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CEMS的S型气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42698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CEMS的S型气室装置,包括防护罩、进气管、排气管、控制箱、排放机构和检测单元,进气管贯穿式安装在防护罩内腔的左侧,所述排气管贯穿式安装在防护罩内腔的右侧,控制箱通过螺栓安装在防护罩的正面上,排放机构安装在防护罩内腔的中部,所述检测单元安装在防护罩内腔的底部,该基于CEMS的S型气室装置,以机械式称重的方式来进行气体排放的检测,在做到了对排放气体检测的同时,降低了整体的生产和使用成本,以过滤收集排放气体中颗粒物含量的方式来进行排放气体的检测,根据实时收集的颗粒物重量来进行排放气体的检测,在检测了排放气体中颗粒物含量的同时,还将气体中的部分颗粒物过滤收集,增加排放气体的洁净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CEMS的S型气室装置
本技术涉及气室装置
,具体为一种基于CEMS的S型气室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尾气、温室气体等大量的有毒有害直接排入大气,不仅严重影响人类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造成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温室效应、酸雨、化学光雾、区域性雾霾等现象频频发生,人们对环境问题,尤其是污染气体的成份及含量也越来越重视,对相关气体浓度的检测也越来越频繁,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利用可调节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进行气体检测成为气体检测领域比较盛行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激光入射到被测气体中,经气体分子“选频”吸收后,其出射光强度发生改变,整个过程遵循比尔-朗伯定律,激光能量吸收程度取决于气体浓度,由此可反演出待测气体浓度,虽然上述的检测方法能够对空气中污染物的含量进行检测,但是在检测的时候,气体的而排放还是在不断的进行,气体中含有的颗粒物也随之而排放,虽然能够检测到其中的污染物含量,但是并没有任何的其他措施,因此如何在检测过程中做到不影响正常气体排放的同时还可以控制气体排放的颗粒含量,是当下存在的一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CEMS的S型气室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CEMS的S型气室装置,包括防护罩、进气管、排气管、控制箱、排放机构和检测单元,所述进气管贯穿式安装在防护罩内腔的左侧,所述排气管贯穿式安装在防护罩内腔的右侧,所述控制箱通过螺栓安装在防护罩的正面上,所述排放机构安装在防护罩内腔的中部,所述检测单元安装在防护罩内腔的底部。优选的,所述控制箱内腔设置有电源模块、PLC控制单元以及信号发射单元等电器元件,所述进气管和排气管均为L形管道。优选的,所述排放机构包括安装筒、筛选电机、筛选齿轮、联动齿环、空心旋转筒和排放网筒,所述安装筒套装在进气管的外圈上,所述筛选电机通过螺栓安装在安装筒的顶部,所述筛选齿轮套装在筛选电机输出轴的外圈上,所述联动齿环的顶部与筛选齿轮的底部相啮合,所述空心旋转筒的外壁与联动齿环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排放网筒通过螺栓与空心旋转筒上开设的孔洞内部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剔料盒、橡胶锥、中心轴、称重柱、缓冲弹簧和称重仪,所述剔料盒套装在空心旋转筒和联动齿环外圈的底部,所述橡胶锥均匀的焊接在剔料盒内壁的正面与背面上,所述中心轴贯穿式安装在剔料盒正面的顶部,所述称重柱焊接在剔料盒侧边的顶部,所述缓冲弹簧套装在称重柱外圈的底部,所述称重仪安装在防护罩内腔的底部。优选的,所述筛选电机为步进电机,所述排放网筒背面与进气管的出风口对接,所述排放网筒的正面与排气管的进气口对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基于CEMS的S型气室装置,以机械式称重的方式来进行气体排放的检测,在做到了对排放气体检测的同时,降低了整体的生产和使用成本。2、该基于CEMS的S型气室装置,以过滤收集排放气体中颗粒物含量的方式来进行排放气体的检测,根据实时收集的颗粒物重量来进行排放气体的检测,在检测了排放气体中颗粒物含量的同时,还将气体中的部分颗粒物过滤收集,增加排放气体的洁净度。3、该基于CEMS的S型气室装置,采用轮换式的收集检测单元,一方面可以通过轮换时间以及时间段内收集到的颗粒物重量来判断哪个时间段排放气体污染最为严重,同时轮换式的检测模式,还可以避免收集到的颗粒物重新混入气体中造成二次污染。