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菊香专利>正文

一种循环混合型稻田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27803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5:48
一种循环混合型稻田养殖方法,它利用稻田及淡水资源养殖,包括如下基本方法及步骤:稻田的整理包括挖掘养殖沟渠、修整田埂和田垄;设施的安装与调试;清田消毒、肥水;种植水稻;放养泥鳅和中华鳖;投放食用蛙;收获泥鳅和食用蛙;收割水稻;进水淹田;放养青虾秋苗;青虾轮捕上市;起捕青虾和中华鳖;翻耕晒田;由于采用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将“稻渔共作”与“青虾秋苗与中华鳖混养”有机循环结合起来,彻底解决目前冬季空闲稻田未获利用、水相食物链简单、稻鱼互利水平低以及防鸟除虫害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了稻田的循环利用和安全高效产出,实现了稻田种养效益的显著提升,具有养殖过程易操作、养殖成本低、养殖安全性高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混合型稻田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业中一种循环混合型稻田养殖方法,属于农业水产养殖中稻田养鱼养殖

技术介绍
稻田养鱼起源于我国东汉时期,距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我国自“九五”计划以来,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稻渔工程在我国农村蓬勃开展,现已形成了涉养对象近20种,种养面积达900多万亩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带,广大渔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稻渔工程,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并形成了许多创新性成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目前稻田养殖中冬季空闲稻田未获利用、水相食物链简单、稻鱼互利水平低以及防鸟除虫害等方面存在缺陷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新的一种循环混合型稻田养殖方法,以实现规避养殖动物逃逸、提高稻田利用时长、促进稻田生源要素循环和地力提升、强化防鸟除虫和防偷盗的目的,采用按时序将“稻渔共作”和“青虾秋苗与中华鳖混养”有机循环起来的作业方式,保障了稻田的循环利用和安全高效产出,实现了稻田种养效益的显著提升。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循环混合型稻田养殖方法,它利用稻田及淡水资源养殖,包括如下基本方法及步骤:A、稻田的整理:当年5月上旬,完成稻田整理改造工作,主要包括挖掘养殖沟渠、修整田埂和田垄,具体为:(1)挖掘养殖沟渠:为保证种植面积,养殖沟渠面积应控制在稻3总面积的10%以内,视情将稻田挖成“回”字形、“目”字型或“田”字型结构,养殖沟渠以上宽下窄的梯形结构为佳,沟深应大于1.5米,修建闸门与独立进排水系统;(2)修整田埂和田垄:田垄平整后,应高出沟底0.8米以上;田埂修整后,应高出田垄0.7米以上,为促进养殖沟渠内水循环,夯实埂堤和沟底,并将田垄和田埂四角抹成圆弧形;B、设施的安装与调试:当年5月中旬,完成种养殖设施的安装与调试工作,主要包括:(1)防逃设施的布设:于埂堤四周和养殖沟渠底部铺设薄膜,薄膜埋入土深度10-20厘米,以防泥鳅逃逸;用石棉瓦或水泥板在田埂之上构筑一个高度达0.5米以上的防逃墙,以防中华鳖逃离;于进、出水闸周围分别设置一个用双层60目聚乙烯网片制成的防逃网,以防泥鳅和青虾逃逸;(2)防虫设施的安装与调试:在田块中央空隙处安装杀虫灯,杀虫灯既可吸引并杀灭部分害虫,杀灭的害虫亦可为食用蛙提供食源;(3)防鸟、