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附塔气流分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5873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附塔气流分配装置,包括伸缩件、吸附剂、塔体、开闭门体以及设置于塔体内的分隔板,分隔板将塔体分隔为若干个吸附腔室,吸附剂位于吸附腔室的内壁,开闭门体转动设置于吸附腔室的进气口处,伸缩件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开闭门体的内侧面,伸缩件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吸附腔室内,气流撞击开闭门体并配合伸缩件伸缩以控制开闭门体转动。通过增加分隔板,将塔体进行分隔,从而增加整个塔体内部的比表面积,从而增加吸附剂的量,增强吸附效果,提升最终排出气体的纯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附塔气流分配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吸附塔气流分配装置,属于吸附塔领域。
技术介绍
吸附塔的通风横截面面积较大,因此进气口各个不同位置的通气量会有区别,导致吸附塔中心位置气体吸附不足,使得最终排出的气体纯度会有较大影响。通常情况应对这种问题,只能在设计阶段缩小吸附塔的体积尺寸,但是这样会导致通气量减少,提纯气体的吸附效率显著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吸附效果更好的吸附塔气流分配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吸附塔气流分配装置,包括伸缩件、吸附剂、塔体、开闭门体以及设置于塔体内的分隔板,分隔板将塔体分隔为若干个吸附腔室,吸附剂位于吸附腔室的内壁,开闭门体转动设置于吸附腔室的进气口处,伸缩件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开闭门体的内侧面,伸缩件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吸附腔室内,气流撞击开闭门体并配合伸缩件伸缩以控制开闭门体转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增加分隔板,将塔体进行分隔,从而增加整个塔体内部的比表面积,从而增加吸附剂的量,增强吸附效果,提升最终排出气体的纯度。同时开闭门体能够对气体的流入起到一定的导向效果,使得进气口进入的气体能够引导至吸附剂,并且分隔板使吸附腔室内的气体更为靠近吸附剂,在不减小塔体体积的基础上提升吸附效率,增加排出的气体纯度。本技术所述伸缩件为弹簧。本技术所述伸缩件为电动推杆,开闭门体的外侧面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连接至电动推杆的控制板上。本技术所述吸附腔室位于进气口处的内壁内凹形成容纳槽,伸缩件的端部转动设置在容纳槽的内壁上,开闭门体的宽度小于进气口的宽度,以使开闭门体和进气口边缘之间留有空隙。本技术所述容纳槽的顶部边缘设置有转动轴,开闭门体通过转动轴转动设置在容纳槽的顶部,开闭门体的宽度小于容纳槽的高度。本技术所述吸附剂设置于吸附腔室位于容纳槽外的内壁上。本技术所述开闭门体远离容纳槽顶部侧壁的边缘和伸缩件端部转动连接。本技术所述分隔板平行于塔体轴线。本技术所述分隔板的边缘与塔体内壁贴合,分隔板的顶部设置有挡条,塔体的顶部边缘内凹形成定位槽,挡条的端部插接在定位槽内。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吸附塔气流分配装置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下文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参见图1-3,本实施例提供的是一种吸附塔气流分配装置,包括伸缩件、吸附剂(图中未示出)、塔体1、开闭门体以及设置于塔体1内的分隔板2。塔体1的形状为圆管状,分隔板2数量有一块,且分隔板2为平板,分隔板2竖直设置以将塔体1中间分隔为两个吸附腔室。两个吸附腔室分别为左吸附腔室81和右吸附腔室82。吸附剂位于吸附腔室的内壁,即塔体1的整个内壁和分隔板2的两面均具有吸附剂。塔体1的顶部为进气口,同样的,进气口被分隔板2分隔为左进气口71和右进气口72,分隔板2的厚度不大,因此对整个塔体1的进气口总面积影响不大。左进气口71位于左吸附腔室81的顶部,右进气口72位于右吸附腔室82的顶部。气体从塔体1的顶部经分隔板2分流,分流后的两股气流分别经由左进气口71和右进气口72进入左吸附腔室81和右吸附腔室82。分隔板2有效增加了整个塔体1内部的比表面积,提升了塔体1内吸附剂的量,同时还对气流进行分隔,使得两股气流各自中心的气体和吸附剂之间的间距减小,有效提升了吸附效率,进而提升塔体1底部排出的气体纯度。由于左进气口71和右进气口72的总面积和现有技术中塔体1顶部的进气口总面积相近,因此不需要对进气速度进行过大的修正,不会对提纯气体的生产效率产生过大影响。