4、该基于CEMS的S型气室装置,采用S形排气管道,使得排放气体在流动的时候不断的进行垂直上下运动,在上下运动的时候,有助于重量较大的颗粒物进行沉淀,快捷粗暴的强制性初步净化排放的气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排放机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2中A处放大图。图中:1防护罩、2进气管、3排气管、4控制箱、5排放机构、501安装筒、502筛选电机、503筛选齿轮、504联动齿环、505空心旋转筒、506排放网筒、6检测单元、601剔料盒、602橡胶锥、603中心轴、604称重柱、605缓冲弹簧、606称重仪。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CEMS的S型气室装置,包括防护罩1、进气管2、排气管3、控制箱4、排放机构5和检测单元6,进气管2贯穿式安装在防护罩1内腔的左侧,排气管3贯穿式安装在防护罩1内腔的右侧,控制箱4通过螺栓安装在防护罩1的正面上,排放机构5安装在防护罩1内腔的中部,检测单元6安装在防护罩1内腔的底部,控制箱4内腔设置有电源模块、PLC控制单元以及信号发射单元等电器元件,进气管2和排气管3均为L形管道。参阅图2-3,排放机构5包括安装筒501、筛选电机502、筛选齿轮503、联动齿环504、空心旋转筒505和排放网筒506,安装筒501套装在进气管2的外圈上,筛选电机502通过螺栓安装在安装筒501的顶部,筛选齿轮503套装在筛选电机502输出轴的外圈上,联动齿环504的顶部与筛选齿轮503的底部相啮合,空心旋转筒505的外壁与联动齿环504的内壁固定连接,排放网筒506通过螺栓与空心旋转筒505上开设的孔洞内部固定连接,筛选电机502为步进电机,排放网筒506背面与进气管2的出风口对接,排放网筒506的正面与排气管3的进气口对接。参阅图3-4,检测单元6包括剔料盒601、橡胶锥602、中心轴603、称重柱604、缓冲弹簧605和称重仪606,剔料盒601套装在空心旋转筒505和联动齿环504外圈的底部,橡胶锥602均匀的焊接在剔料盒601内壁的正面与背面上,中心轴603贯穿式安装在剔料盒601正面的顶部,称重柱604焊接在剔料盒601侧边的顶部,缓冲弹簧605套装在称重柱604外圈的底部,称重仪606安装在防护罩1内腔的底部。工作原理:首先通过PLC控制器来对筛选电机502进行定时设计,控制筛选电机502每隔多长时间就启动转动一次,然后将进气管2与排放设备的排气口对接,带有大量颗粒物的气体进入到进气管2的内腔,然后直接撞击在排放网筒506的滤网上,烟气中的颗粒物便会直接被过滤掉,残留在排放网筒506上,筛选电机502在一定时间之后便会启动,通过筛选齿轮503的传动,直接带动联动齿环504以及空心旋转筒505转动,空心旋转筒505转动也将收集满的排放网筒506转动至下方,干净点的排放网筒506重新转动至与两个管道对接,在下移的过程中,橡胶锥602不断的拨动排放网筒506上的滤网单元,将附着的颗粒物震落收集在剔料盒601的内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CEMS的S型气室装置,包括防护罩(1)、进气管(2)、排气管(3)、控制箱(4)、排放机构(5)和检测单元(6),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2)贯穿式安装在防护罩(1)内腔的左侧,所述排气管(3)贯穿式安装在防护罩(1)内腔的右侧,所述控制箱(4)通过螺栓安装在防护罩(1)的正面上,所述排放机构(5)安装在防护罩(1)内腔的中部,所述检测单元(6)安装在防护罩(1)内腔的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CEMS的S型气室装置,包括防护罩(1)、进气管(2)、排气管(3)、控制箱(4)、排放机构(5)和检测单元(6),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2)贯穿式安装在防护罩(1)内腔的左侧,所述排气管(3)贯穿式安装在防护罩(1)内腔的右侧,所述控制箱(4)通过螺栓安装在防护罩(1)的正面上,所述排放机构(5)安装在防护罩(1)内腔的中部,所述检测单元(6)安装在防护罩(1)内腔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EMS的S型气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箱(4)内腔设置有电源模块、PLC控制单元以及信号发射单元电器元件,所述进气管(2)和排气管(3)均为L形管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CEMS的S型气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机构(5)包括安装筒(501)、筛选电机(502)、筛选齿轮(503)、联动齿环(504)、空心旋转筒(505)和排放网筒(506),所述安装筒(501)套装在进气管(2)的外圈上,所述筛选电机(502)通过螺栓安装在安装筒(501)的顶部,所述筛选齿轮(503)套装在筛选电机(502)输出轴的外圈上,所述联动齿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磊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华彭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