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冼国佳专利>正文

压力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947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压力锅的领域,特别是压力锅密封结构。包括外锅、内锅体和锅盖,外锅底部内设加热部件,内锅体放在外锅内,底部与外锅的加热部件接触,锅盖盖在内锅体上,锅盖往下延伸设有短壁,短壁处设有槽,内锅的上部设有与锅盖往下延伸的短壁上设置的槽相对应的扣槽。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承受更大的压力,锅盖与内锅的旋合扣件更加牢固、耐用,并且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力锅的领域,特别是压力锅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压力锅日用压力锅以采用锅盖和锅体刚性连接的方式最为常见,这种刚性连接的结构,由于从原理上就无法完全避免使用中的不安全因素,尽管采取了多种安全保障措施,在中国每年仍有成上千口压力锅在使用中发生爆炸事故。另一种采用螺旋夹紧方式实现锅盖和锅体弹性连接的日用压力锅产品,虽彻底解决了使用中的不安全问题,但由于其结构设计方案给使用带来不便等因素,致使无法替代常见日用压力锅。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410028519.7,专利技术名称为锅盖通过金属件直接连接外壳的旋盖式电压力锅,一种锅盖通过金属件直接连接外壳的旋盖式电压力锅,锅盖中心有金属柱,金属连条有孔,金属柱合入金属连条的孔中,金属连条尾端有金属管孔,金属件上端有金属管,金属管孔合入金属管,销轴穿进金属管和金属管孔的孔中。金属件通过铆接、螺纹连接或焊接连接在金属外壳的里面或外面,锅盖适当位置有浮子阀,当锅盖旋转对位合牢密封时,浮子阀上面的塑料件开有孔或浮子阀上面刚好没有塑料件或连条盖住。它是把锅盖通过金属连条和金属件紧固地连接到金属外壳上,锅盖无论如何也不会爆飞出来,从根本上解决了旋盖式电压力锅最大的安全问题。该专利技术利用金属件通过铆接、螺纹连接或焊接连接在金属外壳的里面或外面,锅盖旋转对位合牢密封。这样的密封方法存在一定危险。倘若压力锅压力过大,导致锅的外接件被锅内的外张压力扯至松弛或者是脱落。从而降低压力锅的使用寿命,加上利用焊接或铆接的方法加工锅盖旋转对位合牢机构,存在耗费加工成本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能承受更大的压力,锅盖与内锅的旋合扣件更加牢固、耐用,使用寿命长的压力锅。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压力锅,包括外锅、内锅体和锅盖,外锅底部内设加热部件,内锅体放在外锅内,底部与外锅的加热部件接触,锅盖盖在内锅体上,锅盖往下延伸设有短壁,短壁处设有槽,内锅的上部设有与锅盖往下延伸的短壁上设置的槽相对应的扣槽。锅盖底部延伸处为一内盖体,内盖体形为一钵体,内盖体壁上设有向外反边的凸缘部,凸缘部下设有锅盖密封圈,槽设在内盖体的壁上,内盖体面中央有一向上的凸台,其横截面呈弧线型,凸台与壁之间均匀设置若干个向内盖体内凸出的肋。或锅盖上的槽,为向外凸出的圆台状的凸起。内锅体上的扣槽,设置为槽相对应的凸起,内锅体与内盖体旋合。内锅体上部设有相对应的扣槽,内锅体与内盖体旋合。内盖体上所设的槽为3~8道,内锅体上部的扣槽与之数量对等。内盖体和内锅体,以及其设置于上的槽和扣槽,均在整体上冲压成形,槽和扣槽同时向外或向内凸出。本专利技术锅盖和内锅之间的扣合结构设计,新颖且简单,在加工过程中不需要任何焊接或铆接,只要在内盖体及内锅体上,实施冲压成形的槽体,锅盖与内锅体互相配合,令使用过程中压力均匀分布在压力锅的内锅身上,比以前单考锅口上的几个锅牙扣合,压力集中在锅口上,本专利技术更加安全可靠,又可保证压力锅的密封性。从一定程度上坚固耐用,且寿命长。本专利技术的加工过程比以往快、省,具有节省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之进步。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2是图1的内锅于内盖体的使用状态示意3是图2的第二实施例示意4是图2的第三实施例示意5是图2的第四实施例示意6是图2的第五实施例示意7是图2的第六实施例示意图具体的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1为紧固螺钉;2为固定片;3为手柄;4为转动盘;5为内盖体;6为滚珠;7为全塑盖;8为锅盖密封圈;9锅盖,10为内锅体;11为内锅提手;12为中环;13为外壳;14为外锅;15为槽;16为扣槽;17为肋;18为凸台;19为凸起;20为加热部件;21为凸缘部。一种压力锅,包括外锅14、内锅体10和锅盖9,外锅14底部内设加热部件20,内锅体10放在外锅14内,底部与外锅14的加热部件20接触,锅盖9盖在内锅体10上,锅盖9往下延伸设有短壁,短壁处设有槽15,内锅的上部设有与锅盖9往下延伸的短壁上设置的槽15相对应的扣槽16。