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28959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0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通过对噪声源及其周围环境进行测定得到噪声源、受噪建筑物、反射墙、地面和声屏障的空间位置及其几何尺寸的数据,并对噪声源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仿真,获得噪声源发出的噪声传播至受声点的仿真倍频带声压级,再以声环境质量标准获得理论倍频带声压级,并在考虑背景噪声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受噪建筑物对应的降噪量,同时,还考虑声屏障的实际结构、绕射效应和反射效应来计算噪声源的声衰减量和镜像虚拟声源的声衰减量,根据噪声源的声衰减量和镜像虚拟声源的声衰减量分别与降噪量的大小关系来限定声屏障的结构和位置,从而获得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案,提高降噪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
本申请涉及噪声治理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
技术介绍
在受声点与噪声源之间加装声屏障是一种常用的噪声治理方法。为使受声点不受噪声源的干扰,声屏障需达到一定高度,从而保证降噪量满足要求。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应用声屏障进行噪声治理时,缺乏对周围建筑环境及背景噪声的观测,且无法准确确定降噪量,同时,声屏障的高度是厂家直接设定的,使得在安装声屏障后,其声屏障的降噪效果不佳,这就无法保证降噪量满足要求,影响附件居民的正常作息,同时,无法避免声屏障过高而引起的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用于解决声屏障的降噪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有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该声屏障设于噪声源A和受噪建筑物之间,所述声屏障包括直立板以及与所述直立板顶部连接的侧翼板,所述侧翼板相对所述直立板朝向所述噪声源A倾斜设置,所述噪声源A相对所述声屏障的另一侧设有反射墙,所述反射墙对所述噪声源A发出的噪声产生反射效应,包括以下步骤:S101:收集所述噪声源A及其周边预设范围内的环境属性数据,所述环境属性数据包括所述噪声源A、所述受噪建筑物、所述反射墙、地面和所述声屏障的空间位置及其几何尺寸的数据;S102:测量所述噪声源A的噪声特征数据和背景噪声的A声级L背及其倍频带声压级c,所述噪声特征数据包括所述噪声源A的声功率及其声功率级;S103:通过仿真软件建立所述噪声源A及其周边预设范围内的环境的仿真场景,所述仿真场景包括噪声源A模型、受噪建筑物模型、反射墙模型和地面模型,所述噪声源A模型、所述受噪建筑物模型、所述反射墙模型和所述地面模型均根据所述环境属性数据构建,向所述噪声源A模型导入所述噪声特征数据,所述仿真软件运行后,获得所述噪声源A模型发出的噪声传播至所述受噪建筑物模型的受声点的仿真倍频带声压级b及其A声级L1,所述受声点为所述受噪建筑物模型的最高点;S104:根据预先获取的所述受噪建筑物相应的声环境质量标准确定NR值,再根据所述NR值确定对应的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S105:根据所述A声级L背和所述A声级L1确定是否考虑背景噪音,当考虑背景噪音时,则根据所述仿真倍频带声压级b和所述倍频带声压级c计算倍频带声压级综合值a,再根据所述倍频带声压级综合值a和所述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的差值确定所述受噪建筑物对应的第一降噪量;S106:根据所述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所述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直立板相对所述噪声源A和所述受声点的位置确定所述噪声源A到所述受声点的声程差ΔSA,根据所述声程差ΔSA和所述噪声源A的声波波长λA确定所述噪声源A的菲涅尔数NA,再根据所述菲涅尔数NA确定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S107:以所述反射墙的轴线为镜像面设置所述噪声源A的虚拟声源B,根据所述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所述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直立板相对所述噪声源A和所述受声点的位置确定所述虚拟声源B到所述受声点的声程差ΔSB,根据所述声程差ΔSB和所述虚拟声源B的声波波长λB确定所述虚拟声源B的菲涅尔数NB,再根据所述菲涅尔数NB确定所述虚拟声源B的声衰减量LB;S108:当考虑背景噪音时,比较所述声衰减量LA和所述声衰减量LB分别与所述第一降噪量的大小,根据所述声衰减量LA和所述声衰减量LB分别与所述第一降噪量的大小关系来限定所述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所述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直立板相对所述噪声源A和所述受声点的位置,从而形成基于所述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案。优选地,所述步骤S104具体包括:将预先获取的所述受噪建筑物相应的声环境质量标准减去5得到相应的NR值,根据所述NR值确定对应的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优选地,所述步骤S105中所述根据所述A声级L背和所述A声级L1确定是否考虑背景噪音的步骤具体包括:当L1-L背>10dB时,则不考虑所述背景噪声;当L1-L背≤10dB时,则考虑所述背景噪声。优选地,所述步骤S105中所述根据所述A声级L背和所述A声级L1确定是否考虑背景噪音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当不考虑所述背景噪声时,则根据所述仿真倍频带声压级b和所述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的差值确定所述受噪建筑物对应的第二降噪量;所述步骤S108还包括:当不考虑背景噪音时,比较所述声衰减量LA和所述声衰减量LB分别与所述第二降噪量的大小,根据所述声衰减量LA和所述声衰减量LB分别与所述第二降噪量的大小关系来限定所述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所述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直立板相对所述噪声源A和所述受声点的位置,从而形成基于所述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案。