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桩生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191803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4 1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混凝土桩生产系统,包括I跨,Ⅱ跨和Ⅲ跨;Ⅱ跨内的拌合楼下设置有砼料搅拌区,砼料搅拌区分别与第一车间泵送区和第二车间泵送区相连;I跨内的第一车间泵送区,第一车间离心区,第一车间蒸养区,第一车间拆尾板区形成第一混凝土桩生产线,Ⅲ跨与I跨对应设置;模具分别经第一混凝土桩生产线和第二混凝土桩生产线汇入Ⅱ跨,经混凝土桩脱模区,模具清洗区,钢筋笼入模区及模具分流区组成的混凝土桩处理线,最后模具分别进入第一车间张拉区或第二车间张拉区完成混凝土桩生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本工艺物料流转方向合理,空中搬运设备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避让频次大幅降低;设备自动化程度具备进一步提升的潜力,总体用工数量降低较为明显。数量降低较为明显。数量降低较为明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桩生产系统


[0001]本技术设计建筑建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跨两线的混凝土桩生产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部分管桩车间分三跨,两边各设置一跨用作生产车间,中间一跨用来生产钢筋笼,分别供给两个生产车间。这种车间生产工艺粗放、用工多、劳动强度大,且安全性差。随着技术的进步,合适的、空间较大的混凝土桩车间已经可以做到循环式流水线生产,但类似上述的三跨两车间由于拌合楼位置位于中间跨、车间面积限制,一直无有效可行的办法改造设计为两条循环式流水线。随着当前用工成本与日俱增,为这种类型的车间设计一套循环式流水生产工艺,并维持原两个车间的生产能力,提高自动化程度、减少用工人数,降低劳动强度的需求日益强烈。
[0003]专利号为201821089889.5,申请日为2018年7月10日的中国技术专利《制备混凝土预制桩的三跨两线系统》,包括一种装笼区、第一合模分区、第一张拉分区、第一送料分区、第一离心分区、第一蒸养分区、第一拆模倒桩分区和第一清理分区形成一条混凝土预制桩生产线,装笼区、第二合模分区、第二张拉分区、第二送料分区、第二离心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桩生产系统,包括I跨(41),Ⅱ跨(42)和Ⅲ跨(43);所述I跨(41)和Ⅲ跨(43)对称设置,所述I跨(41)上设置有第一车间泵送区(3),第一车间离心区(4),第一车间张拉区(5),第一车间蒸养区(6),第一车间拆尾板区(7),第一车间堆桩区(8);所述Ⅲ跨(43)设置有第二车间泵送区(2),第二车间离心区(9),第二车间张拉区(10),第二车间蒸养区(11),第二车间拆尾板区(12),第二车间堆桩区(13);所述Ⅱ跨(42)设置有混凝土桩脱模区(15),模具清理区(16),钢筋笼入模区(17),模具分流区(18)以及拌合楼(44);其特征在于,所述Ⅱ跨(42)内的拌合楼(44)下设置有砼料搅拌区(1),所述砼料搅拌区(1)分别与第一车间泵送区(3)和第二车间泵送区(2)相连;所述I跨(41)内的第一车间泵送区(3),第一车间离心区(4),第一车间蒸养区(6),第一车间拆尾板区(7)形成第一混凝土桩生产线,所述Ⅲ跨(43)的第二车间泵送区(2),第二车间离心区(9),第二车间蒸养区(11),第二车间拆尾板区(12)形成第二混凝土桩生产线;所述模具分别经第一混凝土桩生产线和第二混凝土桩生产线汇入Ⅱ跨(42),经混凝土桩脱模区(15),模具清理区(16),钢筋笼入模区(17)及模具分流区(18)组成的混凝土桩处理线,最后模具分别进入第一车间张拉区(5)或第二车间张拉区(10)完成混凝土桩生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桩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I跨(41)和Ⅲ跨(43)的生产线方向一致,与Ⅱ跨(42)的处理线方向相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桩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拌合楼(44)下设置于布料平车分别与第一车间泵送区(3)和第二车间泵送区(2)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桩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模具搬运设备(33),将模具从第一车间泵送区(3)经第一车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进元安雄飞占琎琳陆杰陈浩
申请(专利权)人: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