防盗设施的安装与调试:用竹竿、网片和尼龙绳在田埂四周和顶面构筑一个立体化的防鸟体系,每隔2米设置一根竹竿,竿高2.0米,直径8厘米以上,插入土中40厘米深;田埂四周用网片围住,网片上的网孔边长10-15厘米,以保证水稻正常生长所需的光照;田埂顶面,用铁丝连接两边的竹竿形成2米×2米的铁丝网,而后再用14股的尼龙绳在铁丝网上布成0.5米×0.5米的网格,并在防鸟体系顶面四角各安装1个监控探头以防偷盗;(4)竹筏的设置:于各养殖沟渠中央各设置一个与田垄等高、与养殖沟渠等宽的,浮于水面的竹筏,既可为中华鳖提供晒背场所,也可为养殖经济动物提供遮阴场所;(5)检修相关设备:检查并调试插秧机械、提水设备是否完好;C、清田消毒、肥水:当年5月下旬,生石灰按20公斤/亩制成石灰乳水遍洒田块进行整体消毒,清田消毒一周后进水,水位应低于田垄20-25厘米,并施发酵的有机肥200-250公斤/亩肥水,繁殖天然饵料,肥料应符合国家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的规定;D、放养抱卵青虾:当年6月上旬,在养殖沟渠内放养抱卵青虾,要求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附肢齐全,无病无伤,放养量为2.0-3.0公斤/亩;E、种植水稻:当年6月中旬,即抱卵青虾放养一周后,采取大垄双行栽培方式完成当地抗病、抗虫、抗倒伏的优质稻种秧苗的播种工作,水稻种植期内不施用农药和化肥,水稻生长期间,田面以上实际水位应保持在5-10厘米,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节应适当加深水位,水稻种植区田间管理按常规;F、放养泥鳅和中华鳖:当年6月下旬,养殖沟渠内出现大量青虾幼体时,提高养殖沟渠水位10-15厘米,即可放养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规格整齐的泥鳅大规格鳅种和中华鳖大规格鳖种,其中鳅种的放养规格为体长5-6厘米,放养量为3000-5000尾/亩,鳖种的放养规格为300-500克/只,放养量应控制在30只/亩以内,放养前鳅种和鳖种均用3-4%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养殖期间,每月追施经过发酵的有机肥50公斤/亩,并加入少量的过磷酸钙,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温超过30℃时,须常换清水并将水位提高至田面以上20-25厘米处;常巡田,检查田埂有无漏洞,及时修补进排水口、防逃设施并清除或驱除敌害生物,暴雨天气应及时控制降低水位,以防养殖生物逃逸,为提高中华鳖的生长速度和削减泥鳅的被捕食量,有条件的单位可定期在养殖沟渠各角落投放一定数量的螺蛳和冰鲜小杂鱼,为控制透明度,有条件的单位可在养殖沟渠内放养少量的鳙鱼和鲢鱼,以调节水质;G、投放食用蛙:当年6月底,在杀虫灯布设区投放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食用蛙,放养量为100-200只/亩;H、收获泥鳅和食用蛙:当年10月中上旬,即水稻收割前,排水并收获泥鳅和食用蛙;I、收割水稻:当年10月中旬,水稻收割;J、进水淹田:即水稻收割后,进水淹田至水位1.2米以上;K、放养青虾秋苗:当年10月下旬,放养青虾秋苗,青虾秋苗要求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规格整齐,体长为1.0厘米以上,放苗量为2-3万尾/亩,养殖方法按常规;L、青虾轮捕上市:采用捕大留小方式,用地笼网于次年1月下旬至3月下旬轮捕已达体长4厘米以上的符合上市规格的青虾;M、起捕青虾和中华鳖:次年4月初,彻底放干田水,捕捞养殖于田内的青虾和中华鳖;N、翻耕晒田:次年4月中旬,利用机械或人工完成稻田翻耕工作,并经为期2个月的晒田,促进稻田地力的提升;O、重复循环上述步骤,即可重新完成一轮新的种养殖工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循环混合型稻田养殖方法这一先进的种养技术后,将“稻鱼共作”,即在水稻种植期间,采取放养抱卵青虾孵化幼体以供应饵料,投放食用蛙防飞虫,养殖泥鳅和中华鳖以防虫害、增地力和促产出,同时通过青虾套养中华鳖,通