优选地,所述步骤S106之前还包括:根据所述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确定所述噪声源A的倍频带中心频率,根据所述倍频带中心频率确定所述噪声源A的声波波长λ。优选地,所述S106中根据所述菲涅尔数NA确定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的步骤具体包括:当NA>0时,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的计算公式为:当NA=0时,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为5dB;当-0.2<NA<0时,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的计算公式为:当NA≤-0.2时,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为0dB。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通过对噪声源及其周围环境进行测定得到噪声源、受噪建筑物、反射墙、地面和声屏障的空间位置及其几何尺寸的数据,并对噪声源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仿真,获得噪声源发出的噪声传播至受声点的仿真倍频带声压级,再以声环境质量标准获得理论倍频带声压级,并在考虑背景噪声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受噪建筑物对应的降噪量,同时,还考虑声屏障的实际结构、绕射效应和反射效应来计算噪声源的声衰减量和镜像虚拟声源的声衰减量,根据噪声源的声衰减量和镜像虚拟声源的声衰减量分别与降噪量的大小关系来限定声屏障的结构和位置,从而获得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案,提高降噪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声屏障及其周围环境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实际应用中,声屏障一般为非直立型结构,以提高噪声治理效果,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以居民楼作为受噪建筑物,声屏障设于噪声源A和受噪建筑物之间,声屏障包括直立板以及与直立板顶部连接的侧翼板,图1中的HG部分为直立板,KH部分为侧翼板,侧翼板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该声屏障设于噪声源A和受噪建筑物之间,所述声屏障包括直立板以及与所述直立板顶部连接的侧翼板,所述侧翼板相对所述直立板朝向所述噪声源A倾斜设置,所述噪声源A相对所述声屏障的另一侧设有反射墙,所述反射墙对所述噪声源A发出的噪声产生反射效应,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01:收集所述噪声源A及其周边预设范围内的环境属性数据,所述环境属性数据包括所述噪声源A、所述受噪建筑物、所述反射墙、地面和所述声屏障的空间位置及其几何尺寸的数据;/nS102:测量所述噪声源A的噪声特征数据和背景噪声的A声级L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声屏障的噪声治理优化方法,该声屏障设于噪声源A和受噪建筑物之间,所述声屏障包括直立板以及与所述直立板顶部连接的侧翼板,所述侧翼板相对所述直立板朝向所述噪声源A倾斜设置,所述噪声源A相对所述声屏障的另一侧设有反射墙,所述反射墙对所述噪声源A发出的噪声产生反射效应,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1:收集所述噪声源A及其周边预设范围内的环境属性数据,所述环境属性数据包括所述噪声源A、所述受噪建筑物、所述反射墙、地面和所述声屏障的空间位置及其几何尺寸的数据;
S102:测量所述噪声源A的噪声特征数据和背景噪声的A声级L背及其倍频带声压级c,所述噪声特征数据包括所述噪声源A的声功率及其声功率级;
S103:通过仿真软件建立所述噪声源A及其周边预设范围内的环境的仿真场景,所述仿真场景包括噪声源A模型、受噪建筑物模型、反射墙模型和地面模型,所述噪声源A模型、所述受噪建筑物模型、所述反射墙模型和所述地面模型均根据所述环境属性数据构建,向所述噪声源A模型导入所述噪声特征数据,所述仿真软件运行后,获得所述噪声源A模型发出的噪声传播至所述受噪建筑物模型的受声点的仿真倍频带声压级b及其A声级L1,所述受声点为所述受噪建筑物模型的最高点;
S104:根据预先获取的所述受噪建筑物相应的声环境质量标准确定NR值,再根据所述NR值确定对应的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
S105:根据所述A声级L背和所述A声级L1确定是否考虑背景噪音,当考虑背景噪音时,则根据所述仿真倍频带声压级b和所述倍频带声压级c计算倍频带声压级综合值a,再根据所述倍频带声压级综合值a和所述理论倍频带声压级d的差值确定所述受噪建筑物对应的第一降噪量;
S106:根据所述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所述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直立板相对所述噪声源A和所述受声点的位置确定所述噪声源A到所述受声点的声程差ΔSA,根据所述声程差ΔSA和所述噪声源A的声波波长λA确定所述噪声源A的菲涅尔数NA,再根据所述菲涅尔数NA确定所述噪声源A的声衰减量LA;
S107:以所述反射墙的轴线为镜像面设置所述噪声源A的虚拟声源B,根据所述侧翼板的顶点高度及其相对所述直立板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以及所述直立板相对所述噪声源A和所述受声点的位置确定所述虚拟声源B到所述受声点的声程差ΔSB,根据所述声程差ΔSB和所述虚拟声源B的声波波长λB确定所述虚拟声源B的菲涅尔数NB,再根据所述菲涅尔数NB确定所述虚拟声源B的声衰减量LB;
S108:当考虑背景噪音时,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林勇李丽樊小鹏邹庄磊彭磊马存仁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