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媒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5634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8: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媒散热结构,包括冷媒散热器和安装于冷媒散热器上的发热件,冷媒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壳体,散热器壳体上设置有冷媒通道,散热器壳体一侧设置为平整的安装面,安装面上有用于将发热件固定装接的安装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置里多条换热支路,增加散热面积;简化冷媒散热器的生产安装过程,使用过程中冷媒散热器结构稳定不易松散;简化冷媒散热器与发热件之间的安装,简化冷媒散热结构的固定安装过程,提高生产安装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媒散热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媒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应用于IPM的冷媒散热器是指将制冷剂管通过导热材料与IPM模块固定并充分接触,在空调器运行时,低温、流动的制冷剂与发热器件进行换热并带走热量,以此实现对IPM模块散热。但是普通的冷媒散热器效率散热效率不高,若IPM模块得不到很好的散热,IPM模块的工作效率变差,使用寿命会缩短。另外,在现有技术中,散热器与发热件之间的安装,一是安装不够方便,二是散热器与发热件之间的接触不好,导致散热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媒散热结构,以解决冷媒散热器结构不够稳固,冷媒散热器与发热件之间接触不好导致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冷媒散热结构,包括冷媒散热器和安装于冷媒散热器上的发热件,冷媒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壳体,散热器壳体上设置有冷媒通道,散热器壳体一侧设置为平整的安装面,安装面上有用于将发热件固定装接的安装结构。
[0006]具体的,散热器壳体上设置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冷媒通道包括第一换热支路及第二换热支路;第一换热支路及第二换热支路均与介质进口及介质出口形成连通。
[0007]具体的,冷媒通道包括与介质进口连通的进口主路段;进口主路段远离介质进口一端分支设置有第一换热支路及第二换热支路以连通至介质出口。
[0008]具体的,冷媒通道还包括与介质出口连通的出口主路段;进口主路段远离介质进口一端分支设置的第一换热支路与第二换热支路经出口主路段以连通至介质出口。
[0009]具体的,第一换热支路整体呈U形状,其包括与介质进口连通的第一外侧段及与介质出口连通的第二外侧段,第一外侧段与第二外侧段相互平行设置,第一外侧段与第二外侧段之间以外拐弯段连通;第二换热支路设置于第一换热支路的內弯侧位置;第二换热支路整体呈U形状,其包括与介质进口连通的第一内侧段及与介质出口连通的第二内侧段,第一内侧段与第二内侧段相互平行设置,第一内侧段与第二内侧段之间内外拐弯段连通。
[0010]具体的,散热器壳体包括第一壳件和拼装于第一壳件上的第二壳件;第一壳件与第二壳件之间拼装围合以形成有冷媒通道。
[0011]具体的,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壳件上带内螺纹的安装螺柱,第一壳件对应安装螺柱的接口位置设置有通孔,安装螺柱经通孔而于第一壳件侧螺接设置有螺钉以将发热件安装在冷媒散热器上。
[0012]具体的,处于安装稳固性考虑,安装螺柱至少为两个。
[0013]具体的,散热器壳体外周缘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件安装板作为该冷媒散热器对外定位装接的连接部件,安装板上设置有装接安装孔。
[0014]具体的,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冷媒散热器之间设置有辅助散热构件,所述辅助散热构件包括导热硅胶和/或金属基板。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置里多条换热支路,增加散热面积;简化冷媒散热器的生产安装过程,使用过程中冷媒散热器结构稳定不易松散;简化冷媒散热器与发热件之间的安装,简化冷媒散热结构的固定安装过程,提高生产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冷媒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冷媒散热器的正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冷媒散热结构的正视图;
[0019]图4为本使用新型实施例中冷媒散热结构的后视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壳件;2.第二壳件;3.安装板;4.安装螺柱;5.第一换热支路;6.第二换热支路;7.进口主路段;8.出口主路段;9.进液管;10.出液管;11.第一外侧段;12.第一内侧段;13.外拐弯段;14.拐弯分段;15.内外拐弯段;16.第二外侧段;17.第二内侧段;18.介质进口;19.介质出口;20.固定件;21.IPM模块;22.锁紧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
