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妇产科用术后行走辅助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妇产科用术后行走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疾病手术治疗后,由于手术后患者的肌肉力量较差,无法正常行走,同时患者术后需要日常的行走锻炼以加快术后伤口愈合,为此,助行器便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助行器的设计,这些助行器能够满足大部分老年人及术后患者辅助行走的需要。
[0003]在妇产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妇产科疾病术后患者也常常需要使用助行器。妇产科手术后,需要在患者的特殊部位进行敷药及插管引流,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助行器却并没有配备对引流袋及敷药处进行辅助固定的结构。这就使得妇产科术后患者在使用助行器时,常出现敷药及引流袋掉落的问题,不仅会延误病情,而且若助行器碾压引流袋,还会造成引流管的拉拽,给使用者造成二次伤害;并且一般的助行器不能方便的控制滚轮转动的力度,当滚轮转动的阻力较小,则患者不易控制助行器的各方向移动,当阻力较大,则患者难以推动助行器,即不能起到助行器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妇产科用术后行走辅助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的后端均设有后支撑杆(3);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的前端通过调节杆(4)连接;调节杆(4)左端下侧设有左支撑杆(5),调节杆(4)右侧下端设有右支撑杆(6);所述调节杆(4)、左支撑杆(5)、右支撑杆(6)内部均设有空腔;调节杆(4)内部中心位置连接第一支撑杆(7)的一端;第一支撑杆(7)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轴承(8)连接第一转动杆(9);第一转动杆(9)上端连接旋转把手(10);旋转把手(10)位于调节杆(4)外侧;第一转动杆(9)下端连接第一锥形齿轮(11);第一锥形齿轮(11)的左侧设有与之配合的第二锥形齿轮(12);第二锥形齿轮(12)上连接第二转动杆(13)一端;第二转动杆(13)另一端设有第三锥形齿轮(14);第二转动杆(13)通过第二轴承(15)连接第二支撑杆(16)一端;第二支撑杆(16)另一端连接调节杆(4)的空腔内壁;第三锥形齿轮(14)上设有与之配合的第四锥形齿轮(17);第四锥形齿轮(17)连接位于左支撑杆(5)内部的子螺杆(18);子螺杆(18)上套设有母螺杆(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