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冲击模组、显示屏、显示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44132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41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抗冲击模组,一种显示屏,以及一种显示终端。所述抗冲击模组包括依次交替设置的低模量层和高模量层,且抗冲击模组的相对的两侧表面均为高模量层;其中,所述低模量层为弹性模量在0.4Mpa~20Mpa之间的模量层,所述高模量层为弹性模量在156Mpa~4000Mpa之间的模量层。本申请提供的抗冲击模组,借助多层交替设置的低模量层和高模量层交替吸收能量,逐渐衰减冲击产生的应力,最终将冲击能量完全吸收,提升抗冲击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冲击模组、显示屏、显示终端
本技术属于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抗冲击模组,一种显示屏,以及一种显示终端。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现如今显示器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显示器件的各项性能要求也逐渐升高。对于显示产品,落球和笔跌可靠性是评价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能指标。传统的OLED,显示屏最外层设置硬质材料膜层如硬质玻璃,从而可以很好的抵抗落球和笔跌的冲击能量,有效保护显示TFT层不被砸裂。柔性屏体具有可弯折等特点,利用显示器件的柔性,人们可以将显示装置进行弯折或折叠,从而给人们携带和使用显示装置带来便利。近年可折叠屏电子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热点。可折叠电子产品要求产品整体具有可弯折型,因此不能使用传统硬屏玻璃对显示模组进行保护。缺乏硬质玻璃保护的显示模组,遭受落球和笔跌冲击时由于能量不能被充分吸收而传递到显示区,引起显示TFT层被砸裂导致屏幕失效。现有柔性显示产品的折叠模组通过被动添加吸收能量的泡棉或者硅橡胶结构,来抵抗落球冲击,但效果非常有限。此外,被动吸能结构会增加折叠模组的厚度,影响产品弯折特性和外观形态。目前折叠手机显示屏幕厚度均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抗冲击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交替设置的低模量层和高模量层,且所述抗冲击模组的相对的两侧表面均为高模量层;其中,所述低模量层为弹性模量在0.4Mpa~20Mpa之间的模量层,所述高模量层为弹性模量在156Mpa~4000Mpa之间的模量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抗冲击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交替设置的低模量层和高模量层,且所述抗冲击模组的相对的两侧表面均为高模量层;其中,所述低模量层为弹性模量在0.4Mpa~20Mpa之间的模量层,所述高模量层为弹性模量在156Mpa~4000Mpa之间的模量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模量层的厚度小于所述低模量层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冲击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模量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25μm;和/或
所述低模量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0μ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冲击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冲击模组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0μm。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抗冲击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模量层的弹性模量是所述低模量层的弹性模量的100倍以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冲击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模量层的弹性模量是所述低模量层的弹性模量的100倍至500倍。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抗冲击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模量层为弹性模量在156Mpa~2000Mpa之间的模量层。


8.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抗冲击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冲击模组相对的两侧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高模量叠层;或
所述抗冲击模组中,所述高模量层均为高模量叠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抗冲击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冲击模组相对的两侧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高模量叠层,且沿着表面层朝向中间层的方向,所述高模量叠层依次包括第一高模量薄膜和第二高模量薄膜;其中,所述第一高模量薄膜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高模量薄膜的厚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抗冲击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模量薄膜的厚度为2.5μm~7.5μm,所述第二高模量薄膜的厚度为5μm~15μm。


11.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抗冲击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冲击模组中的所述高模量层相同或不同,且相同或不同的所述高模量层各自独立地选自聚酰亚胺单层,聚酰亚胺叠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叠层,聚碳酸酯单层,聚碳酸酯叠层,聚醚砜单层,聚醚砜叠层,聚酰胺单层,聚酰胺叠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单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叠层,聚醚醚酮单层,聚醚醚酮叠层,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单层,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叠层,聚乙烯亚胺单层,聚乙烯亚胺叠层,聚氨酯单层,聚氨酯叠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单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叠层,压克力单层,压克力叠层,含醚系列的聚合物单层,含醚系列的聚合物叠层,聚烯单层,聚烯叠层,或聚酰亚胺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聚碳酸酯层、聚醚砜层、聚酰胺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层、聚醚醚酮层、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层、聚乙烯亚胺层、聚氨酯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层、压克力层、含醚系列的聚合物层和聚烯层中的两层或两层以上形成的复合层。


12.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抗冲击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冲击模组中的所述低模量层相同或不同,且相同或不同的所述低模量层选自泡棉层,光学胶层,聚氨酯层,硅胶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宝明李孟庭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