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污泥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6059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市政污泥处理装置,其包括沉淀池,沉淀池上端设置有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包括电机、主动齿轮、若干件第一从动齿轮、若干件第一轴杆以及若干件第一搅拌叶轮,主动齿轮同轴设置于电机的转轴的输出端上,各第一从动齿轮均与主动齿轮啮合作用,各主动齿轮以及第一从动齿轮均同轴设置有第一轴杆且另一端伸入沉淀池底部,各第一轴杆均与沉淀池转动连接,各第一轴杆伸入沉淀池底部的一端均同轴设置有第一搅拌叶轮,各第一搅拌叶轮均与相对应的齿轮同径设置,搅拌装置上还罩设有保护罩,保护罩的其中一端与安装架转动连接,沉淀池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保护罩翻转的驱动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沉淀池的污泥搅拌装置结构稳定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污泥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泥处理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市政污泥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污泥处理是对污泥进行浓缩、调质、脱水、稳定、干化或焚烧等减量化、稳定化以及无害化的加工过程。在污泥的浓缩过程中常采用沉淀池的方式将污泥与水进行沉淀分离,长时间的沉淀后沉淀池底部的污泥会大量积淀下来,底部的污泥难以利用污泥泵将其抽出,对沉淀池底部的污泥进行处理时较为麻烦,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在公告号为CN20900528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市政污泥处理装置,包括脱干机、传输管、沉淀池、污泥泵、固定杆、活动套、电机、螺杆、固定板、连接杆以及螺母座,脱干机安装在沉淀池左侧,脱干机上端面右侧连接有传输管,沉淀池前端面中间位置装配有污泥泵,固定杆安装在沉淀池内壁顶部,固定杆底部设置有螺杆,固定杆环形侧面套设有活动套,螺杆环形侧面套设有螺母座,螺母座底部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底部固定有固定板,联轴器右端面安装有电机。上述技术方案中包括通过电机带动螺杆转动,螺杆带动搅拌装置沿螺杆长度方向往复搅动沉淀池底部,但是,在搅拌的同时,污泥将对搅拌装置施以反作用力,该部分的力主要作用于连接杆上以及与螺杆以及固定杆上,且连接杆伸出于螺杆的下端,长时间的使用将对使得连接杆发生弯折甚至断裂的情况,连接杆作用至螺杆以固定杆上的力也将影响搅拌装置的往复运行,该搅拌装置结构不稳定,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污泥处理装置,其具有沉淀池的污泥搅拌装置结构稳定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市政污泥处理装置,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上设置有用于搅动沉淀池底部污泥的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电机、主动齿轮、若干件第一从动齿轮、若干件第一轴杆以及若干件第一搅拌叶轮,所述主动齿轮同轴设置于电机的转轴的输出端上,各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均与主动齿轮啮合作用,各所述主动齿轮以及第一从动齿轮均同轴设置有第一轴杆且另一端伸入沉淀池底部,各所述第一轴杆均与沉淀池转动连接,各所述第一轴杆伸入沉淀池底部的一端均同轴设置有第一搅拌叶轮,各所述第一搅拌叶轮均与相对应的齿轮同径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搅拌装置对沉淀池进行搅拌以促进污泥的排出处理,通过电机、主动齿轮、若干件第一从动齿轮、若干件第一轴杆以及若干件第一搅拌叶轮的联动作用实现搅拌沉淀池底部污泥的效果,电机带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在啮合作用下带动各第一从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以及各第一从动齿轮通过各对应的第一轴杆带动各第一搅拌叶轮进行转动,从而实现搅拌沉淀池底部密实的污泥,本技术方案的搅拌结构在保证良好搅拌效果的同时其结构更加的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搅拌装置还包括与各第一从动齿轮啮合作用的若干第二从动齿轮,各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均同轴设置有第二轴杆,各所述第二轴杆远离第二从动齿轮的一端伸至沉淀池底部且同轴设置有第二搅拌叶轮,各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直径远小于第一从动齿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搅拌叶轮的形状的限制,将使得沉淀池与搅拌叶轮之间还余留有部分空间,该处搅拌不到位且易堆积污泥,因此,将通过设置第二从动齿轮、第二轴杆以及第二搅拌叶轮来对该部分空隙进行搅拌,使得污泥搅拌更加的充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搅拌装置设置于沉淀池上端,所述沉淀池上端设置有用于安装搅拌装置的安装架,所述搅拌装置设置于安装架上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搅拌装置设置于沉淀池上方,将便于工作人员对搅拌装置进行检修,同时设置安装架来安装固定搅拌装置。