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24585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包括RTO主体、进气管路单元、排气管路单元、粉尘过滤单元。RTO主体包括燃烧室、第一蓄热室、第二蓄热室,第一蓄热室和第二蓄热室内均填充有多个第一蓄热体,第一蓄热体为150*150*300mm、25*25孔、正方形孔型的蜂窝陶瓷结构。进气管路单元分别向第一蓄热室和第二蓄热室输送气体,第一蓄热室和第二蓄热室排出的气体通过排气管路单元进入粉尘过滤单元,粉尘过滤单元包括并联的第一过滤支路和第二过滤支路,第一过滤支路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箱,第二过滤支路上设置有第二过滤箱,第一过滤箱和第二过滤箱内均填充有多个第二蓄热体。该系统能有效过滤排放气体中的硅粉,并实现不停机清理过滤箱的目的。目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

技术介绍

[0002]RTO(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即蓄热式热氧化技术,RTO系统是指将有机废气加热到760摄氏度以上,使废气中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系统。其中,RTO主体由燃烧室和蓄热室组成,蓄热室根据使用工况的不同大多分为两个或三个,蓄热室内填充有多个矩形蓄热体以实现“蓄热”和“放热”。具体过程为:进入RTO主体的有机废气从一个蓄热室进入燃烧室完成高温氧化,再流经另一个蓄热室排出,排出时高温气体使该蓄热室内的矩形蓄热体升温而“蓄热”;后续进入RTO 主体的有机废气从已经“蓄热”的蓄热室进入燃烧室,带着矩形蓄热体放出的热量在燃烧室内完成氧化分解,然后流经另一个蓄热室排出,同样将热量留在该蓄热室的矩形蓄热体内,从而达到节省燃料的目的。
[0003]目前,RTO系统中使用的矩形蓄热体为150*150*300mm、43*43孔、正方形孔型的蜂窝陶瓷结构,对含有机硅成分的废气进行处理时,废气中的有机硅成分在高温下氧化成硅粉,流经蓄热室时,一部分硅粉会附着在矩形蓄热体表面,长时间工作后,矩形蓄热体的蜂窝孔会被硅粉堵塞,导致气体流通不畅;而另一部分硅粉会随气体排放至大气中,造成污染。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通常是在堆叠的矩形蓄热体顶部铺放一层不规则蜂窝陶瓷蓄热体,含有硅粉的气体会先经过这一层不规则蜂窝陶瓷蓄热体,气体中的硅粉被不规则蜂窝陶瓷蓄热体吸附滤除。由于不规则蜂窝陶瓷蓄热体对硅粉的吸附会达到饱和,因此需要定期停机清理,十分麻烦,且将RTO主体内的这一层不规则蜂窝陶瓷蓄热体取出清理难度较大,清理时间较长,会对前端生产线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堆叠的矩形蓄热体顶部铺放一层不规则蜂窝陶瓷蓄热体来滤除粉尘的方式,需要定期停机清理,十分麻烦,且将RTO主体内的这一层不规则蜂窝陶瓷蓄热体取出清理难度较大,清理时间较长,会对前端生产线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其特殊之处在于:
[0008]包括RTO主体、进气管路单元、排气管路单元、粉尘过滤单元;
[0009]所述RTO主体包括燃烧室、第一蓄热室、第二蓄热室;
[0010]所述燃烧室位于第一蓄热室和第二蓄热室的上方,并分别与第一蓄热室和第二蓄热室连通;
[0011]所述燃烧室顶部设置有燃烧器;
[0012]所述第一蓄热室和第二蓄热室内均填充有多个第一蓄热体;
[0013]所述第一蓄热体为150*150*300mm、25*25孔、正方形孔型的蜂窝陶瓷结构;
[0014]所述进气管路单元用于分别向第一蓄热室和第二蓄热室输送气体;
[0015]所述排气管路单元用于排放第一蓄热室和第二蓄热室排出的气体;
[0016]所述排气管路单元排放的气体经粉尘过滤单元过滤后排出;
[0017]所述粉尘过滤单元包括并联的第一过滤支路和第二过滤支路;
[0018]所述第一过滤支路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箱;
[0019]所述第二过滤支路上设置有第二过滤箱;
[0020]所述第一过滤箱和第二过滤箱内均填充有多个第二蓄热体。
[002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蓄热体为蜂窝陶瓷结构。
[0022]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路单元包括主进气管路、第一进气支管路、第二进气支管路;
[0023]所述第一进气支管路入口端与主进气管路出口端连通,第一进气支管路出口端与第一蓄热室连通;
[0024]所述第二进气支管路入口端与主进气管路出口端连通,第二进气支管路出口端与第二蓄热室连通;
[0025]所述排气管路单元包括主排气管路、第一排气支管路、第二排气支管路;
[0026]所述第一排气支管路入口端与第一蓄热室连通,第一排气支管路出口端与主排气管路入口端连通;
[0027]所述第二排气支管路入口端与第二蓄热室连通,第二排气支管路出口端与主排气管路入口端连通;
[0028]所述主排气管路出口端分别与第一过滤支路和第二过滤支路连通。
[0029]进一步地,还包括热旁通管路;
[0030]所述热旁通管路入口端与燃烧室连通,热旁通管路出口端与主排气管路连通。
[0031]进一步地,所述热旁通管路入口端通过热旁通箱与燃烧室连通。
[0032]进一步地,所述主进气管路的入口端与废气源连通,主进气管路上设置有风机。
[003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支路和第二过滤支路汇合后与排气烟筒连通。
[0034]进一步地,所述废气源与风机之间的主进气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
[0035]所述第一进气支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气动切换阀;
[0036]所述第二进气支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气动切换阀;
[0037]所述第一排气支管路上设置有第三气动切换阀;
[0038]所述第二排气支管路上设置有第四气动切换阀;
[0039]所述第一过滤支路上第一过滤箱前后分别设置有第一气动阀门和第二气动阀门;
[0040]所述第二过滤支路上第二过滤箱前后分别设置有第三气动阀门和第四气动阀门;
[0041]所述热旁通管路上设置有热旁通阀。
[0042]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43](1)本技术提供的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RTO主体的蓄热室内仅填充有多个第一蓄热体,通过多次试验验证和仿真计算分析后,将第一蓄热体设计为150*150*300mm、25*25孔、正方形孔型的蜂窝陶瓷结构,这种结构的蜂窝孔孔径较大,不易被堵塞,且对硅粉
的吸附面积较大,延长了RTO 主体内的第一蓄热体定期清理的时间间隔,同时大孔径的蓄热体清理起来更加方便,减少了清理时间;在主排气管路后设置粉尘过滤单元,对排出气体中的硅粉进行吸附过滤,可有效防止硅粉排入大气,提升了整套装置的环保性能;粉尘过滤单元采用两个过滤支路并联的形式,切换使用两条过滤支路可实现不停机清理过滤箱的目的,提升了系统的运行效率。
[0044](2)第二蓄热体采用蜂窝陶瓷结构,相比第一蓄热体吸附过滤效果更好;
[0045](3)热旁通管路可将燃烧室部分气体直接排出至主排气管路,可用于调节燃烧室的温度;
[0046](4)热旁通箱增大了热旁通排风在高温区域的停留时间,提高了RTO 主体对有机废气的处理效率,避免出现排放不达标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47]图1是本技术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8]图中,1

