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理用术后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5236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护理用术后引流装置,具体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包括引流管和固定贴,所述引流管远离固定贴一端可拆卸活动设有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远离引流管一端可拆卸活动设有储液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调节件和多个储液件的配合使用,待蓄液袋内组织液达到一定量时,仅需另取一个新的储液件经接液筒与第二导流管连接,并由调节拨片转动主体柱,使分流孔与第二导流通道位置对应,新产生的组织液可经引流管沿旋转柱流动至第二导流通道,并聚集到第二聚液腔内,后由第二导流管将第二聚液腔内聚集到组织液输送至新换取的储液件内聚集,即可将已盛取一定量组织液的储液件与第一导流管分离,避免发生引流液外渗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护理用术后引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护理用术后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引流物本身是异物,在体内放置时间过长,有在引流物周围发生感染的可能。因此,创腔放置的引流纱布每天应当更换,局部严格消毒。体内放置的引流管因不易更换,一般根据治疗需要保留数天不等。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有的用于导尿,有的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都有应用。外科引流为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在病人应用引流管时,要注意护理:⑴保持引流管管道通畅,随时注意观察,不要受压和扭曲,折转成角,以免影响引流。还要注意引流管的固定,避免移位、脱出;⑵应用引流管时,要注意引流瓶的位置不能高于病人插管口的平面。搬动病人时,应先夹住引流管;引流液超过瓶体一半时,即应倾倒,以防因液面这高所致的逆流污染;⑶注意保持各种引流管与伤口或粘膜接触部位的洁净,以防感染;⑷做好引流颜色、性状及量的记录,并及时报告医生。现有的引流装置在使用时,因其需中长期使用,期间需要患者/陪护人员对瓶体内的引流液进行倾倒、更换,此期间会发生引流蓄液的中空期,容易造成引流液的外溢或流通不畅等问题,不便于术后引流护理的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护理用术后引流装置,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除引流治疗倾倒时产生的真空期,避免引流液的外渗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护理用术后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和固定贴,所述引流管远离固定贴一端可拆卸活动设有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远离引流管一端可拆卸活动设有储液件;所述调节件包括主体筒,所述主体筒内部设有调节空腔、第一聚液腔和第二聚液腔,所述调节空腔、第一聚液腔和第二聚液腔相对独立,所述调节空腔外侧开设有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通道贯穿调节空腔与第一聚液腔相连,所述第二导流通道贯穿调节空腔与第二聚液腔相连,所述主体筒底部固定设有第一导流管和第二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顶端与第一聚液腔相连,所述第二导流管顶端与第二聚液腔相连,所述调节空腔内部设有旋转柱;所述旋转柱包括主体柱,所述主体柱中空设置,所述主体柱顶端中心处固定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两侧外壁均固定设有调节拨片,所述连接柱与主体柱空腔之间开设有安装槽,所述主体柱两侧对称均匀设有多个分流孔,多个所述分流孔呈直线排列;所述储液件包括蓄液袋,所述蓄液袋一端固定设有接液筒,所述接液筒中空设置且与蓄液袋内腔相连,所述蓄液袋两侧均固定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蓄液袋一侧固定设有按压件;所述按压件包括第一主体架和第二主体架,所述第一主体架与第二主体架之间固定设有复位弹簧。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的数量均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对称且交错设置。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流管和第二导流管底端均固定设有连接帽,所述连接帽内壁和接液筒外壁均设有螺纹,所述连接帽与接液筒螺纹连接,所述储液件的数量至少设置为两个。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柱外径与调节空腔内径相等,所述引流管与安装槽插接。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架和第二主体架均设置为“H”字状,所述第一主体架和第二主体架宽度均大于连接板宽度,所述第一主体架和第二主体架长度均小于连接板长度。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引流管、调节件和蓄液袋均由医用塑料材料制成,所述复位弹簧的最小收缩长度与两块连接板的厚度和相等。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流通道设置于第一聚液腔位置处呈管柱状,且第二导流通与第一聚液腔不相通。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贴与引流管连接处开设有通口,所述固定贴一侧设有胶粘面。