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轨道车辆低温辐射电采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190472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4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城市轨道车辆低温辐射电采暖装置,包括:发热机构、散热机构和温控机构;散热机构包括外壳和散热孔,外壳为由主板、顶板、侧板和背板组成的箱体结构,散热孔包括置于外壳顶板上的散热孔Ⅰ和置于侧板上的散热孔Ⅱ;散热孔Ⅰ所在面和散热孔Ⅱ所在面垂直,形成对流散热;主板外表面设有凸起结构;主板内表面设有卡槽;发热机构包括碳纤维发热线和隔热层,碳纤维发热线以缠绕的方式置于卡槽中;隔热层设置在背板的内侧面上,背板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各设有3个安装孔,安装孔内配合连接有螺栓;温控机构包括温控器和温度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碳纤维发热线进行发热,热效率高、升温速度快、使用寿命长、可控性好,具有一定保健作用。定保健作用。定保健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轨道车辆低温辐射电采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采暖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城市轨道车辆低温辐射电采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城市轨道车辆采暖主要通过空调预热辅以PTC电热管补偿加热,空调出风口吹出的热风风速大,温度较高,但车厢内热空气的密度较低,导致车厢内温度分布不均,乘客往往会感到头热脚凉的不舒适感。PTC电加热补偿方式供暖,PTC电加热耗能大,且列车空调制热效率低下,增大了高速列车的运行负荷。本使用新型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大大提高了采暖效率,近乎全部电能转换为不同形式的热能。通过电暖器的外壳设计,增大换热面积,可使车厢温度分布更均匀,纤维供暖辐射换热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舒适性好,节约能源,符合国家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根据目前车辆采暖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城市轨道车辆低温辐射电采暖装置。本技术将碳纤维发热技术应用于地铁采暖系统,利用其热效率高、升温速度快、使用寿命长、可控性好、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等优点,辅以智能温控系统,达到快捷控制温度、节约能源的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0004]一种城市轨道车辆低温辐射电采暖装置,置于车辆座椅下方,在车厢内对称分布,包括:发热机构、散热机构和温控机构;
[0005]所述散热机构包括外壳和散热孔,所述外壳为由主板、顶板、侧板和背板组成的箱体结构,所述散热孔包括散热孔Ⅰ和散热孔Ⅱ;所述散热孔Ⅰ呈腰形,设有一排,置于所述顶板上,呈一排间隔分布;所述散热孔Ⅱ呈腰形,设有一排,置于所述侧板上,呈一排间隔分布;所述散热孔Ⅰ所在面和所述散热孔Ⅱ所在面垂直,形成对流散热,使所述碳纤维发热线产生的热量能及时散发,不滞留在取暖器内部,避免热量聚集而导致发热线老化;
[0006]所述主板的外表面设有一排间隔分布的凸起结构,用来增大辐射换热面积,所述凸起结构呈细长条状,在所述凸起结构的表面装有散热片,用以强化辐射换热;电采暖装置热量的散发主要靠正面的散热面完成,散热面的表面积尽可能大,外壳采用表面凸起结构,有效增大散热面积;
[0007]所述主板的内表面设有卡槽,用来固定所述碳纤维发热线;
[0008]所述发热机构包括碳纤维发热线和隔热层,所述碳纤维发热线以缠绕的方式置于所述卡槽中,所述碳纤维发热线的两端分别与电导线的零线和火线电连接;所述隔热层设置在所述背板的内侧面上,用于隔绝所述碳纤维发热线的热量,减少所述碳纤维发热线发出的热量向外散失;所述外壳将所述碳纤维发热线和所述隔热层封装在内部,提高电采暖装置的使用安全性;所述背板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各设有3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均配合连接有螺栓,用于安装固定整个电采暖装置;
