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逃助逸集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19810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4 1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逃助逸集虫装置,包括安装架以及集虫袋,集虫袋套设于安装架的下端,安装架上设有集虫口,集虫口连通集虫袋,集虫袋包括连接部、助逸圈以及收集部,连接部的上端连接安装架,助逸圈的一端与连接部的下端连接,另一端与收集部的上端连接,集虫袋的内部设有防逃逸袋,防逃逸袋套设于安装架的下端,助逸圈上设有多个助逸通孔,各个助逸通孔分别贯穿助逸圈,防逃逸袋和集虫袋之间形成助逸通道,各个助逸通孔分别连通助逸通道,其不仅能够断绝捕捉到的昆虫从集虫装置的入口逃走的可能,同时也能够使得捕抓到的益虫能够从助逸圈进行自行逃逸,提高整个装置的捕虫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逃助逸集虫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昆虫诱捕
,尤其涉及一种防逃助逸集虫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风吸式杀虫灯是一种惯用的物理杀虫技术手段,一般在茶园等农作物园林中使用。其中集虫装置是杀虫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市场上的风吸式杀虫灯只是简单地通过风扇将昆虫吹进集虫装置内,然后通过不断地向集虫装置内吹风避免昆虫从集虫装置的入口飞出,由于现有技术中的集虫装置一般为单层结构的集虫袋构成,其存在以下缺陷:1、其内部诱集到的昆虫在风扇停止工作后,未被风扇扇死的昆虫能沿着集虫装置的入口逃走,导致其灭虫效果差;2、集虫袋内的一些益虫无法进行逃逸,导致其也被杀死在集虫袋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逃助逸集虫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其不仅能够断绝捕捉到的昆虫从集虫装置的入口逃走的可能,同时也能够使得捕抓到的益虫能够从助逸圈进行自行逃逸,提高整个装置的捕虫效率。
[0004]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逃助逸集虫装置,包括安装架以及集虫袋,所述集虫袋套设于所述安装架的下端,所述安装架上设有集虫口,所述集虫口连通所述集虫袋,所述集虫袋包括连接部、助逸圈以及收集部,所述连接部的上端连接所述安装架,所述助逸圈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的下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收集部的上端连接,所述集虫袋的内部设有防逃逸袋,所述防逃逸袋套设于所述安装架的下端,所述助逸圈上设有多个助逸通孔,各个所述助逸通孔分别贯穿所述助逸圈,所述防逃逸袋和所述集虫袋之间形成助逸通道,各个所述助逸通孔分别连通所述助逸通道。
[0005]进一步地,所述助逸圈的外侧设有多对卡扣,多对所述卡扣呈圆周分布于所述助逸圈的外侧,每一对所述卡扣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助逸圈的上下两端,所述连接部的下端以及所述收集部的上端均设有多个与所述卡扣相适配的卡孔,各个所述卡扣分别对准各个所述卡孔,所述卡扣上设有卡帽,所述卡帽套设于所述卡扣。
[0006]进一步地,所述卡扣的前端呈锥形结构。
[0007]进一步地,所述助逸圈的内侧固接有助逸上栏以及助逸下栏,所述助逸上栏以及所述助逸上栏分设于所述助逸圈的上下两端。
[0008]进一步地,所述防逃逸袋包括集虫部以及一体成型于所述集虫部下端的防逃逸部,所述集虫部的上端卡接于所述安装架,所述防逃逸部连通所述集虫袋。
[0009]进一步地,所述集虫部向下呈倒八字形收缩,所述防逃逸部为直通型结构。
[0010]进一步地,所述集虫部的收缩角度为15

