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镜下碎石冲洗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5341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37
胆道镜下碎石冲洗引流装置属于医疗器械制造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包括引流管和冲洗袋;引流管头部内有胆道镜通道Ⅰ和注水通道Ⅰ;体部由内外两层柱形薄膜套叠,内侧薄膜形成胆道镜通道Ⅱ,两层薄膜间连续的纵行粘合形成注水通道Ⅱ,其他间断的纵行粘合,形成多个相通的纵行和环形通道,与尾部的注气通道相通;尾部包括胆道镜通道Ⅲ、注水通道Ⅲ和注气通道,管壁上设有注水连接头、注气连接头和引流接头,分别与注气通道、注水通道Ⅲ和胆道镜通道Ⅲ相通,尾部两端内置环形硅胶垫。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引流管能够套在胆道镜上置入到肝内胆管,通过高压冲洗液使胆管内碎石、泥沙样结石、胆泥等环形移动,并被负压引流管吸出体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胆道镜下碎石冲洗引流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制造
,涉及一种用于清除肝内小结石及胆泥的微创手术器械,具体地说是一种胆道镜下碎石冲洗引流管。
技术介绍
胆囊及肝内外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可诱发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梗阻性黄疸、胆道肿瘤等并发症。胆结石的传统治疗方式是开腹胆囊切除及肝叶切除,再腹腔镜及胆道镜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腹腔镜下胆囊切开取石及胆道探查取石术,成为胆结石治疗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腹腔镜下胆囊切开取石,还是胆道探查取石,都需要在全麻下完成,取石的工具除了传统的取石钳之外,是胆道镜最为常用。如果操纵时间较长,肝内胆管结石未能取净,为了降低术后胆漏的发生率,术中留置T管,待6-8周使用胆道镜行经T管瘘道胆道镜取石术。花生大小的结石,可使用取石网篮直接取出;直径5mm以下的结石,由于网篮套取困难,多使用吸附器进行取石,但是吸附器每次吸走的结石较少,而且反复进出瘘道或胆总管,容易导致胆管水肿发生急性胆管炎,或者瘘道水肿导致引流管置入困难;对于1cm以上的结石,直接取出较为困难,多进行微电极、液电碎石,然后清理结石碎石及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胆道镜下碎石冲洗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由用注水管(3)连接的引流管(1)和冲洗袋(2)构成;其中,引流管(1)分为头部(4)、体部(5)和尾部(6);头部(4)为双通道管,内有胆道镜通道Ⅰ(7)和注水通道Ⅰ(8);体部(5)由内外两层柱形薄膜套叠构成,内侧薄膜形成的胆道镜通道Ⅱ(9)与胆道镜通道Ⅰ(7)相通,两层薄膜间连续的纵行粘合形成的注水通道Ⅱ(10)与注水通道Ⅰ(8)相通,间断的纵行粘合形成相通的纵行通道(11)和环形通道(12),与尾部(6)的注气通道(13)相通;尾部(6)为三通道管的硬管,包括与胆道镜通道Ⅱ(9)相通的胆道镜通道Ⅲ(14)、与注水通道Ⅱ(10)的注水通道Ⅲ(15...

【技术特征摘要】
1.胆道镜下碎石冲洗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由用注水管(3)连接的引流管(1)和冲洗袋(2)构成;其中,引流管(1)分为头部(4)、体部(5)和尾部(6);头部(4)为双通道管,内有胆道镜通道Ⅰ(7)和注水通道Ⅰ(8);体部(5)由内外两层柱形薄膜套叠构成,内侧薄膜形成的胆道镜通道Ⅱ(9)与胆道镜通道Ⅰ(7)相通,两层薄膜间连续的纵行粘合形成的注水通道Ⅱ(10)与注水通道Ⅰ(8)相通,间断的纵行粘合形成相通的纵行通道(11)和环形通道(12),与尾部(6)的注气通道(13)相通;尾部(6)为三通道管的硬管,包括与胆道镜通道Ⅱ(9)相通的胆道镜通道Ⅲ(14)、与注水通道Ⅱ(10)的注水通道Ⅲ(15)和注气通道(13),管壁上设有注水连接头(16)、注气连接头(17)和引流接头(18),分别与注水通道Ⅲ(15)、注气通道(13)和胆道镜通道Ⅲ(14)相通,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玲玲张诚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