过进水淹田,变稻田成为养殖池塘,不仅提高了稻田利用率和综合产出,而且堆积于稻田内的青虾残饵和养殖动物排泄物也可增加地力,促进来年水稻的生长,让上述有机组合种养殖并循环混合养殖起来,能彻底解决目前冬季空闲稻田未获利用、水相食物链简单、稻鱼互利水平低以及防鸟除虫害等方面存在缺陷等问题,切实保障了稻田的循环利用和安全高效产出,实现了稻田种养效益的显著提升,具有养殖过程易操作、养殖成本低、养殖安全性高的特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混合型稻田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利用稻田及淡水资源养殖,包括如下基本方法及步骤:/nA、稻田的整理:当年5月上旬,完成稻田整理改造工作,主要包括挖掘养殖沟渠、修整田埂和田垄,具体为:/n(1)挖掘养殖沟渠:为保证种植面积,养殖沟渠面积应控制在稻3总面积的10%以内,视情将稻田挖成“回”字形、“目”字型或“田”字型结构,养殖沟渠以上宽下窄的梯形结构为佳,沟深应大于1.5米,修建闸门与独立进排水系统;/n(2)修整田埂和田垄:田垄平整后,应高出沟底0.8米以上;田埂修整后,应高出田垄0.7米以上,为促进养殖沟渠内水循环,夯实埂堤和沟底,并将田垄和田埂四角抹成圆弧形;/nB、设施的安装与调试:当年5月中旬,完成种养殖设施的安装与调试工作,主要包括:/n(1)防逃设施的布设:于埂堤四周和养殖沟渠底部铺设薄膜,薄膜埋入土深度10-20厘米,以防泥鳅逃逸;用石棉瓦或水泥板在田埂之上构筑一个高度达0.5米以上的防逃墙,以防中华鳖逃离;于进、出水闸周围分别设置一个用双层60目聚乙烯网片制成的防逃网,以防泥鳅和青虾逃逸;/n(2)防虫设施的安装与调试:在田块中央空隙处安装杀虫灯,杀虫灯既可吸引并杀灭部分害虫,杀灭的害虫亦可为食用蛙提供食源;/n(3)防鸟、防盗设施的安装与调试:用竹竿、网片和尼龙绳在田埂四周和顶面构筑一 个立体化的防鸟体系,每隔2米设置一根竹竿,竿高2.0米,直径8厘米以上,插入土中40厘米深;田埂四周用网片围住,网片上的网孔边长10-15厘米,以保证水稻正常生长所需的光照;田埂顶面,用铁丝连接两边的竹竿形成2米×2米的铁丝网,而后再用14股的尼龙绳在铁丝网上布成0.5米×0.5米的网格,并在防鸟体系顶面四角各安装1个监控探头以防偷盗;/n(4)竹筏的设置:于各养殖沟渠中央各设置一个与田垄等高、与养殖沟渠等宽的,浮于水面的竹筏,既可为中华鳖提供晒背场所,也可为养殖经济动物提供遮阴场所;/n(5)检修相关设备:检查并调试插秧机械、提水设备是否完好;/nC、清田消毒、肥水:当年5月下旬,生石灰按20公斤/亩制成石灰乳水遍洒田块进行整体消毒,清田消毒一周后进水,水位应低于田垄20-25厘米,并施发酵的有机肥200-250公斤/亩肥水,繁殖天然饵料,肥料应符合国家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的规定;/nD、放养抱卵青虾:当年6月上旬,在养殖沟渠内放养抱卵青虾,要求体质健壮,活动 力强,体表光滑,附肢齐全,无病无伤,放养量为2.0-3.0公斤/亩;/nE、种植水稻:当年6月中旬,即抱卵青虾放养一周后,采取大垄双行栽培方式完成当 地抗病、抗虫、抗倒伏的优质稻种秧苗的播种工作,水稻种植期内不施用农药和化肥,水 稻生长期间,田面以上实际水位应保持在5-10厘米,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节应适当加深水位,水稻种植区田间管理按常规;/nF、放养泥鳅和中华鳖:当年6月下旬,养殖沟渠内出现大量青虾幼体时,提高养殖沟渠水位10-15厘米,即可放养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规格整齐的泥鳅大规格鳅种和中华鳖大规格鳖种,其中鳅种的放养规格为体长5-6厘米,放养量为3000-5000尾/亩,鳖种的放养规格为300-500克/只,放养量应控制在30只/亩以内,放养前鳅种和鳖种均用3-4%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养殖期间,每月追施经过发酵的有机肥50公斤/亩,并加入少量的过磷酸钙,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温超过30℃时,须常换清水并将水位提高至田面以上20-25厘米处;常巡田,检查田埂有无漏洞,及时修补进排水口、防逃设施并清除或驱除敌害生物,暴雨天气应及时控制降低水位,以防养殖生物逃逸,为 