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伤口快速闭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0518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伤口快速闭合装置,包括两对称设置且相互靠近的粘合底板、分别垂直固定在两粘合底板上的支撑板以及穿过并连接两支撑板的两组拉线;所述支撑板呈“L”型结构,其水平部分的一端与粘合底板的一侧边固定连接,其竖直部分上间隔开设有若干竖直的拉线槽,两拉线槽之间设置有通孔;两支撑板上的拉线槽和通孔彼此交错设置;与其中一支撑板连接的每一拉线的两端头分别嵌入两相邻的拉线槽中并穿过相对侧支撑板的两相邻通孔中对拉线进行固定;所述支撑板的竖直部分顶端设置有水平的嵌合板,两支撑板顶部的嵌合板合拢后以固定伤口和装置位置;所述嵌合板为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粘合底板靠近人体皮肤的侧面设置有黏贴胶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伤口快速闭合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伤口快速闭合装置,应用人体表皮伤口缝合,属于医疗器具

技术介绍
皮肤伤口特别是外科手术后的伤口常见为线形伤口,对此类伤口采用的缝合方式通常有两类:有创缝合,如针线缝合、订钉缝合等以及无创缝合,如胶水缝合、无针缝合等;有创缝合需要较长的缝合时间,会加大病患的手术风险,在伤口愈合期间可能会由于出现炎症等情况需要多次拆线、拆缝合钉和再次缝合的过程给病患造成二次创伤,同时在伤口愈合后通常会留下显著的疤痕;无创缝合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不会给病患留下疤痕的缝合方式,但是无创缝合受伤口形状和尺寸限制,不便于换药,病患的日常活动容易导致伤口再次开裂,不能实现皮肤的完全缝合。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呈现最完美的表皮愈合效果,实现伤口缝合的高效、无二次创伤以及疤痕最小化,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用于伤口的缝合器。专利号为CN20403340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伤口缝合器,包括第一软质主板、与第一软质主板相同的第二软质主板,所述的第一软质主板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胶粘带,该第一软质主板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锁带;所述的第二软质主板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胶粘带,该第二软质主板的上表面与上述的锁带粘扣连接,该专利通过控制锁带的开合来连续微调伤口缝合力以满足临床对最佳缝合力的要求,缩短伤口愈合的时间。但是该专利在缝合伤口过程中通过拉动锁带使得伤口皮缘对位合拢,在锁带的拉动过程中只有伤口一侧的皮肤向另一侧靠拢,锁带也仅位于伤口一侧,容易出现由于施力不均匀造成的伤口错位,未对位合拢的情况,由于未设置锁紧装置,而仅是利用锁带和定位扣进行固定,在伤口缝合后由于病患的日常活动造成伤口开裂等二次创伤。专利号为CN20606318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手术伤口缝合装置,包括离型纸、底座板、胶垫、固定组件、固定裙边和盖膜,所述底座板粘附于离型纸上;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拉杆、拉杆固定顶端、卡扣和延展侧翼,在拉杆固定顶端、卡扣和延展侧翼周围均具有细孔结构,将固定组件通过胶垫,加压固定于底座板上,胶垫的胶体透过细孔,形成“固定栓”;所述拉杆顶端固定于一侧底座板上,另一拉杆端固定在另一侧底座板的卡扣内;所述固定裙边内边缘与拉杆固定顶端和卡扣边缘平齐,完全覆盖延展侧翼,外边缘粘附于离型纸上,与“固定栓”双重固定,增强缝合装置的固定性能;所述盖膜附于固定裙边表面,用于伤口缝合装置外表面的包覆,该专利通过水平拉伸穿过卡扣的拉杆,使得两个底座板相互靠拢,直至伤口闭合。该专利再依靠拉杆拉动伤口对位合拢的过程中也同样容易出现由于只有一边底座板运动,而出现的施力不均匀导致伤口错位,未对位合拢的情况,同时,该专利也仅依靠卡扣和拉杆的固定,未设置锁紧装置,在伤口缝合后容易出现由于病患的日常活动造成伤口开裂等二次创伤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伤口快速闭合装置,通过交错设置的拉绳和粘合底板从伤口的两侧同时对拉均匀施力,使得伤口对位靠拢后再通过相互啮合的锯齿状紧固板进行装置位置固定,防止由于病患日常活动而出现装置移位而导致伤口错位、开裂等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伤口快速闭合装置,包括两对称设置且相互靠近的粘合底板、分别垂直固定在两粘合底板上的支撑板以及穿过并连接两支撑板的两组拉线;所述支撑板呈“L”型结构,其水平部分的一端与粘合底板的一侧边固定连接,其竖直部分上间隔开设有若干竖直的拉线槽,两拉线槽之间设置有通孔;两支撑板上的拉线槽和通孔彼此交错设置;与其中一支撑板连接的每一拉线的两端头分别嵌入两相邻的拉线槽中并穿过相对侧支撑板的两相邻通孔中对拉线进行固定;所述支撑板的竖直部分顶端设置有水平的嵌合板,两支撑板顶部的嵌合板合拢后以固定伤口和装置位置;所述嵌合板为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粘合底板靠近人体皮肤的侧面设置有黏贴胶层。进一步地,两嵌合板相互靠近的侧面设置有相互啮合的锯齿。进一步地,所述拉线槽由上至下呈“V”型开口,槽底设置有一弧形的拉线容纳腔。