类回游成功率,同时,将鱼道设置在中部,适应了成年鱼类位于河道中部的习性,进一步提高了鱼类回游的成功率。鱼道包括若干左蓄水槽和右蓄水槽,若干左蓄水槽和右蓄水槽在鱼道内呈左右交错阶梯状分布,相邻的所述左蓄水槽和所述右蓄水槽之间开设有两个第一通道。第一通道方便了鱼儿在左蓄水槽和右蓄水槽之间的相互穿梭,使得鱼儿可以逐级向上游游动,提高鱼类回游率。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城市河道景观挡体的俯视图;图2是一种城市河道景观挡体的侧视图;图3是鱼道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水道,2、第三通道,3、挡体本体,4、第一假山石,5、第二假山石,6、第二通道,7、右蓄水槽,8、左蓄水槽,9、第一通道,10、槽壁,11、鱼道。值得注意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应该说明的是,下述说明仅是为了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对其内容进行限定。实施例1:如图1到图3所示,一种城市河道景观挡体,该景观挡体包括挡体本体3,挡体本体3为直角梯形结构,挡体本体3斜面中部铺设有一个与挡体本体3斜面平行的鱼道11,鱼道11旁侧设有水道1。其中,鱼道11包括若干左蓄水槽8和右蓄水槽7,若干左蓄水槽8和右蓄水槽7在鱼道11内呈左右交错阶梯状分布。左蓄水槽8和右蓄水槽7的槽壁10均为圆弧状。右蓄水槽7的槽壁10开设有供鱼类通过的第二通道6。第二通道6上游一侧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二通道6下游一侧的开口面积。挡体顶部平面设置有与鱼道11数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河道景观挡体,其特征在于,该景观挡体包括挡体本体,所述挡体本体为直角梯形结构,所述挡体本体斜面中部铺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挡体本体斜面平行的鱼道,所述鱼道旁侧设有水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河道景观挡体,其特征在于,该景观挡体包括挡体本体,所述挡体本体为直角梯形结构,所述挡体本体斜面中部铺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挡体本体斜面平行的鱼道,所述鱼道旁侧设有水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河道景观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道包括若干左蓄水槽和右蓄水槽,若干所述左蓄水槽和右蓄水槽在所述鱼道内呈左右交错阶梯状分布,相邻的所述左蓄水槽和所述右蓄水槽之间开设有第一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城市河道景观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蓄水槽和右蓄水槽的槽壁均为圆弧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城市河道景观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右蓄水槽的槽壁开设有供鱼类通过的第二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城市河道景观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来水一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婷婷景翠翠孙宗花常骋张德宝肖凯秀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世鑫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