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换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4059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取暖换气装置,包括:壳体,具有吸入空气的进风口和将空气排出的出风口,并且内部具有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主风道;主风道,连通进风口与出风口;送风部,设置在壳体内,将空气从进风口向出风口引导;加热部,对主风道流经加热部的空气进行加热;第一收纳部,设置在壳体的外壁上并且内部收纳有控制送风部和/或加热部的控制电路板;以及第二收纳部,包括围绕第一收纳部设置的收纳壁,并且和具有形成在第一收纳部的外侧形成的、与主风道连通的副风道。该装置可以将壳体内相对较热的空气引入第二收纳部,通过沿副风道的流动,来均衡第一收纳部的温度,从而避免第一收纳部内由于温度不均衡导致结露,以提高电气部品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暖换气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器设备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取暖换气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取暖换气扇在外壁上设置有电路板盒。当取暖换气扇工作时,电路板盒靠近取暖换气扇的一侧由于受到取暖换气扇工作时内部产生的热量的热传递而变得温度相对较高,使得电路板盒内的空气产生温度差。当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遇到温度相对较低的电路板盒内壁面时,就会在电路板盒的内壁上形成结露,导致结露水与设置在电路板盒内的电路板接触,从而损坏电路板和带电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抑制电路板由于受到装置的工作所产生的热量产生的结露水与电路板接触以提高安全性的取暖换气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结露水导致的装置损坏并因而产生的安全隐患等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取暖换气装置,包括:壳体,具有吸入空气的进风口和将空气排出的出风口,并且内部具有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主风道;送风部,设置在壳体内,将空气从进风口向出风口引导;加热部,对主风道流经加热部的空气进行加热;以及第一收纳部,设置在壳体的外壁上并且内部收纳有控制送风部和/或加热部的控制电路板,其中取暖换气装置还包括:第二收纳部,包括围绕第一收纳部设置的收纳壁,并且具有形成在第一收纳部的外侧与主风道连通的副风道。根据一个实施例,副风道包括:进气口,用于将主风道的空气吸入第二收纳部内。根据一个实施例,副风道包括:设置在收纳壁上、排出第二收纳部内的空气的出气口,进气口的设置位置高于出气口的设置位置。根据一个实施例,进气口与出气口分别位于第一收纳部相对的两端。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收纳部与壳体相邻接,进气口包括: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收纳部靠近壳体的一侧,第二进气口,位于第一收纳部与靠近壳体的一侧相对向的另一侧。根据一个实施例,副风道包括:连通第一进气口和出气口、形成在第一收纳部的一侧的第一风道和连通第二进气口和出气口、形成在第一收纳部的另一侧的第二风道。根据一个实施例,进气口还包括与出气口位于第一收纳部的同一侧的第三进气口。根据一个实施例,还包括:主风道与副风道通过分支风道连通,分支风道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一开口以及从第一开口的边缘延伸至第二收纳部的内部的多个连接板,多个连接板上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进气口相对向。根据一个实施例,还包括:送风部包括扇叶和带动扇叶转动的马达,其中,第一开口位于马达附近。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收纳部的内壁的下部设有从第一收纳部的上部往第一收纳部的下部倾斜的引流筋。(三)有益效果通过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收纳电路板的第一收纳部的外侧设置第二收纳部,以形成围绕第一收纳部的副风道,副风道与取暖换气装置的壳体内形成的主风道连通,可以将壳体内相对较热的空气引入第二收纳部,通过沿副风道的流动,来均衡第一收纳部的温度,从而避免第一收纳部内由于温度不均衡导致的结露,从而提高电气部品的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取暖换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取暖换气装置去掉第二收纳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示出沿图1的A-A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沿图1的B-B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取暖换气装置的副风道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第一收纳部的内壁的示意图。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0:取暖换气装置;100:壳体;100-1:进风口;100-2:出风口;200:送风部;210:扇叶;220:马达;300:加热部;400:第一收纳部;500:第二收纳部;600:控制电路板;510:收纳壁;700:主风道;800:分支风道;900:副风道;910:第一风道;920:第二风道;810:第一开口;820:第二开口;840:出气口;850:连接板;860:进气口;861:第一进气口;862:第二进气口;863:第三进气口;110:第一部分;120:第二部分;130:未覆盖部分;410:顶面;420:底面;430:左侧面;440:右侧面;450:前侧面;460:后侧面;851:侧连接板;870:引流筋。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另外,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为明确说明本公开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效果,以下将参考具体实施方式及其附图,对本公开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公开的具体示例之一,并不对本公开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制。在附图中,对于同一部件的同一符号的第二次说明,以及与本公开无直接联系的部件的说明将省略或简略。以下说明中,上、下、左、右、上方、下方等方位词语,均以本公开中的取暖换气装置的安装状态为准进行说明。取暖换气装置是一种将从第一空间吸入的空气排出到第二空间,或将从第一空间吸入的空气加热后再排出第一空间的装置。例如设置在浴室内的浴霸。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为两个相分隔的空间,例如通过墙壁相分割。第一实施例中以第一空间为浴室内(室内),第二空间为浴室外(室外)为例说明。下面参照图1至图4对根据本技术的取暖换气装置进行详细描述。图1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取暖换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去掉第二收纳部的取暖换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示出沿图1的A-A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沿图1的B-B的截面图。参照图1,根据本技术的取暖换气装置10包括:壳体100、送风部200、加热部300、第一收纳部400、以及第二收纳部500。送风部200和加热部30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内,并且送风部200设置在壳体100的进风口100-1和加热部300之间,并且加热部300设置在送风部200和壳体100的出风口100-2之间。壳体100形成为具有中空结构的框体结构,并且具有吸入空气的进风口100-1以及将空气排出壳体外的出风口100-2。壳体100的形状可以适应于壳体100内部容纳的部件的形状。进风口100-1可以使室内的空气进入壳体100的内部。例如,当取暖换气装置10设置在天花板时,进风口100-1设置在壳体100的底面,即面向室内开设。出风口100-2是为了将从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吹出壳体外而设置的开口。出风口包括:循环出风口和排气出风口。排气出风口可以排出壳体100内部的空气到室外,以实现换气功能。例如,当取暖换气装置10设置在天花板时,排气出风口面向墙壁设置,与管道连接以通过管道贯穿墙壁的洞口连通室外。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取暖换气装置,包括:/n壳体,具有吸入空气的进风口和将空气排出的出风口,并且内部具有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主风道;/n送风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引导;/n加热部,对所述主风道流经所述加热部的空气进行加热;以及/n第一收纳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壁上并且内部收纳有控制所述送风部和/或所述加热部的控制电路板,/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第二收纳部,包括围绕所述第一收纳部设置的收纳壁,并且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外侧与所述主风道连通的副风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暖换气装置,包括:
壳体,具有吸入空气的进风口和将空气排出的出风口,并且内部具有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主风道;
送风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引导;
加热部,对所述主风道流经所述加热部的空气进行加热;以及
第一收纳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壁上并且内部收纳有控制所述送风部和/或所述加热部的控制电路板,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收纳部,包括围绕所述第一收纳部设置的收纳壁,并且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外侧与所述主风道连通的副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风道包括:
进气口,用于将所述主风道的空气吸入所述第二收纳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风道包括:
设置在所述收纳壁上、排出所述第二收纳部内的空气的出气口,
所述进气口的设置位置高于所述出气口的设置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收纳部相对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收纳部与所述壳体相邻接,
所述进气口包括:
第一进气口,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梓彦陈嘉轩黄瑞曹莉红张小飞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