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1188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包括主体和分别设置在主体四角处的四个孔洞,所述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电加热装置,所述的电加热装置与温控装置电连接;所述主体的背面设置有辅助固定带。该控温型安全翻身垫能够满足预防压力性损伤的翻身及辅助治疗ARDS的侧卧位需求,减少皮肤与传统体位垫的接触面积,降低压力性损伤的风险,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温型安全翻身垫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控温型安全翻身垫。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对危重患者的护理需要护士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危重患者的病情重,患者常采取被动或被迫体位,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发生几率更高。研究表明,对于危重患者来说,有效翻身能够增加肺通气,改善呼吸功能,还能辅助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但是现有技术中给危重患者翻身需要依赖护士双手托移,这种双手托移的传统方法费时费力,常因用力不均而导致擦伤患者皮肤,并易产生二次损伤;同时护士易疲劳,腰部和手腕部易受伤。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方便实用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至少包括如何经济、方便、科学地给患者翻身,减少患者皮肤与传统体位垫的接触面积,降低压力性损伤的风险。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包括主体和分别设置在主体四角处的四个孔洞,所述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电加热装置,所述的电加热装置与温控装置电连接;所述主体的背面设置有辅助固定带。优选地,所述的主体为矩形,长度为140cm,宽度为70cm。所述的主体为双层全棉材质。所述的孔洞的直径为15cm。所述的电加热装置为电热丝或电热膜。所述的辅助固定带包括第一辅助固定带和第二辅助固定带。所述的第一辅助固定带和第二辅助固定带为缝制在所述主体背面的布带。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辅助固定带和第二辅助固定带的长度为90cm,宽度为12cm。<br>所述的第一辅助固定带和第二辅助固定带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0cm。所述的温控装置包括市电电源模块和蓄电池模块,所述的市电电源模块和蓄电池模块为电加热装置和温控装置提供电源;所述市电电源模块和蓄电池模块均与运算放大电路电连接;所述运算放大电路还与电压限制电路电连接;所述电压限制电路还与电流限制电路电连接;所述电流限制电路与电加热装置电连接;所述运算放大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一可变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波形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第二波形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子电连接;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子接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子与电压限制电路电连接;第一可变电阻的一端与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子电连接,第一可变电阻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子电连接;所述电压限制电路包括二极管和第二可变电阻;所述电流限制电路包括第三电阻和电流指示器;二极管的一端与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子电连接,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电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出端口电连接;第二可变电阻的一端与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子电连接,第二可变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电流指示器的一端与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子电连接,电流指示器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出端口电连接。本技术实现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满足预防压力性损伤的翻身及辅助治疗ARDS的侧卧位需求,减少皮肤与传统体位垫的接触面积,降低压力性损伤的风险,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对患者的二次伤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所述的温控装置的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包括主体1和分别设置在主体四角处的四个孔洞2,所述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电加热装置3,所述的电加热装置与温控装置4电连接;所述主体的背面设置有辅助固定带。优选地,所述的主体1为矩形,长度为140cm,宽度为70cm。所述的主体1为双层全棉材质。所述的孔洞2的直径为15cm。所述的电加热装置3为电热丝或电热膜。所述的辅助固定带包括第一辅助固定带5和第二辅助固定带6。所述的第一辅助固定带5和第二辅助固定带6为缝制在所述主体背面的布带。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辅助固定带5和第二辅助固定带6的长度为90cm,宽度为12cm。所述的第一辅助固定带5和第二辅助固定带6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0cm。如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在使用时,将翻身垫的主体1置于患者身体下,翻身垫主体的背面朝下,护士站于病床一侧,双手抓住对侧翻身垫的孔洞处,用力将翻身垫拉向自己,使患者随翻身垫呈侧卧位。用魔术粘扣带分别将患者上方两个孔洞2固定于床档。辅助固定带固定于对侧床档,防止患者坠床,固定后的状态如图3所示。每两小时帮患者翻身一次,每次保持翻身后体位2小时。本技术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可设置四条魔术粘扣带,魔术粘扣带的长为50cm,宽为10cm,魔术粘扣位于两端,粘扣面积为5*10cm。为了对照,申请人将本技术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应用于临床患者,并与传统翻身法进行了对照试验。传统翻身法需要四名护士站在患者两侧,两边各两名护士,护士将手臂伸入患者身体下方,共同协作将患者翻至一侧,在患者背后垫三角形翻身垫。翻身频率及翻身时长同样是每两小时翻身一次,每次保持翻身后体位2小时。对于参与对照试验的患者,申请人制定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其中纳入标准包括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身高150-185cm、体重45-100kg、GLC评分8分及以下、皮肤完整无压力性损伤、患者或家属签署参加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标准包括各类医嘱明确禁止翻身患者,如脊柱损伤、多发骨折、胸腹腔活动性出血、严重休克。采用随机信封法将参与对照试验的患者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采用安全型翻身垫法,B组采用传统翻身法。样本量拟纳入250例患者,每组125例。对照试验中观察的指标包括:每次翻身所需时间;压力性损伤发生例数,每组发生比例;记录单次翻身有效翻身时间(分钟)。其中,每次翻身所需时间定义为:根据患者体重,体重/翻身时间,单位为kg/min;压力性损伤发生例数,每组发生比例的记录方法为:根据2016-NPUAP压力性损伤定义及分期标准,详细记录每一例损伤分期。记录单次翻身有效翻身时间(分钟)的定义为:有效翻身时间为患者翻身后保持某一体位的时间。患者经常由于重力原因自行发生移位,导致体位变化,进而出现无效翻身。对照试验的初步数据对比结果如下:由上述对比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本技术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护士工作省时省力,极大的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在监护室、急诊、普通病房及家庭病房推广应用。为了避免翻身过程中患者发生感冒,本技术所述的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包括主体和分别设置在主体四角处的四个孔洞,所述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电加热装置,所述的电加热装置与温控装置电连接;所述主体的背面设置有辅助固定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包括主体和分别设置在主体四角处的四个孔洞,所述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电加热装置,所述的电加热装置与温控装置电连接;所述主体的背面设置有辅助固定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为矩形,长度为140cm,宽度为70c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为双层全棉材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孔洞的直径为15c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加热装置为电热丝或电热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固定带包括第一辅助固定带和第二辅助固定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辅助固定带和第二辅助固定带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0cm。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辅助固定带和第二辅助固定带为缝制在所述主体背面的布带。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温型安全翻身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辅助固定带和第二辅助固定带的长度为90cm,宽度为12c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艳梅刘薪张媛媛杨建昆金伯旬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