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负荷开关用耦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1952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0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流负荷开关用耦合装置,包括一端通过带压力传感器的触头与负荷开关主回路连接的避雷器,避雷器的另一端通过母排连接耦合线圈。耦合线圈另一端通过母排连接晶闸管二极管组合件。晶闸管二极管组合件还通过母排连接充电电容器。充电电容器还通过高压线缆连接放电电阻、充电电阻及充电二极管。其中步进电机驱动耦合小车自动运动。本发明专利技术满足中压直流配电系统对开关设备达到自动化、易操作、安全性高、成本低的要求,达到了将中压主回路直流电流高效转移到转移之路进行能量消耗的目的,实现了快速开关可快速切断主回路直流电流的目标。电流的目标。电流的目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负荷开关用耦合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流负荷开关用耦合装置,属于中压直流开断


技术介绍

[0002]直流输电是一种经济、高效的输电方式,具有输送容量大,输电距离长等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直流电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作为中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必要配电设备,中压直流负荷开关用于开断中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直流电流。由于直流电流没有自然过零这一特点,需要采取特殊的手段才能将主回路直流电流开断,保障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现有直流开断技术中常常采用强迫过零的方式使得真空断口间的电弧电流过零,从而负荷开关熄灭电弧完成开断直流电流过程。
[0003]直流电流没有自然过零这一特点,现有直流开断技术中常常采用强迫过零的方式使得真空断口间的电弧电流过零,从而负荷开关熄灭电弧完成开断直流电流过程。该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开关设备成本高,自动化程度低,快速开关可靠性低,电弧电流非常大,断口间的起弧时间过长,容易烧损触头造成严重的电力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流负荷开关用耦合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断开直流电流时电弧大,分断可靠性低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包括: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直流负荷开关用耦合装置,包括耦合部和接通部,
[0007]所述耦合部包括电容器、耦合线圈、避雷器、选择开关及电容器充电电路;所述电容器通过选择开关连接耦合线圈和电容器充电电路,所述选择开关用于根据指令将电容器接入电容器充电电路或者将电容器并联在耦合线圈两端;所述耦合线圈还与避雷器串联形成消耗回路;
[0008]所述接通部包括设置在消耗回路两个端点的接触触头,所述接通部用于在接到对应指令时,将两个接触触头与负荷开关分合部分两端的母线连接或分断。
[000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满足中压直流配电系统对开关设备达到自动化、易操作、安全性高、成本低的要求,实现将中压主回路直流电流高效转移到消耗回路,负荷开关可快速切断主回路电流的目标。
[0010]进一步的,所述接通部包括自走式小车,所述耦合部设置于自走式小车上。
[0011]本专利技术通过电机驱动的遥控小车,携带耦合部的元器件,能够轻易实现耦合装置的进入和退出直流负荷开关柜,便于运维检修;且可以实现,多个相同电气参数的开关柜共用一个本专利技术的耦合装置,降低了成本。此外,即使开关柜的电气参数不同,本专利技术的耦合装置的耦合部的电容器、耦合线圈等元器件也可以设置成电气参数可调的器件,便于多个开关柜共用同一个耦合装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接触触头设置于自走式小车的前部,自走式小车前向移动时,实现
接触触头与负荷开关对应的触点接触,自走式小车后向移动时,实现接触触头与负荷开关对应的触点相分离。
[0013]本专利技术创新的利用小车的移动,转移成触点的移动,使小车前进后触点接触实现回路接通耦合装置并联于开关分合闸处,小车后退触点分离实现回路断开。小车前进后退可通过遥控实现,避免人工操作的安全风险,也不引入新的分断刀闸等器件。
[0014]进一步的,所述接触触头处还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用于在接触触头与负荷开关对应的触点相接触时反馈已接触的信号。
[0015]利用接触触头的传感器实现小车到位检测,使小车停在触头可靠导通的位置。