开闭门体有两个,分别为左开闭门体41和右开闭门体42,左开闭门体41转动设置于左进气口71处,右开闭门体42转动设置于右进气口72处。左开闭门体41和右开闭门体42在左进气口71和右进气口72处未进行通气时可以保持水平状态,也可以水平向下倾斜。伸缩件同样有两根,分别为左伸缩件51和右伸缩件52,左伸缩件51的上端转动设置在左开闭门体41的内侧面,左伸缩件51的下端转动设置在左吸附腔室81内,右伸缩件52的上端转动设置在右开闭门体42的内侧面,右伸缩件52的下端转动设置在右吸附腔室82内。左伸缩件51对左开闭门体41进行支撑,右伸缩件52对右开闭门体42进行支撑。当左进气口71和右进气口72通气时,气流分别撞击左开闭门体41和右开闭门体42,左伸缩件51和右伸缩件52能够通过长度变换配合转动,从而驱动左开闭门体41朝左吸附腔室81内转动,右开闭门体42朝右吸附腔室82内转动,以减少塔体1顶部气体散开至塔体1外。左开闭门体41和右开闭门体42能够对气流起到缓冲和导流的作用,使得气体并非竖直流入吸附腔室81和右吸附腔室82内,而是能产生一定水平方向的速度,从而撞击吸附剂,增强吸附剂和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升吸附剂的吸附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左开闭门体41和右开闭门体42的形状,以规避塔体1对左开闭门体41和右开闭门体42转动的影响。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分隔板2的两面各设置一个开闭门体,以将气体导向至塔体1内壁上的吸附剂上。为了避免或者减小左开闭门体41和右开闭门体42对各自同一侧的吸附剂产生阻挡,左吸附腔室81位于左进气口71处的内壁内凹形成左容纳槽61,右吸附腔室82位于右进气口72处的内壁内凹形成右容纳槽62。左开闭门体41的宽度较小,左开闭门体41的转动始终位于左容纳槽61内。右开闭门体42的宽度较大,仅在其边缘转动至右容纳槽62内壁上时才会容纳在右容纳槽62中。受到左开闭门体41和右开闭门体42的阻挡,气体流到左容纳槽61内壁和右容纳槽62内壁的量相对较少,因此塔体1内壁上的吸附剂位于左容纳槽61和右容纳槽62外。为了缩减左容纳槽61和右容纳槽62空间,增加塔体1内壁覆盖吸附剂的面积,左容纳槽61的顶部边缘设置有左转动轴31,左开闭门体41通过左转动轴31转动设置在左容纳槽61的顶部,右容纳槽62的顶部边缘设置有右转动轴32,右开闭门体42通过右转动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附塔气流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伸缩件、吸附剂、塔体、开闭门体以及设置于塔体内的分隔板,分隔板将塔体分隔为若干个吸附腔室,吸附剂位于吸附腔室的内壁,开闭门体转动设置于吸附腔室的进气口处,伸缩件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开闭门体的内侧面,伸缩件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吸附腔室内,气流撞击开闭门体并配合伸缩件伸缩以控制开闭门体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附塔气流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伸缩件、吸附剂、塔体、开闭门体以及设置于塔体内的分隔板,分隔板将塔体分隔为若干个吸附腔室,吸附剂位于吸附腔室的内壁,开闭门体转动设置于吸附腔室的进气口处,伸缩件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开闭门体的内侧面,伸缩件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吸附腔室内,气流撞击开闭门体并配合伸缩件伸缩以控制开闭门体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塔气流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吸附腔室有两个,两个吸附腔室分别为左吸附腔室和右吸附腔室,伸缩件有两个,两个伸缩件分别为左伸缩件和右伸缩件,开闭门体有两个,两个开闭门体分别为左开闭门体和右开闭门体,左伸缩件为弹簧,右伸缩件为电动推杆,右开闭门体的外侧面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连接至电动推杆的控制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塔气流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腔室位于进气口处的内壁内凹形成容纳槽,伸缩件的端部转动设置在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冠嘉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