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床支撑架及蹦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6030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蹦床支撑架,设置在蹦床框架下方支撑所述蹦床框架,所述蹦床框架由多个框架管首尾连接合围而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架连接支撑相连的三个框架管;所述蹦床支撑架包括两L形管和连接两所述L形管的一倒T形管;所述倒T形管的横管连接两所述L形管的横管,形成一横直管;所述倒T形管的竖管固定连接中间的所述框架管;两所述L形管的竖管分别连接支撑两侧的两框架管。所述支撑架使所述弧形框架管和所述直框架管受力均衡,不会发生扭曲偏转,从而维持整个蹦床框架结构稳固,不易坍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蹦床支撑架及蹦床
本技术涉及蹦床
,具体地,涉及蹦床支撑架及蹦床。
技术介绍
蹦床运动是一种健康有趣的娱乐活动。研究表明,蹦床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增强肌肉力量,还能帮助人们发展平衡感、提高运动技能。随着技术的发展,蹦床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生活。目前,常见的支撑支架作为蹦床的主要零件之一,一般采用支撑柱支撑跳垫边框,如申请号为CN201822062892.4,CN201820943626.X,CN201820845186.4,CN201711141967.1,CN201820190819.2,CN201711141967.1的中国专利,都是采用多个竖直的支撑柱均布在蹦床跳垫边框下方,支撑跳垫边框。也有采用U形或近似U形的支撑架支撑跳垫边框,如申请号为CN201711141967.1,CN201721180826.6,CN201720721375.6,CN201921115656.2,CN201920827698.2,CN201920429331.5的中国专利。与支撑柱相比,U形支撑架更加稳固,蹦床的弹跳力更好,能够承受的压力更大。现有的蹦床框架,大多是由多个框架管首尾连接合围而成,大型蹦床尤其如此。当人在蹦床跳垫上跳跃时,跳垫受力拉扯蹦床框架,每个框架管距离跳跃位置不同,导致每个框架管受力不均,对于方形蹦床框架而言,尤其如此。受力不均会导致框架管彼此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影响蹦床的稳固性,甚至导致蹦床坍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蹦床支撑架及具有该蹦床支撑架的蹦床,解决现有蹦床框架的框架管彼此之间发生相对转动,蹦床框架容易坍塌的缺陷。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一种蹦床支撑架,设置在蹦床框架下方支撑所述蹦床框架,所述蹦床框架由多个框架管首尾连接合围而成;每个所述支撑架连接支撑相连的三个框架管;所述蹦床支撑架包括两L形管和连接两所述L形管的一倒T形管;所述倒T形管的横管连接两所述L形管的横管,形成一横直管;所述倒T形管的竖管固定连接中间的所述框架管;两所述L形管的竖管分别连接支撑两侧的两框架管。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L形管的竖管向所述蹦床的中心方向呈弧形弯曲,所述横直管位于所述蹦床框架正投影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蹦床框架为方形,其四角呈弧形,由四个弧形的框架管和四个直的框架管间隔设置,首尾连接合围而成,每个所述支撑架连接弧形的框架管和该弧形的框架管两侧的两直的框架管;两所述L形管的竖管末端分别连接支撑两直的框架管;所述倒T形管的竖管固定连接所述弧形的框架管。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L形管的竖管末端与直的框架管的连接处位于所述蹦床框架一侧边的大约1/3位置处。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倒T形管的横管的内径略大于两所述L形管的横管的外径,或所述倒T形管的横管的外径略小于两所述L形管的横管的内径,使得所述倒T形管的横管能够沿着两所述L形管的横管滑动移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框架管的底端面上设有第一插入管和第二插入管;两所述L形管的竖管分别插入所述第一插入管或所述第二插入管中。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插入管和所述第二插入管分别位于所述框架管的底面两端,一加强管连接所述第一插入管和所述第二插入管。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一螺钉穿过中间的所述框架管插入所述倒T形管的竖管内,将所述倒T形管与中间的所述框架管固定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倒T形管的竖管内分别设有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所述螺钉穿过所述弧形框架管插入所述第一插孔或第二插孔并与其紧固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直框架管和所述弧形框架管的连接端分别设有相互匹配的至少一对凹槽和凸块,所述凸块插入并容置在所述凹槽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一种蹦床,具有上述的蹦床支撑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所述的蹦床支撑架,设置在蹦床框架下方支撑所述蹦床框架,所述蹦床框架由多个框架管首尾连接合围而成;每个所述支撑架连接支撑相连的三个框架管;所述蹦床支撑架包括两L形管和连接两所述L形管的一倒T形管;所述倒T形管的横管连接两所述L形管的横管,形成一横直管;所述倒T形管的竖管固定连接中间的所述框架管;两所述L形管的竖管分别连接支撑两侧的两框架管。