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布的染色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8896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07
本申请涉及面料染整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棉布的染色工艺,将棉坯布如下步骤进行操作:S1:将坯布进行烧毛;S2:退浆;S3:漂白;S4:洗涤;S5:染色;S6:水洗;S7:固色;将经过S6处理后的坯布输送至含有固色组合物的液体中浸轧40‑60min,然后冲洗干净;其中固色组合物的原料以重量份计包括:聚乙烯醇缩乙醛二乙氨基乙酸酯20‑30份、环氧树脂40‑60份、乳化剂20‑40份以及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2‑8份;S8:脱水;S9:定型;经过S9定型之后,从而得到上染之后的棉布。通过使用固色组合物,使得棉坯布表面的染料不易在后续使用的时候从棉坯布上脱落下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棉布的染色工艺
本申请涉及面料染整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棉布的染色工艺。
技术介绍
棉布是如今人们常用的几种布料之一,由于它本身具有轻松保暖,柔和贴身,同时兼具良好的吸湿性以及透气性,所以常用来制作时装、休闲装、内衣和衬衫等。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喜好,棉布的染色是棉布染整的一种常用手段。常用的染料是活性染料,活性染料具有色泽鲜艳、湿牢度优异、适用性强,使用方便以及成本低廉等特点。活性染料的分子结构简单,并且含有磺酸基团,水溶性良好,容易与棉纤维之间产生作用力,继而上染在棉布上。但是,棉布上染之后,耐湿摩擦牢度不高,从而使得棉布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棉布上染后耐湿摩擦牢度不高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棉布的染色工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棉布的染色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棉布的染色工艺,将棉坯布如下步骤进行操作:S1:将坯布进行烧毛;S2:退浆;S3:漂白;S4:洗涤;S5:染色;S6:水洗;S7:固色;将经过S6处理后的坯布输送至含有固色组合物的液体中浸轧40-60min,然后冲洗干净;其中固色组合物的原料以重量份计包括:聚乙烯醇缩乙醛二乙氨基乙酸酯20-30份、环氧树脂40-60份、乳化剂20-40份以及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2-8份;S8:脱水;S9:定型;经过S9定型之后,从而得到上染之后的棉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棉坯布经过染色后,先使用水将染色后布面上多余的浆料冲洗干净,同时将棉坯布表面的浮色洗净。接着使得棉坯布在含有固色组合物的液体中浸轧,从而使得棉坯布表面的染料不易在后续使用的时候从棉坯布上脱落下来。固色组合物中包含聚乙烯醇缩乙醛二乙氨基乙酸酯、环氧树脂以及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首先这三种物质在乳化剂的作用下能够均一稳定的分散在水中。聚乙烯醇缩乙醛二乙氨基乙酸酯和环氧树脂在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存在的情况下,能够形成一层薄的聚合物膜,这层膜能够附着在棉坯布上,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棉坯布内部的染料分子外扩散到纤维表面,也能够有效的抑制浮色产生,从而能够对棉坯布达到固色的效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色组合物中以重量份计还包括油酸甘油酯22-48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固色组合物中加入油酸甘油酯,能够使得聚乙烯醇缩乙醛二乙氨基乙酸酯和环氧树脂形成的聚合物膜的韧性更强,更加牢固,降低了聚合物膜在棉坯布长期使用的过程中破裂的可能性,从而能够使得染色后的棉坯布在之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能够保持良好的色牢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色组合物中以重量份计还包括氯化铜8-13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氯化铜分散在液体中,并且附着在棉坯布上之后能够降低后续在对棉坯布定型的过程中染料加热而变色的可能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色组合物中以重量份计还包括硅烷三醇谷氨酸酯11-17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氯化铜在硅烷三醇谷氨酸酯的作用下,能够与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形成金属螯合物,继而能够缔结在棉纤维上,从而使得染料能够牢固的缔结在棉纤维上,从而进一步的增大了棉纤维的色牢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S5染色包括将经过S4处理之后的坯布进行染色,且染色时所使用的染料的各化学组成以重量份计为:活性染料35-50份、纯碱7-10份、元明粉3.5-5份、匀染剂20-30份、醋酸5-8份、磺基琥珀酸二癸酯钠11-23份、琥珀酸二乙酯7-13份、氯化铜2-5份以及水80-110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棉纤维在温度较高的时候具有还原性,而活性染料本身具有氧化性,为了防止活性染料被氧化,在染料中添加氯化铜,氯化铜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为铜离子和氯离子,铜离子具有弱氧化性,从而使得铜离子与棉纤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保护活性染料不被氧化。通过在染料中添加磺基琥珀酸二癸酯钠和琥珀酸二乙酯,能够促进活性染料持续的朝向棉纤维内部渗透,并且琥珀酸二乙酯能够提高活性染料与棉纤维的结合能力,最终使得上染后的棉布的色牢度得到提高。