锅盖9底部延伸处为一内盖体5,内盖体5形为一钵体,内盖体5壁上设有向外反边的凸缘部21,凸缘部21下设有锅盖密封圈8,槽15设在内盖体的壁上,内盖体5面中央有一向上的凸台18,其横截面呈弧线型,凸台18与壁之间均匀设置若干个向内锅体10内凸出的肋17。或锅盖9上的槽15,为向外凸出的圆台状的凸起19。内锅体10上的扣槽16,设置为槽15相对应的凸起19,内锅体10与内盖体5旋合。或内锅体10上部设有相对应的扣槽16,内锅体10与内盖体5旋合。内盖体5上所设的槽15为3~8道,所述的内锅体10上部的扣槽16与之数量对等。内盖体5和内锅体10,以及其设置于上的槽15和扣槽16,均在整体上冲压成形。槽15和扣槽16向外或向内凸出。冲压成形的压力锅内锅体10,及锅盖9,提高本专利技术的生产效率,以及减低生产成本,比以前生产一个压力锅内锅体10及锅盖9所耗费的原料,可节省1元左右的成本。并且压力锅工作时受的向上的压力,平均分布于锅壁上,比以往利用焊接或铆接的扣槽和螺纹,以实现旋转扣合,更有效增加本专利技术的耐用性以及安全性。锅盖9由手柄3、转动盘4、全塑盖7和内盖体5所组成,手柄3底面与一固定片2的顶端面连接,紧固螺钉1将两部件固定且令中心轴线重合,固定片2又与内盖体5的凸台18连接;旋转盘4环套于固定片2外并扣于手柄3底面下,外缘设置一环形扣槽,并且紧扣圆环状的全塑盖7内缘所设置的环形扣槽之上,两槽体所形成的腔内有若干个滚珠6;全塑盖7外缘设有向下反边的凸缘部21,并包盖于内盖体5凸缘部21之上。内盖体5凸缘部21之下的锅盖密封圈8,在压力锅使用时与内锅体10的锅口连接,保证密封。在内锅体10外设置一对内锅提手11,方便移动内锅体。外锅14包括中环12和外壳13,内设加热部件20。放好食物后,当合盖时,用手握住手柄3带动整个锅盖9与内锅体10接触,随后以顺时针方向转动,约60度。由于内盖体5上的螺纹槽或水平槽与内锅体10上的扣槽16互相作用,把整个锅盖9以旋入的方式与内锅体10旋紧,同时,锅盖密封圈8受压缩作用后与内盖体5、内锅体10紧贴,此时内锅体10内处在完全密封状态。即可通电工作。如图2所示,内盖体5形为一钵体,槽15设在内盖体5的壁上,向内盖体5中心凹入,并且为螺纹状设置。内锅体10上部也设置相对应的扣槽16,两槽体均为螺接旋转扣合。如图3所示,内盖体5形为一钵体,槽15设在内盖体5的壁上,向内盖体5中心凹入,并且为水平状设置。内锅体10上部也设置相对应的扣槽16,两槽体均为水平旋转扣合。如图4所示,内盖体5形为一钵体,槽15设在内盖体5的壁上,向内盖体5中心凹入,并且为螺纹状设置。内锅体10上部也设置相对应的凸起19,与锅盖9为螺接扣合。如图5所示,内盖体5形为一钵体,槽15设在内盖体5的壁上,向内盖体5中心凹入,并且为水平状设置。内锅体10上部也设置相对应的凸起19,与锅盖9为水平旋转扣合。如图6所示,内盖体5形为一钵体,内盖体5的壁与底部交和处设有向外反边的凸缘部21,内盖体5开口向下,凸起19设在内盖体5的壁上,向内盖体5中心凹入。内锅体10上部也设置相对应的扣槽16,并且为螺纹状设置,与锅盖9为螺接扣合。如图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力锅,包括外锅(14)、内锅体(10)和锅盖(9),外锅(14)底部内设加热部件(20),内锅体(10)放在外锅(14)内,底部与外锅(14)的加热部件(20)接触,锅盖(9)盖在内锅体(1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盖(9)往下延伸设有短壁,短壁处设有槽(15),在所述内锅的上部设有与锅盖(9)往下延伸的短壁上设置的槽(15)相对应的扣槽(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力锅,包括外锅(14)、内锅体(10)和锅盖(9),外锅(14)底部内设加热部件(20),内锅体(10)放在外锅(14)内,底部与外锅(14)的加热部件(20)接触,锅盖(9)盖在内锅体(1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盖(9)往下延伸设有短壁,短壁处设有槽(15),在所述内锅的上部设有与锅盖(9)往下延伸的短壁上设置的槽(15)相对应的扣槽(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盖(9)底部延伸处为一内盖体(5),内盖体(5)形为一钵体,内盖体(5)壁上设有向外反边的凸缘部(21),凸缘部(21)下设有锅盖密封圈(8),槽(15)设在内盖体(5)的壁上,内盖体(5)面中央有一向上的凸台(18),其横截面呈弧线型,凸台与壁之间均匀设置若干个向内盖体(5)内凸出的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锅,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冼国佳
申请(专利权)人:冼国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