[0022]如图1

4所示,一种冷媒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壳体,散热器壳体包括第一壳件1和第二壳件2。
[0023]第一壳件1为一块表面较为平整的金属片,第二壳件2也为一块金属片,与第一壳件1不同的是,第二壳件2通过压模成型,形成有冷媒槽。将冷媒槽的开口朝向第一壳件1的其中一面,该面为平整设置,将此时相对的第一壳件1和第二壳件上2的两个面贴合后,将第一壳件1和第二壳件2作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件1和第二壳件2通过边缘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将第一壳件1和第二壳件2焊接后,冷媒槽与第一壳件1的表面围合形成有冷媒通道。冷媒槽和第二壳件2的交界处位置设置有第一槽端口及第二槽端口,当第一壳件1和第二壳件2通过焊接装接后,第一槽端口和第一壳件1围合形成介质进口18,第二槽端口和第一壳件1围合形成介质出口19。该实施例中的设计一改以往冷媒散热器至少要两个金属板就一条冷媒管才能组成的结构,用两个金属组件即可组装,提高了生产安装的效率。且根据本方案的设计,第一壳件1可以直接应用平直金属片,使得第一壳件1和第二壳件2的焊接过程更简单,冷媒散热器的结构也更为简单稳固。
[0024]在散热器壳体上设置有介质进口18和介质出口19,在本实施例中,介质进口18和介质出口19都设置在散热器壳体的下端。
[0025]冷媒通道包括第一换热支路5、第二换热支路6、进口主路段7和出口主路段8。进口主路段7与介质进口18直接相连通,进口主路段7的一端与介质进口18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换热支路5的进口端及第二换热支路6的进口端连通。出口主路段8与介质出口19直接相连通,出口主路段8的一端与介质出口19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换热支路5的出口端及第二换热支路6的出口端连通。两条换热支路共用一个介质进口18和介质出口19,可以保证各部位的散热效率基本一致。
[0026]第一换热支路5整体呈U型,包括互相平行的第一外侧段11和第二外侧段16。第一外侧段11和第二外侧段16之间通过设置外拐弯段13相互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外拐弯段13也包括设置在其中段位置的外扩的拐弯分段14。
[0027]第二换热支路6设置于第一换热支路5的内弯侧位置。第二换热支路6整体呈U型,包括互相平行的第一内侧段12和第二内侧段17。第一内侧段12和第二内侧段17之间通过设置内外拐弯段15相互连通。
[0028]其中,第一内侧段12、第二内侧段17、第一外侧段11和第二外侧段16相互平行设置,第一内侧段12和第一外侧段11之间的间距与第二内侧段17和第二外侧段16之间的间距相同。
[0029]本实施例中,介质应用为制冷剂。在介质进口18处连通设置有进液管9,进液管9的一端与冷媒散热器连接固定,另一端向下延伸。在介质出口19处连通设置有出液管10,出液管10的一端与冷媒散热器连接固定,另一端向下延伸。
[0030]在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媒散热结构,包括冷媒散热器和安装于所述冷媒散热器上的发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散热器包括散热器壳体,所述散热器壳体上设置有冷媒通道,所述散热器壳体一侧设置为平整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上有用于将所述发热件固定装接的安装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壳体上设置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所述冷媒通道包括第一换热支路及第二换热支路;所述第一换热支路及第二换热支路均与所述介质进口及介质出口形成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通道包括与所述介质进口连通的进口主路段;所述进口主路段远离所述介质进口一端分支设置有所述第一换热支路及第二换热支路以连通至所述介质出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媒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通道还包括与所述介质出口连通的出口主路段;所述进口主路段远离所述介质进口一端分支设置的所述第一换热支路与第二换热支路经所述出口主路段以连通至所述介质出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媒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支路整体呈U形状,其包括与所述介质进口连通的第一外侧段及与所述介质出口连通的第二外侧段,所述第一外侧段与第二外侧段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外侧段与所述第二外侧段之间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永忠温汉涛李炼辉卢铭乾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和而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