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S5中使用的匀染剂为聚氧乙烯烷基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的混合物,其质量比为3: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性染料在对坯布进行上染的时候,由于匀染剂的存在,能够起到缓染的效果,聚氧乙烯烷基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与活性染料对棉纤维有竞染作用,聚氧乙烯烷基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优先与棉纤维结合,阻碍活性染料与棉纤维的结合,延缓活性染料的上染;但是聚氧乙烯烷基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与棉纤维的结合能力弱于活性染料,随着时间的推移,活性染料会从棉纤维上将聚氧乙烯烷基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置换下来,最终由活性染料上染在坯布上,从而达到匀染的目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S7固色步骤中的乳化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聚乙烯醇,且二者的质量比为8: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选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聚乙烯醇的复配,能够使得固色组合物中的其他物质能够均匀的分散在水中,从而能够使得固色组合物的其他各物质能够发挥其作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S9定型,将经过S8开幅后的坯布放入定型机内,然后将定型机的温度调整为150℃-160℃,保温30-50s,热定型后进行冷却,冷却温度为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棉坯布进入定型机后,温度达到150℃-160℃后保温30-50s,则完全使得棉坯布的尺寸稳定下来,并且不会发生棉坯布在经向和纬向的偏差,同时使得棉坯布上的染料完全固着在棉布上。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对染色后的棉坯布使用含有固色组合物的液体浸泡,使得棉坯布表面的染料不易在后续使用的时候从棉坯布上脱落下来;2、氯化铜在硅烷三醇谷氨酸酯的作用下,能够与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形成金属螯合物,继而能够缔结在棉纤维上,从而使得染料能够牢固的缔结在棉纤维上,从而进一步的增大了棉纤维的色牢度;3、棉纤维在温度较高的时候具有还原性,而活性染料本身具有氧化性,为了防止活性染料被氧化,在染料中添加氯化铜,氯化铜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为铜离子和氯离子,铜离子具有弱氧化性,从而使得铜离子与棉纤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保护活性染料不被氧化。通过在染料中添加磺基琥珀酸二癸酯钠和琥珀酸二乙酯,能够促进活性染料持续的朝向棉纤维内部渗透,并且琥珀酸二乙酯能够提高活性染料与棉纤维的结合能力,最终使得上染后的棉布的色牢度得到提高;4、通过选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聚乙烯醇的复配,能够使得固色组合物中的其他物质能够均匀的分散在水中,从而能够使得固色组合物的其他各物质能够发挥其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棉布的染色工艺的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申请中各原料组分如表1所示。表1...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棉布的染色工艺,其特征在于:将棉坯布如下步骤进行操作:/nS1:将坯布进行烧毛;/nS2:退浆;/nS3:漂白;/nS4:洗涤;/nS5:染色;/nS6:水洗;/nS7:固色;将经过S6处理后的坯布输送至含有固色组合物的液体中浸轧40-60min,然后冲洗干净;其中固色组合物的原料以重量份计包括:聚乙烯醇缩乙醛二乙氨基乙酸酯20-30份、环氧树脂40-60份、乳化剂20-40份以及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2-8份;/nS8:脱水;/nS9:定型;/n经过S9定型之后,从而得到上染之后的棉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棉布的染色工艺,其特征在于:将棉坯布如下步骤进行操作:
S1:将坯布进行烧毛;
S2:退浆;
S3:漂白;
S4:洗涤;
S5:染色;
S6:水洗;
S7:固色;将经过S6处理后的坯布输送至含有固色组合物的液体中浸轧40-60min,然后冲洗干净;其中固色组合物的原料以重量份计包括:聚乙烯醇缩乙醛二乙氨基乙酸酯20-30份、环氧树脂40-60份、乳化剂20-40份以及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2-8份;
S8:脱水;
S9:定型;
经过S9定型之后,从而得到上染之后的棉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棉布的染色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色组合物中以重量份计还包括油酸甘油酯22-48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棉布的染色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色组合物中以重量份计还包括氯化铜8-13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棉布的染色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色组合物中以重量份计还包括硅烷三醇谷氨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越标王超群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柯桥育达纺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