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架上还设置有罩设于搅拌装置上方的保护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保护罩进行隔离,以避免工作人员不慎触碰各齿轮引发的安全事故,进一步的提高安全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护罩上设置有镂空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通过镂空处可观察到沉淀池内部情况,方便对沉淀池内异常情况进行处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护罩的其中一侧与安装架转动连接,所述沉淀池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安装架翻折的驱动装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保护罩设置成可转动翻折状态,便于工作人员对沉淀池内侧壁上粘附的污泥进行处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为气缸,所述气缸设置有两件且对称设置于安装架转动端相邻的两侧边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气缸推动的方式实现控制保护罩翻转的效果,驱动更加的简单。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为卷扬机,所述卷扬机的输出端固定于保护罩远离转动端的一侧上,所述沉淀池一侧上还设置有支撑架,所述卷扬机的铰绳绕过支撑架上端与保护罩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卷扬机的方式将保护罩的其中一端吊起,以实现将保护罩掀起的效果,便于工作人员对沉淀池侧壁上的污泥进行处理,本驱动方式可翻转角度较大,更加的灵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在沉淀池上设置有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包括电机、主动齿轮、若干件第一从动齿轮、若干件第一轴杆以及若干件第一搅拌叶轮,本技术方案的搅拌效果更佳且结构更加稳定;(2)通过设置若干第二从动齿轮、第二轴杆、第二搅拌叶轮将对沉淀池内局部空隙处进行搅拌,使得污泥的搅拌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附图标记:1、沉淀池;2、搅拌装置;21、电机;22、主动齿轮;23、第一从动齿轮;24、第一轴杆;25、第一搅拌叶轮;26、第二从动齿轮;27、第二轴杆;28、第二搅拌叶轮;3、安装架;4、保护罩;5、驱动装置;6、气缸;7、卷扬机;8、支撑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2所示,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市政污泥处理装置,包括沉淀池1,沉淀池1上端设置有用于搅动沉淀池1底部污泥的搅拌装置2,搅拌装置2的下端伸进沉淀池1底部对污泥进行搅拌,搅拌装置2通过安装架3安装于沉淀池1上端,搅拌装置2上还罩设有保护罩4,保护罩4的其中一端与安装架3转动连接,沉淀池1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保护罩4翻转的驱动装置5。其中,保护罩4上设置有便于观察沉淀池1内部的镂空处。搅拌装置2包括电机21、主动齿轮22、若干件第一从动齿轮23、若干件第一轴杆24以及若干件第一搅拌叶轮25,主动齿轮22同轴设置于电机21的转轴的输出端上,各第一从动齿轮23均与主动齿轮22啮合作用,各主动齿轮22以及第一从动齿轮23均同轴设置有第一轴杆24且另一端伸入沉淀池1底部,各第一轴杆24伸入沉淀池1底部的一端均同轴设置有第一搅拌叶轮25,各第一搅拌叶轮25均与相对应的齿轮同径设置,各第一轴杆24均与安装架3转动连接。...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市政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1),所述沉淀池(1)上设置有用于搅动沉淀池(1)底部污泥的搅拌装置(2),所述搅拌装置(2)包括电机(21)、主动齿轮(22)、若干件第一从动齿轮(23)、若干件第一轴杆(24)以及若干件第一搅拌叶轮(25),所述主动齿轮(22)同轴设置于电机(21)的转轴的输出端上,各所述第一从动齿轮(23)均与主动齿轮(22)啮合作用,各所述主动齿轮(22)以及第一从动齿轮(23)均同轴设置有第一轴杆(24)且另一端伸入沉淀池(1)底部,各所述第一轴杆(24)均与沉淀池(1)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1),所述沉淀池(1)上设置有用于搅动沉淀池(1)底部污泥的搅拌装置(2),所述搅拌装置(2)包括电机(21)、主动齿轮(22)、若干件第一从动齿轮(23)、若干件第一轴杆(24)以及若干件第一搅拌叶轮(25),所述主动齿轮(22)同轴设置于电机(21)的转轴的输出端上,各所述第一从动齿轮(23)均与主动齿轮(22)啮合作用,各所述主动齿轮(22)以及第一从动齿轮(23)均同轴设置有第一轴杆(24)且另一端伸入沉淀池(1)底部,各所述第一轴杆(24)均与沉淀池(1)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轴杆(24)伸入沉淀池(1)底部的一端均同轴设置有第一搅拌叶轮(25),各所述第一搅拌叶轮(25)均与相对应的齿轮同径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2)还包括与各第一从动齿轮(23)啮合作用的若干第二从动齿轮(26),各所述第二从动齿轮(26)均同轴设置有第二轴杆(27),各所述第二轴杆(27)远离第二从动齿轮(26)的一端伸至沉淀池(1)底部且同轴设置有第二搅拌叶轮(28),各所述第二从动齿轮(26)直径远小于第一从动齿轮(23)。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艺怀刘耀宗林启耀方耀将林振家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科享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