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2D与3D可切换的液晶控光器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2D与3D切换
,特别是涉及一种2D与3D可切换的液晶控光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高分辨率显示屏的逐渐普及,图片显示的精细化已超出人眼的分辨能力,但是显示内容都是平面显示,不具备层次感,因此立体显示势必成为日后显示的发展潮流。目前市场上实现3D显示主要是通过佩戴3D眼镜方式获得,这样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体验感和方便性,因此裸眼立体显示更是3D显示未来发展的主流。目前裸眼3D显示主要采用光屏障技术或柱状透镜技术实现,光屏障技术产品可以实现2D/3D之间的自由切换,当进行2D显示时亮度降低较少,画面分辨率也不会改变,但在3D显示时亮度将损失高达50%以上,如需获得正常亮度只能提高背光源的亮度,这样会导致产品的功耗和散热成本增加;柱状透镜技术虽然采用透明材料解决了3D显示时亮度降低的问题,但柱状棱镜却不能实现2D/3D之间的物理切换,只能通过软件合并图片的方式实现2D显示,这样不仅增加了软件运算负荷且2D分辨率也降低一半。
技术实现思路
r>本专利技术目的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2D与3D可切换的液晶控光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在下玻璃基板上溅射一层氧化铟锡下图案导电层,形成氧化铟锡下图案导电玻璃;/nS2、在所形成的氧化铟锡下图案导电玻璃上敷设一层锯齿形的微结构图案基板层,进而形成微结构图案玻璃基板;/nS3、在所形成的微结构图案玻璃基板上继续敷设一层聚酰亚胺配向层,形成带聚酰亚胺层的微结构图案下玻璃基板;/nS4、在上玻璃基板上同样溅射一层氧化铟锡上图案导电层,形成氧化铟锡上图案导电玻璃;/nS5、在所形成的氧化铟锡上图案导电玻璃上移印一层聚酰亚胺空间球混合物,经低温固化成型形成聚酰亚胺空间球混合物上玻璃基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2D与3D可切换的液晶控光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下玻璃基板上溅射一层氧化铟锡下图案导电层,形成氧化铟锡下图案导电玻璃;
S2、在所形成的氧化铟锡下图案导电玻璃上敷设一层锯齿形的微结构图案基板层,进而形成微结构图案玻璃基板;
S3、在所形成的微结构图案玻璃基板上继续敷设一层聚酰亚胺配向层,形成带聚酰亚胺层的微结构图案下玻璃基板;
S4、在上玻璃基板上同样溅射一层氧化铟锡上图案导电层,形成氧化铟锡上图案导电玻璃;
S5、在所形成的氧化铟锡上图案导电玻璃上移印一层聚酰亚胺空间球混合物,经低温固化成型形成聚酰亚胺空间球混合物上玻璃基板;
S6、利用边框胶将聚酰亚胺空间球混合物上玻璃基板与带聚酰亚胺层的微结构图案下玻璃基板进行贴合,形成内部液晶盒,并在边框胶上预留液晶灌注口;
S7、利用液晶灌注口将液晶以真空灌注方式灌注到内部液晶盒内,最后利用UV胶密封液晶灌注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2D与3D可切换的液晶控光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形成氧化铟锡下图案导电玻璃的具体步骤为:在下玻璃基板溅射一层氧化铟锡下图案导电层后,通过黄光工艺或蚀刻膏工艺对氧化铟锡下图案导电层进行修剪,使氧化铟锡下图案导电层与下玻璃基板形态保持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2D与3D可切换的液晶控光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的锯齿形的微结构图案基板层的形成步骤为:在所形成的氧化铟锡下图案导电玻璃上涂布一层透明胶水,透明胶水经100-200℃低温烘烤半固化后成为凝胶状态,再利用治具将其压印成锯齿形,最后经100-200℃低温烘烤固化后成为贴合于氧化铟锡下图案导电玻璃上具有硬态属性的锯齿形的微结构图案基板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2D与3D可切换的液晶控光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形的微结构图案基板层的光学透过率大于9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怀平,饶国彪,陈旭强,吴敏艺,侯振波,
申请(专利权)人:精电河源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