进一步地,所述拉线穿过通孔的两端设置有固定头,固定头的直径大于通孔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拉线靠近支撑板的前端间隔设置有若干突出的绳结;相邻绳结之间的拉线段落外部涂抹不同颜色进行标准以确定每一拉线的拉进长度相同,同一组中每一拉线相同位置的绳结之间的段落标识颜色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粘合底板、支撑板和嵌合板一体成型呈阶梯状;所述粘合底板与嵌合板平行设置,支撑板垂直于粘合底板和嵌合板进而在伤口上方形成活动腔。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伤口快速闭合装置,为无创缝合中的一种高效便捷的缝合器,通过对称设置的两组拉线,同时拉动粘贴在伤口两侧皮肤上的粘合底板,同时对伤口两侧的皮肤均匀施力,使得两粘合底板带动伤口两侧皮肤对位靠拢后实现无缝闭合,伤口闭合后设置在支撑板顶部的两嵌合板相互对接啮合后粘合底板的位置以及伤口闭合的位置进行固定,嵌合板侧边的齿状结构能够保证嵌合板和粘合底板稳定的连接,不会由于施加微小的力就出现嵌合板和粘合底板移位问题,能够避免病患在伤口闭合过程中由于日常活动而造成的伤口两侧皮肤移位导致伤口开裂等二次创伤问题。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伤口快速闭合装置中嵌合板为透明材料的制成,透过嵌合板医生能够直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若出现炎症、化脓等情况,只需要朝向相反方向拉动两组拉线使得粘合底板带动伤口两侧皮肤朝相反方向移动方便多次重新闭合伤口,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出现炎症、化脓等情况,需要多次拆线和缝合而对病患造成的二次伤害。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伤口快速闭合装置中支撑板分别与粘合底板、嵌合板垂直,顶部与嵌合板连接,底部与粘合底板连接,能够在伤口上方形成一定的活动空间,在伤口愈合过程中保证各部件不会触碰到伤口,引起不必要的细菌感染和皮肤损害。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伤口快速闭合装置中的拉线靠近支撑板的前端设置有若干突出的绳结,不同位置的绳结卡入拉线槽中能够调整拉线的长度,调整拉线作用于支撑板的拉力,进而调整作用于伤口闭合过程中的缝合力。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伤口快速闭合装置中的拉线上两相邻的绳结之间用不同的颜色标注,方便医生操作过程中根据伤口的情况调整所需要的卡入拉线槽中的拉线长度和位置,同时每一拉线相同位置的绳结之间的段落标注颜色相同,能够保证一组拉线中的每一拉线的卡入拉线槽中的长度相同,对支撑板的作用力相同,进而保证施加在伤口皮肤两侧的缝合力相同,伤口两侧的皮肤能够同进同退且平稳匀速的靠近闭合伤口。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左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粘合底板、支撑板和拉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单侧粘合底板、支撑板、嵌合板和拉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粘合底板;2、支撑板;21、拉线槽;22、通孔;23、拉线容纳腔;3、拉线;31、固定头;32、绳结;4、嵌合板;41、锯齿;5、活动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伤口快速闭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对称设置且相互靠近的粘合底板(1)、分别垂直固定在两粘合底板(1)上的支撑板(2)以及穿过并连接两支撑板(2)的两组拉线(3);所述支撑板(2)呈“L”型结构,其水平部分的一端与粘合底板(1)的一侧边固定连接,其竖直部分上间隔开设有若干竖直的拉线槽(21),两拉线槽(21)之间设置有通孔(22);两支撑板(2)上的拉线槽(21)彼此交错设置;与其中一支撑板(2)连接的每一拉线(3)的两端头分别嵌入两相邻的拉线槽(21)中并穿过相对侧支撑板(2)的两相邻通孔(22)中对拉线(3)进行固定;所述支撑板(2)的竖直部分顶端设置有水平的嵌合板(4),两嵌合板(4)合拢后以固定伤口闭合位置;所述嵌合板(4)为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粘合底板(1)靠近人体皮肤的侧面设置有黏贴胶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伤口快速闭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对称设置且相互靠近的粘合底板(1)、分别垂直固定在两粘合底板(1)上的支撑板(2)以及穿过并连接两支撑板(2)的两组拉线(3);所述支撑板(2)呈“L”型结构,其水平部分的一端与粘合底板(1)的一侧边固定连接,其竖直部分上间隔开设有若干竖直的拉线槽(21),两拉线槽(21)之间设置有通孔(22);两支撑板(2)上的拉线槽(21)彼此交错设置;与其中一支撑板(2)连接的每一拉线(3)的两端头分别嵌入两相邻的拉线槽(21)中并穿过相对侧支撑板(2)的两相邻通孔(22)中对拉线(3)进行固定;所述支撑板(2)的竖直部分顶端设置有水平的嵌合板(4),两嵌合板(4)合拢后以固定伤口闭合位置;所述嵌合板(4)为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粘合底板(1)靠近人体皮肤的侧面设置有黏贴胶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伤口快速闭合装置,其特征在于:两嵌合板(4)相互靠近的侧面设置有相互啮合的锯齿(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治权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