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本专利技术通过调节件和多个储液件的配合使用,刀口处产生的组织液等待引流物经引流管输送至主体柱内腔中,后经分流孔流动至第一导流通道,并聚集到第一聚液腔内部,后经第一导流管排离调节件,并将其收集至储液件内,待蓄液袋内组织液达到一定量时,仅需另取一个新的储液件经接液筒与第二导流管连接,并由调节拨片转动主体柱,使分流孔与第二导流通道位置对应,新产生的组织液可经引流管沿旋转柱流动至第二导流通道,并聚集到第二聚液腔内,后由第二导流管将第二聚液腔内聚集到组织液输送至新换取的储液件内聚集,即可将已盛取一定量组织液的储液件与第一导流管分离,进行倾倒和清洁即可,如此反复,可在术后引流治疗过程中无中空期的将引流液进行收集,避免发生引流液外渗的情况发生,且操作简单,便于医护人员或患者自主进行更换;2、本专利技术通过按压件与蓄液袋的配合使用,使用者在进行新的储液件的更换时,需要先对第一主体架和第二主体架进行按压,从而缩短复位弹簧的长度,经连接板的挤压将蓄液袋内的多余空气由接液筒排离,随后保持蓄液袋的干瘪状态将接液筒与第一导流管或第二导流管连接后,因复位弹簧回弹力作用力,会带动两块连接板产生拉大间距的作用力,从而使蓄液袋产生一个空间扩增拉伸的作用力,此期间可经第一导流管/第二导流管与调节空腔的连通效果,从而产生一定的负吸力,可保证产生的粘稠的组织液顺畅的经引流管进入蓄液袋内存储,且可有效避免因粘稠组织液流动较慢造成分流孔堵塞情况的发生,保证该装置持续、高效的使用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调节件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主体筒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旋转柱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储液件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图5中A部结构放大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按压件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引流管、2固定贴、3调节件、31主体筒、32调节空腔、33第一聚液腔、34第二聚液腔、35第一导流通道、36第二导流通道、37第一导流管、38第二导流管、39旋转柱、391主体柱、392连接柱、393调节拨片、394安装槽、395分流孔、4储液件、41蓄液袋、42接液筒、43连接板、44按压件、441第一主体架、442第二主体架、443复位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护理用术后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1和固定贴2,所述引流管1远离固定贴2一端可拆卸活动设有调节件3,所述调节件3远离引流管1一端可拆卸活动设有储液件4;所述调节件3包括主体筒31,所述主体筒31内部设有调节空腔32、第一聚液腔33和第二聚液腔34,所述调节空腔32、第一聚液腔33和第二聚液腔34相对独立,所述调节空腔32外侧开设有第一导流通道35和第二导流通道3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护理用术后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1)和固定贴(2),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远离固定贴(2)一端可拆卸活动设有调节件(3),所述调节件(3)远离引流管(1)一端可拆卸活动设有储液件(4);/n所述调节件(3)包括主体筒(31),所述主体筒(31)内部设有调节空腔(32)、第一聚液腔(33)和第二聚液腔(34),所述调节空腔(32)、第一聚液腔(33)和第二聚液腔(34)相对独立,所述调节空腔(32)外侧开设有第一导流通道(35)和第二导流通道(36),所述第一导流通道(35)贯穿调节空腔(32)与第一聚液腔(33)相连,所述第二导流通道(36)贯穿调节空腔(32)与第二聚液腔(34)相连,所述主体筒(31)底部固定设有第一导流管(37)和第二导流管(38),所述第一导流管(37)顶端与第一聚液腔(33)相连,所述第二导流管(38)顶端与第二聚液腔(34)相连,所述调节空腔(32)内部设有旋转柱(39);/n所述旋转柱(39)包括主体柱(391),所述主体柱(391)中空设置,所述主体柱(391)顶端中心处固定设有连接柱(392),所述连接柱(392)两侧外壁均固定设有调节拨片(393),所述连接柱(392)与主体柱(391)空腔之间开设有安装槽(394),所述主体柱(391)两侧对称均匀设有多个分流孔(395),多个所述分流孔(395)呈直线排列;/n所述储液件(4)包括蓄液袋(41),所述蓄液袋(41)一端固定设有接液筒(42),所述接液筒(42)中空设置且与蓄液袋(41)内腔相连,所述蓄液袋(41)两侧均固定设有连接板(43),所述连接板(43)远离蓄液袋(41)一侧固定设有按压件(44);/n所述按压件(44)包括第一主体架(441)和第二主体架(442),所述第一主体架(441)与第二主体架(442)之间固定设有复位弹簧(44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护理用术后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1)和固定贴(2),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远离固定贴(2)一端可拆卸活动设有调节件(3),所述调节件(3)远离引流管(1)一端可拆卸活动设有储液件(4);
所述调节件(3)包括主体筒(31),所述主体筒(31)内部设有调节空腔(32)、第一聚液腔(33)和第二聚液腔(34),所述调节空腔(32)、第一聚液腔(33)和第二聚液腔(34)相对独立,所述调节空腔(32)外侧开设有第一导流通道(35)和第二导流通道(36),所述第一导流通道(35)贯穿调节空腔(32)与第一聚液腔(33)相连,所述第二导流通道(36)贯穿调节空腔(32)与第二聚液腔(34)相连,所述主体筒(31)底部固定设有第一导流管(37)和第二导流管(38),所述第一导流管(37)顶端与第一聚液腔(33)相连,所述第二导流管(38)顶端与第二聚液腔(34)相连,所述调节空腔(32)内部设有旋转柱(39);
所述旋转柱(39)包括主体柱(391),所述主体柱(391)中空设置,所述主体柱(391)顶端中心处固定设有连接柱(392),所述连接柱(392)两侧外壁均固定设有调节拨片(393),所述连接柱(392)与主体柱(391)空腔之间开设有安装槽(394),所述主体柱(391)两侧对称均匀设有多个分流孔(395),多个所述分流孔(395)呈直线排列;
所述储液件(4)包括蓄液袋(41),所述蓄液袋(41)一端固定设有接液筒(42),所述接液筒(42)中空设置且与蓄液袋(41)内腔相连,所述蓄液袋(41)两侧均固定设有连接板(43),所述连接板(43)远离蓄液袋(41)一侧固定设有按压件(44);
所述按压件(44)包括第一主体架(441)和第二主体架(442),所述第一主体架(441)与第二主体架(442)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萱申琳江欣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市中心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