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24585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包括RTO主体、进气管路单元、排气管路单元、粉尘过滤单元。RTO主体包括燃烧室、第一蓄热室、第二蓄热室,第一蓄热室和第二蓄热室内均填充有多个第一蓄热体,第一蓄热体为150*150*300mm、25*25孔、正方形孔型的蜂窝陶瓷结构。进气管路单元分别向第一蓄热室和第二蓄热室输送气体,第一蓄热室和第二蓄热室排出的气体通过排气管路单元进入粉尘过滤单元,粉尘过滤单元包括并联的第一过滤支路和第二过滤支路,第一过滤支路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箱,第二过滤支路上设置有第二过滤箱,第一过滤箱和第二过滤箱内均填充有多个第二蓄热体。该系统能有效过滤排放气体中的硅粉,并实现不停机清理过滤箱的目的。目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

技术介绍

[0002]RTO(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即蓄热式热氧化技术,RTO系统是指将有机废气加热到760摄氏度以上,使废气中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系统。其中,RTO主体由燃烧室和蓄热室组成,蓄热室根据使用工况的不同大多分为两个或三个,蓄热室内填充有多个矩形蓄热体以实现“蓄热”和“放热”。具体过程为:进入RTO主体的有机废气从一个蓄热室进入燃烧室完成高温氧化,再流经另一个蓄热室排出,排出时高温气体使该蓄热室内的矩形蓄热体升温而“蓄热”;后续进入RTO 主体的有机废气从已经“蓄热”的蓄热室进入燃烧室,带着矩形蓄热体放出的热量在燃烧室内完成氧化分解,然后流经另一个蓄热室排出,同样将热量留在该蓄热室的矩形蓄热体内,从而达到节省燃料的目的。
[0003]目前,RTO系统中使用的矩形蓄热体为150*150*300mm、43*43孔、正方形孔型的蜂窝陶瓷结构,对含有机硅成分的废气进行处理时,废气中的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RTO主体(27)、进气管路单元、排气管路单元、粉尘过滤单元;所述RTO主体(27)包括燃烧室(28)、第一蓄热室(29)、第二蓄热室(30);所述燃烧室(28)位于第一蓄热室(29)和第二蓄热室(30)的上方,并分别与第一蓄热室(29)和第二蓄热室(30)连通;所述燃烧室(28)顶部设置有燃烧器(32);所述第一蓄热室(29)和第二蓄热室(30)内均填充有多个第一蓄热体(31);所述第一蓄热体(31)为150*150*300mm、25*25孔、正方形孔型的蜂窝陶瓷结构;所述进气管路单元用于分别向第一蓄热室(29)和第二蓄热室(30)输送气体;所述排气管路单元用于排放第一蓄热室(29)和第二蓄热室(30)排出的气体;所述排气管路单元排放的气体经粉尘过滤单元过滤后排出;所述粉尘过滤单元包括并联的第一过滤支路(7)和第二过滤支路(8);所述第一过滤支路(7)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箱(9);所述第二过滤支路(8)上设置有第二过滤箱(10);所述第一过滤箱(9)和第二过滤箱(10)内均填充有多个第二蓄热体(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蓄热体(11)为蜂窝陶瓷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路单元包括主进气管路(1)、第一进气支管路(2)、第二进气支管路(3);所述第一进气支管路(2)入口端与主进气管路(1)出口端连通,第一进气支管路(2)出口端与第一蓄热室(29)连通;所述第二进气支管路(3)入口端与主进气管路(1)出口端连通,第二进气支管路(3)出口端与第二蓄热室(30)连通;所述排气管路单元包括主排气管路(6)、第一排气支管路(4)、第二排气支管路(5);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冬杜金龙刘亚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人伯乐氛西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