20
°

[0011]进一步地,所述防逃逸部的上端粘接有具有磁性的细丝。
[0012]进一步地,所述集虫袋的下方设有收紧扣。
[0013]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架的外壁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上套设有卡箍,所述卡箍得以将所述集虫袋以及所述防逃逸袋卡接于所述安装架。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1)其设有防逃逸袋,防逃逸袋为薄质薄膜材质,从而得以实现其在有风力作用而开启,昆虫得以通过防逃逸袋进入集虫袋,由此实现捕虫操作;无风力作用时,在其自然性状、重力和微弱磁力的作用能实现闭合,得以对集虫袋和集虫口进行阻断操作,从而断绝了昆虫从集虫口逃逸的可能;
[0016](2)其设有助逸圈以及助逸通道,利用蚁、寄生蜂等益虫对曲折通道寻找能力强等特点,使得它们能够沿着助逸通道爬至助逸圈,随后从助逸通孔逃逸,由此达到帮助益虫逃逸的目的;
[0017](3)其设有卡扣以及卡帽,能够对助逸圈、连接部以及收集部进行卡接,卡接的方式方便其安装和后续更换;
[0018]其设有收紧扣,能够快速地将集虫袋内诱捕到的昆虫从集虫袋的下端倒出,方便后续进行统一处理。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中防逃助逸集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中防逃助逸集虫装置的主视图。
[0021]图3是本技术中防逃助逸集虫装置的左视图。
[0022]图4是本技术图3中沿A

A处的剖视图。
[0023]图5是根据本技术图4中B处放大示意图。
[0024]图6是根据本技术图4中C处放大示意图。
[0025]图中:1、防逃助逸集虫装置;10、安装架;11、集虫口;12、凸起;121、卡箍;20、集虫袋;21、连接部;211、卡孔;22、助逸圈;221、助逸通孔;222、卡扣;223、助逸上栏;224、助逸下栏;225、卡帽;23、收集部;24、收紧扣;30、防逃逸袋;31、集虫部;32、防逃逸部;321、细丝;40、助逸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27]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申请的具体保护范围。
[0028]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29]如图1

6所示的防逃助逸集虫装置1,包括安装架10以及集虫袋20,安装架10的上
端连接灭虫灯,集虫袋20套设于安装架10的下端,安装架10上设有集虫口11,安装架10为金属材质,方便其自身连接于灭虫灯的下端,同时也方便集虫袋20安装于安装架10上;集虫口11连通集虫袋20,灭虫灯内诱捕到的虫得以进入集虫袋20内,集虫袋20包括连接部21、助逸圈22以及收集部23,连接部21由透明塑质材料(如可乐瓶)制成,连接部21的上端连接安装架10,助逸圈22的一端与连接部21的下端连接,助逸圈22的另一端与收集部23的上端连接,集虫袋20的内部设有防逃逸袋30,防逃逸袋30套设于安装架10的下端,防逃逸袋30连通集虫口11,集虫袋20为80目的白色PVC袋,孔径较小,能够有效地防止集虫袋20内诱捕到的虫从其孔径上逃出,其两端直通,上下通用,且两端均带有收紧扣尼龙绳,方便其打开和收紧,集虫袋20的长度长于防逃逸袋30的60%以上,得以实现将诱捕到的虫进行收集,防逃逸袋30材质为厚度小于2丝的薄质薄膜,使得在有风力的作用下时,其易被风扇吹开,其在无风力作用下能够自身吸附到一起,实现闭合操作;助逸圈22为黑色塑质带卷曲而成,助逸圈22上设有多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逃助逸集虫装置,包括安装架以及集虫袋,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虫袋套设于所述安装架的下端,所述安装架上设有集虫口,所述集虫口连通所述集虫袋,所述集虫袋包括连接部、助逸圈以及收集部,所述连接部的上端连接所述安装架,所述助逸圈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下端,所述助逸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收集部,所述集虫袋的内部设有防逃逸袋,所述防逃逸袋套设于所述安装架的下端,所述助逸圈上设有多个助逸通孔,各个所述助逸通孔分别贯穿所述助逸圈,所述防逃逸袋和所述集虫袋之间形成助逸通道,各个所述助逸通孔分别连通所述助逸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逃助逸集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助逸圈的外侧设有多对卡扣,多对所述卡扣呈圆周分布于所述助逸圈的外侧,每一对所述卡扣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助逸圈的上下两端,所述连接部的下端以及所述收集部的上端均设有多个与所述卡扣相适配的卡孔,各个所述卡扣分别对准各个所述卡孔,所述卡扣上设有卡帽,所述卡帽套设于所述卡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逃助逸集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的前端呈锥形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逃助逸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灵亚王开荣徐阳洪丹丹
申请(专利权)人:象山县农业经济特产技术推广中心象山县柑橘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