主进气管路,2

第一进气支管路,3

第二进气支管路,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RTO主体(27)、进气管路单元、排气管路单元、粉尘过滤单元;所述RTO主体(27)包括燃烧室(28)、第一蓄热室(29)、第二蓄热室(30);所述燃烧室(28)位于第一蓄热室(29)和第二蓄热室(30)的上方,并分别与第一蓄热室(29)和第二蓄热室(30)连通;所述燃烧室(28)顶部设置有燃烧器(32);所述第一蓄热室(29)和第二蓄热室(30)内均填充有多个第一蓄热体(31);所述第一蓄热体(31)为150*150*300mm、25*25孔、正方形孔型的蜂窝陶瓷结构;所述进气管路单元用于分别向第一蓄热室(29)和第二蓄热室(30)输送气体;所述排气管路单元用于排放第一蓄热室(29)和第二蓄热室(30)排出的气体;所述排气管路单元排放的气体经粉尘过滤单元过滤后排出;所述粉尘过滤单元包括并联的第一过滤支路(7)和第二过滤支路(8);所述第一过滤支路(7)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箱(9);所述第二过滤支路(8)上设置有第二过滤箱(10);所述第一过滤箱(9)和第二过滤箱(10)内均填充有多个第二蓄热体(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蓄热体(11)为蜂窝陶瓷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可滤除粉尘的RTO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路单元包括主进气管路(1)、第一进气支管路(2)、第二进气支管路(3);所述第一进气支管路(2)入口端与主进气管路(1)出口端连通,第一进气支管路(2)出口端与第一蓄热室(29)连通;所述第二进气支管路(3)入口端与主进气管路(1)出口端连通,第二进气支管路(3)出口端与第二蓄热室(30)连通;所述排气管路单元包括主排气管路(6)、第一排气支管路(4)、第二排气支管路(5);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冬杜金龙刘亚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人伯乐氛西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