所述蹦床支撑架使所述框架管受力均衡,不会发生扭曲偏转,从而维持整个蹦床框架结构稳固,不易坍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蹦床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技术目的,技术方案及技术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和图2,一种蹦床支撑架50,设置在蹦床框架下方支撑所述蹦床框架,所述蹦床框架由多个框架管10首尾连接合围而成;每个所述支撑架50连接支撑相连的三个框架管10;所述蹦床支撑架50包括两L形管51和连接两所述L形管51的一倒T形管52。所述倒T形管52的横管521连接两所述L形管51的横管511,形成一横直管。所述倒T形管52的竖管522固定连接中间的所述框架管10。两所述L形管51的竖管512分别连接支撑两侧的两框架管10。应理解,所述倒T形管52连接两L形管51时,两L形管51以倒T形管52的竖管为中心线大致镜像设置,才能实现所述倒T形管52的横管521连接两所述L形管51的横管511。应理解,所述蹦床框架可以是圆形的,方形的或长方形的。如果蹦床框架是圆形,则所述框架管10为弧形的。如果蹦床框架是方形的,所述蹦床框架由四个弧形的框架管10a和四个直的框架管10b间隔设置,首尾连接合围而成。如果蹦床框架是长方形的,则由四个弧形的框架管10a和至少6个直的框架管10b首尾连接合围而成,四个所述弧形的框架管10a分布于蹦床框架的四角。直的框架对称分布在弧形的框架管10a之间。以下以方形的蹦床框架为例,进一步描述本技术。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的方形蹦床框架由四个弧形的框架管10a和四个直的框架管10b间隔设置,首尾连接合围而成。在所述蹦床框架下方设有支撑架50。所述支撑架50为4个,所述支撑架50均布在所述方形蹦床框架下方。每个所述支撑架50连接一弧形框架管10b和该弧形框架管10b两侧的两直框架管10a。所述支撑架50包括两L形管51和连接两所述L形管51的一倒T形管52。所述倒T形管52的横管521连接两所述L形管51的横管511。所述倒T形管52的竖管522固定连接所述弧形框架管10b。两所述L形管51的竖管512分别连接支撑两直框架管10a。当人在站立在跳垫上或在跳垫跳跃时,跳垫受力以站立位或跳跃位为中心倾斜向下拉扯框架管。当站立位或跳跃位不在跳垫中心位置时,每个框架管受力大小不同,尤其当蹦床框架为方形时,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蹦床支撑架,设置在蹦床框架下方支撑所述蹦床框架,所述蹦床框架由多个框架管首尾连接合围而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架连接支撑相连的三个框架管;所述蹦床支撑架包括两L形管和连接两所述L形管的一倒T形管;所述倒T形管的横管连接两所述L形管的横管,形成一横直管;所述倒T形管的竖管固定连接中间的所述框架管;两所述L形管的竖管分别连接支撑两侧的两框架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蹦床支撑架,设置在蹦床框架下方支撑所述蹦床框架,所述蹦床框架由多个框架管首尾连接合围而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架连接支撑相连的三个框架管;所述蹦床支撑架包括两L形管和连接两所述L形管的一倒T形管;所述倒T形管的横管连接两所述L形管的横管,形成一横直管;所述倒T形管的竖管固定连接中间的所述框架管;两所述L形管的竖管分别连接支撑两侧的两框架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蹦床支撑架,所述L形管的竖管向所述蹦床的中心方向呈弧形弯曲,所述横直管位于所述蹦床框架正投影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蹦床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蹦床框架为方形,其四角呈弧形,由四个弧形的框架管和四个直的框架管间隔设置,首尾连接合围而成,每个所述支撑架连接弧形的框架管和该弧形的框架管两侧的两直的框架管;两所述L形管的竖管末端分别连接支撑两直的框架管;所述倒T形管的竖管固定连接所述弧形的框架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蹦床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管的竖管末端与直的框架管的连接处位于所述蹦床框架一侧边的大约1/3位置处。


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琪王建武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建嘉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