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薇甘菊防治用施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4771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8: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薇甘菊防治用施药装置,涉及薇甘菊防治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方形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结构合理,它能够通过连接轴使扇形齿轮转动,使第三方形框在两个齿条的作用下带着第二方形框在导向杆的导向作用下左右移动,并在支撑柱、圆柱和第二通槽的作用下,使连接柱绕着支撑柱来回转动,使方形套筒通过导向柱和L型板带着喷头跟着支撑柱转动,使喷头对路径上的薇甘菊进行施药,并通过转动螺母接触对螺钉的限位,使导向柱在方形套筒内滑动,从而控制喷洒范围,通过上述方案,取代了人工施药的方式,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能够调整施药范围,保证施药的效率。保证施药的效率。保证施药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薇甘菊防治用施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薇甘菊防治
,具体是一种薇甘菊防治用施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薇甘菊主要危害天然次生林、人工林、果林、灌木林、池塘田埂丛林、城市园林绿地、路边丢弃地等,通过攀援、缠绕、覆盖其它植物,阻挡其光照,影响其光合作用,造成其它植物“缺光饿死”,同时,薇甘菊生长旺盛,争夺水分和养分,使其它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与繁殖,故俗称薇甘菊是“植物杀手”。
[0003]目前,对薇甘菊的施药大多是工作人员手持喷头进行喷药,不仅耗费工作人员的体力,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施药范围有限,进而影响施药效率。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薇甘菊防治用施药装置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薇甘菊防治用施药装置。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薇甘菊防治用施药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方形框,所述第一方形框的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薇甘菊防治用施药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方形框(18),所述第一方形框(18)的内部设有第二方形框(16),且第二方形框(16)不与第一方形框(18)相接触,所述第一方形框(18)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导向杆(17),且导向杆(17)贯穿第二方形框(16)并与第二方形框(16)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方形框(18)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通槽(26),所述第二方形框(1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方形框(14),且第三方形框(14)位于第一通槽(26)内部并不与第一通槽(26)的内壁相接触,所述第一方形框(1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机(15),所述电机(1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连接轴(31),所述连接轴(3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扇形齿轮(13),所述第三方形框(14)的内底壁和内顶壁均固定连接有齿条(12),且齿条(12)与扇形齿轮(13)相啮合,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柱(9),每个所述支撑柱(9)的外表面均通过第一轴承转动连接有连接柱(22),每个所述连接柱(22)的上表面均开设有第二通槽(30),所述第二方形框(16)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U型板(10),每个所述U型板(10)的内底壁均固定连接有圆柱(29),每个所述圆柱(29)的顶端均贯穿第二通槽(30)并与U型板(10)的内顶壁固定连接,且圆柱(29)与第二通槽(30)滑动连接,每个所述连接柱(22)远离第一方形框(18)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方形套筒(8),每个所述方形套筒(8)的内壁均滑动连接有导向柱(25),每个所述方形套筒(8)的右侧面均开设有第三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长云伍洲洲昝欣伍娥昝启杰苇萍萍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小洲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