提高中华鳖的生长速度和削减泥鳅的被捕食量,有条件的单位可定期在养殖沟渠各角落投放一定数量的螺蛳和冰鲜小杂鱼,为控制透明度,有条件的单位可在养殖沟渠内放养少量的鳙鱼和鲢鱼,以调节水质;/nG、投放食用蛙:当年6月底,在杀虫灯布设区投放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食用蛙,放养量为100-200只/亩;/nH、收获泥鳅和食用蛙:当年10月中上旬,即水稻收割前,排水并收获泥鳅和食用蛙;/nI、收割水稻:当年10月中旬,水稻收割;/nJ、进水淹田:即水稻收割后,进水淹田至水位1.2米以上;/nK、放养青虾秋苗:当年10月下旬,放养青虾秋苗,青虾秋苗要求体质健壮,活动力 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规格整齐,体长为1.0厘米以上,放苗量为2-3万尾/亩,养殖方法按常规;/nL、青虾轮捕上市:采用捕大留小方式,用地笼网于次年1月下旬至3月下旬轮捕已达体长4厘米以上的符合上市规格的青虾;/nM、起捕青虾和中华鳖:次年4月初,彻底放干田水,捕捞养殖于田内的青虾和中华鳖;/nN、翻耕晒田:次年4月中旬,利用机械或人工完成稻田翻耕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混合型稻田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利用稻田及淡水资源养殖,包括如下基本方法及步骤:
A、稻田的整理:当年5月上旬,完成稻田整理改造工作,主要包括挖掘养殖沟渠、修整田埂和田垄,具体为:
(1)挖掘养殖沟渠:为保证种植面积,养殖沟渠面积应控制在稻3总面积的10%以内,视情将稻田挖成“回”字形、“目”字型或“田”字型结构,养殖沟渠以上宽下窄的梯形结构为佳,沟深应大于1.5米,修建闸门与独立进排水系统;
(2)修整田埂和田垄:田垄平整后,应高出沟底0.8米以上;田埂修整后,应高出田垄0.7米以上,为促进养殖沟渠内水循环,夯实埂堤和沟底,并将田垄和田埂四角抹成圆弧形;
B、设施的安装与调试:当年5月中旬,完成种养殖设施的安装与调试工作,主要包括:
(1)防逃设施的布设:于埂堤四周和养殖沟渠底部铺设薄膜,薄膜埋入土深度10-20厘米,以防泥鳅逃逸;用石棉瓦或水泥板在田埂之上构筑一个高度达0.5米以上的防逃墙,以防中华鳖逃离;于进、出水闸周围分别设置一个用双层60目聚乙烯网片制成的防逃网,以防泥鳅和青虾逃逸;
(2)防虫设施的安装与调试:在田块中央空隙处安装杀虫灯,杀虫灯既可吸引并杀灭部分害虫,杀灭的害虫亦可为食用蛙提供食源;
(3)防鸟、防盗设施的安装与调试:用竹竿、网片和尼龙绳在田埂四周和顶面构筑一个立体化的防鸟体系,每隔2米设置一根竹竿,竿高2.0米,直径8厘米以上,插入土中40厘米深;田埂四周用网片围住,网片上的网孔边长10-15厘米,以保证水稻正常生长所需的光照;田埂顶面,用铁丝连接两边的竹竿形成2米×2米的铁丝网,而后再用14股的尼龙绳在铁丝网上布成0.5米×0.5米的网格,并在防鸟体系顶面四角各安装1个监控探头以防偷盗;
(4)竹筏的设置:于各养殖沟渠中央各设置一个与田垄等高、与养殖沟渠等宽的,浮于水面的竹筏,既可为中华鳖提供晒背场所,也可为养殖经济动物提供遮阴场所;
(5)检修相关设备:检查并调试插秧机械、提水设备是否完好;
C、清田消毒、肥水:当年5月下旬,生石灰按20公斤/亩制成石灰乳水遍洒田块进行整体消毒,清田消毒一周后进水,水位应低于田垄20-25厘米,并施发酵的有机肥200-250公斤/亩肥水,繁殖天然饵料,肥料应符合国家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的规定;
D、放养抱卵青虾:当年6月上旬,在养殖沟渠内放养抱卵青虾,要求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附肢齐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菊香
申请(专利权)人:吴菊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