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桩结构及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5270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桩结构及充电桩。其中,充电桩结构,包括:机体壳,机体壳具有容置腔;充电电极组件,充电电极组件位于容置腔内与机体壳可移动连接;摆动杆,摆动杆包括主体杆及设置在主体杆上的第一转接杆及第二转接杆;第一限位件,第一限位件与机体壳连接,并形成第一限位结构,第一转接杆与第一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件与充电电极组件连接,并形成第二限位结构,第二转接杆与第二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其中,充电电极组件相对机体壳移动时,充电电极组件通过第二转接杆带动摆动杆,以第一转接杆为转轴进行摆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降低摆动杆的安装拆卸难度,减少零部件损坏的风险。的风险。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桩结构及充电桩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桩结构及充电桩。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方便人们生活的电动设备也逐步增多,如电动车,机器人等。电动设备的动力源大部分为蓄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蓄电池的电能耗尽,则需要充电后,才能再次使用。因此,配合各种电动设备充电使用的充电桩应运而生。
[0003]但是,目前所使用的充电桩使用时,往往存在安装时间长,后期的维修、维护工作费力等缺陷,并且在维修、维护作业时,存在损伤塑料件的风险,同时也存在划伤零部件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或改善上述问题的充电桩结构及充电桩。
[000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充电桩结构,包括:
[0006]机体壳,所述机体壳具有容置腔;
[0007]充电电极组件,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与所述机体壳可移动连接;
[0008]摆动杆,所述摆动杆包括主体杆及设置在所述主体杆上的第一转接杆及第二转接杆;
[0009]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机体壳连接,并形成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转接杆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
[0010]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连接,并形成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转接杆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
[0011]其中,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相对所述机体壳移动时,所述充电电极组件通过所述第二转接杆带动所述摆动杆,以所述第一转接杆为转轴进行摆动。
[0012]可选地,所述机体壳上固设有带有第一安装槽的第一安装部;
[0013]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上固设有带有第二安装槽的第二安装部;
[0014]所述第一转接杆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一限位件盖合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口,以形成所述第一限位结构;
[0015]所述第二转接杆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第二限位件盖合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口,以形成所述第二限位结构。
[0016]可选地,所述摆动杆包括两个所述主体杆,两个所述主体杆通过一个所述第二转接杆连接,形成U型结构,两个所述主体杆的背向所述第二转接杆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转接杆,两个所述主体杆上的所述第一转接杆背向延伸。
[0017]可选地,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之间及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安装部;
[0018]每个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摆动杆,其中,所述摆动杆的两个所述主体杆分别位于其对应的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两侧,并分别通过两个所述第一转接杆与位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两侧的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通过所述第二转接杆与对应的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上的所述第二安装部连接。
[0019]可选地,每个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分别对应两个所述摆动杆,两个所述摆动杆沿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长度方向布置。
[0020]可选地,对应不同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两个所述摆动杆,通过相邻的所述第一转接杆连接为一体结构。
[0021]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及所述第二限位均为板状结构;
[0022]每个所述第一安装部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限位件;
[0023]每个所述第二安装部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限位件。
[0024]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中间板及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间板两端的侧板,所述中间板及所述侧板形成U型结构,所述侧板远离所述中间板的一端分别设有连接部;
[0025]每个所述摆动杆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限位件,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两个所述侧板分别位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两侧,并分别通过两个所述连接部与位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两侧的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并盖合所述第一安装槽。
[0026]可选地,对应不同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两个所述第一限位件,通过相邻的所述连接部连接为一体结构。
[0027]相应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包括:
[0028]机体壳,所述机体壳具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主机;
[0029]充电电极组件,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与所述机体壳可移动连接,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与所述主机电连接;
[0030]摆动杆,所述摆动杆包括主体杆及设置在所述主体杆上的第一转接杆及第二转接杆;
[0031]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机体壳连接,并形成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转接杆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
[0032]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连接,并形成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转接杆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
[0033]其中,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相对所述机体壳移动时,所述充电电极组件通过所述第二转接杆带动所述摆动杆,以所述第一转接杆为转轴进行摆动。
[003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限位件及第二限位件完成摆动杆的安装,不需要依靠摆动杆的变形或其他零部件的变形,降低摆动杆的安装拆卸难度,使得安装过程变得简单,从而可以提高安装工作的效率,同时减少对摆动杆及其他零部件的划伤风险,降低零部件报废率,从而延长的充电桩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充电桩的维修、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00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
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摆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4为图3中A处放大示意图;
[0040]图5为图1中B处放大示意图;
[004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摆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壳,所述机体壳具有容置腔;充电电极组件,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与所述机体壳可移动连接;摆动杆,所述摆动杆包括主体杆及设置在所述主体杆上的第一转接杆及第二转接杆;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机体壳连接,并形成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转接杆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连接,并形成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转接杆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其中,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相对所述机体壳移动时,所述充电电极组件通过所述第二转接杆带动所述摆动杆,以所述第一转接杆为转轴进行摆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壳上固设有带有第一安装槽的第一安装部;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上固设有带有第二安装槽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转接杆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一限位件盖合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口,以形成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二转接杆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第二限位件盖合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口,以形成所述第二限位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杆包括两个所述主体杆,两个所述主体杆通过一个所述第二转接杆连接,形成U型结构,两个所述主体杆的背向所述第二转接杆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转接杆,两个所述主体杆上的所述第一转接杆背向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之间及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安装部;每个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摆动杆,其中,所述摆动杆的两个所述主体杆分别位于其对应的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两侧,并分别通过两个所述第一转接杆与位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两侧的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通过所述第二转接杆与对应的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上的所述第二安装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凡洋
申请(专利权)人: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