[0016]进一步的,所述耦合部通过支撑绝缘子固定于自走式小车上。
[0017]进一步的,所述自走式小车上设置有接地装置,所述接地装置通过滑动接触实现接地连接。
[0018]绝缘支撑和小车接地提高了本专利技术耦合小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019]进一步的,所述耦合部还包括电压传感器,用于检测电容器的电量并反馈出来。
[0020]通过电量检测,能够实现电容器充电自判断自动切断充电电源,以及在本专利技术的装置使用时判断电容器是否完成储能满足使用要求。
[0021]进一步的,所述耦合部还包括显示屏,用于显示出电容器的电量信息。
[0022]检修前有助于运维人员直观查看电容器中是否有存电,增加运维安全性。
[0023]进一步的,还包括放电电路,所述放电电路用于根据指令实现电容器的放电。
[0024]检修前若有余电,方便通过放电电阻将电容器的存电消耗掉,增加了运维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直流负荷开关用耦合装置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直流负荷开关用耦合装置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直流负荷开关用耦合小车动力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9]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直流负荷开关用耦合装置,包括小车底盘1、避雷器绝缘子2、避雷器3、接触触头31、耦合线圈4、晶闸管二极管组合件5、充电电容器6;支撑绝缘子7、动力车轮8、带电显示器9、动力装置10、第一接地装置11、充电二极管12、放电电阻13、PT传感器14、充电电阻15、第二接地装置16、随动车轮17、支撑框架18。
[0030]以图1中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直流负荷开关用耦合小车的右部为耦合小车前部,避雷器3设置于耦合小车前部,通过避雷器绝缘子2固定于小车底盘1上。避雷器3前部也即耦合小车最前方设置有一组接触触头31,接触触头31通过压力传感器设置于避雷器3上并与避雷器3电气连接,通过避雷器3前部设置的一对接触触头31可以与直流负荷开关主回路灭弧室上下的触点连接,灭弧室上下的触点分别连接负荷开关通断部分的两侧。小车底盘1中部及后部设置有用于安装元器件的支撑框架18,支撑框架18通过支撑绝缘子7与小车底盘1固定连接。支撑框架18上部从前到后依次固定有耦合线圈4和晶闸管二极管组合件5,支撑框架18
下部最后设置有充电电容器6,充电电容器6通过母排和晶闸管二极管组合件5连接在耦合线圈4两端,接触触头31通过避雷器3和母排连接在耦合线圈4两端。避雷器3在与直流负荷开关接通后,避雷器3可以将耦合线圈4并联在直流负荷开关主回路动静触点之间;同时在晶闸管二极管组合件5的控制下,充电电容器6能够将自身电压加载在耦合线圈4上,如此通过避雷器3吸引并消耗直流负荷开关上的系统主回路直流电流,避雷器3和耦合线圈4构成耦合小车的消耗支路。
[0031]支撑框架18下部,充电电容器6前方设置有通过晶闸管二极管组合件5与充电电容器6相连的充放电电路及检测电路,具体的充放电电路包括充电电阻15、放电电阻13和充电二极管12,充电电路在耦合小车外部留有充电接口,用于通过外接电源给充电电容器6充电。晶闸管二极管组合件5能够控制充电电容器6接通耦合回路(与耦合线圈4并联)、放电回路(与放电电阻13相连)以及充电回路(通过充电电阻15和充电二极管12连接外接电源)。
[0032]检测电路通过PT传感器14可以在线测量外接充电电源给充电电容器6充电时充电电容器6的两端电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负荷开关用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耦合部和接通部,所述耦合部包括电容器、耦合线圈、避雷器、选择开关及电容器充电电路;所述电容器通过选择开关连接耦合线圈和电容器充电电路,所述选择开关用于根据指令将电容器接入电容器充电电路或者将电容器并联在耦合线圈两端;所述耦合线圈还与避雷器串联形成消耗回路;所述接通部包括设置在消耗回路两个端点的接触触头,所述接通部用于在接到对应指令时,将两个接触触头与负荷开关分合部分两端的母线连接或分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负荷开关用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通部包括自走式小车,所述耦合部设置于自走式小车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负荷开关用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触头设置于自走式小车的前部,自走式小车前向移动时,实现接触触头与负荷开关对应的触点接触,自走式小车后向移动时,实现接触触头与负荷开关对应的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建英赵晓民刘文魁刘先保王铭飞庞素敏陈俞叶仁明李潇张航李新卫李永林刘庆李旭旭毕迎华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