[0009]所述温控机构包括温控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温控器与所述碳纤维发热线电连接,所述温控器能够感应车厢内温度,用来控制所述碳纤维发热线的开关;所述温度传感器用来检测周围环境的温度,将信号传递给所述温控器,其中,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来检测周围环境的温度,并将其与设定的温度进行对比,通过一定的控制算法来实现继电器的开关,实现所述电采暖装置的开启和关闭,使车厢内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保证乘客乘车的舒适度。
[0010]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孔Ⅰ和所述散热孔Ⅱ的尺寸相等,长度为20mm,宽度J2为6mm;相邻两个所述散热孔Ⅰ的间距J1为6mm;相邻两个所述散热孔Ⅱ的间距J3为6mm。
[0011]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片的间距A7为12mm,所述散热片的宽度A8为4mm,高度A6为4mm,有效增大散热面积。
[0012]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卡槽的间距A4为13mm,所述卡槽的宽度A3为2.5mm,厚度A1为0.5mm,高度A5为6mm。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主板的长度L0为1152mm,宽度H2为240mm,厚度A9为2mm。
[0014]进一步地,所述顶板的长度L1为1152mm,宽度B2为50mm,厚度为2mm。
[0015]进一步地,所述侧板的长度L2为236mm,宽度H1为50mm,厚度为2mm。
[0016]进一步地,所述背板的长度L0为1152mm,宽度H3为280mm,厚度为2mm。
[0017]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的直径为12mm;与所述安装孔配合连接的所述螺栓的直径为M10;相邻两个所述安装孔间的距离D2为384mm。
[0018]较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9]1、本技术提供的城市轨道车辆低温辐射电采暖装置,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实现热传递,车厢内温度场更加均匀,环境更加舒适,且红外还有理疗保健的功效,对改善人体的微循环有着良好作用。
[0020]2、本技术提供的城市轨道车辆低温辐射电采暖装置,以均匀辐射的方式散热,供暖符合人体生理需求曲线,车厢内温度分布均匀,室温自下而上逐渐递减,给人一种脚暖头凉的感觉,能改善人体血夜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人体健康,热稳定性好。而传统的电暖器热量主要集中在车厢中上部,上热下凉,会造成旅客口干舌燥。
[0021]3、本技术提供的城市轨道车辆低温辐射电采暖装置,碳纤维电热转换效率在98%以上,近乎全部的电能转换为热能,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给车室及乘客,大幅度的降低了能耗,降低了列车运行成本,减轻了列车运行负荷。
[0022]4、本技术提供的城市轨道车辆低温辐射电采暖装置,和通风系统互不干涉,不会造成乘客不良反应。
[0023]5、本技术提供的城市轨道车辆低温辐射电采暖装置,采用碳纤维加热大大降低了能耗,从而实现了能源的节约,符合国家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节约资源,低碳环保"的政策,是国际公认的先进取暖方式。
[0024]基于上述理由本技术可在电采暖设备等领域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
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本技术中外壳正视图。
[0027]图2为本技术中外壳侧视图。
[0028]图3为本技术中外壳顶板局部图。
[0029]图4为本技术中外壳侧板局部图。
[0030]图5为本技术中外壳主板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1]图6为本技术的装配爆炸图。
[0032]图7为本技术的装配正视图。
[0033]图8为本技术的装配俯视图。
[0034]图9为本技术的装配右视图。
[0035]图10为本技术的装配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6]图中:1、散热孔Ⅰ;2、散热孔Ⅱ;3、凸起结构;4、卡槽;5、安装孔;6、隔热层;7、背板;8、主板;9、顶板;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轨道车辆低温辐射电采暖装置,其特征在于,置于车辆座椅下方,在车厢内对称分布,包括:发热机构、散热机构和智能温控机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外壳和散热孔,所述外壳为由主板(8)、顶板(9)、侧板(10)和背板(7)组成的箱体结构,所述散热孔包括散热孔Ⅰ(1)和散热孔Ⅱ(2);所述散热孔Ⅰ(1)呈腰形,设有一排,置于所述顶板(9)上,呈一排间隔分布;所述散热孔Ⅱ(2)呈腰形,设有一排,置于所述侧板(10)上,呈一排间隔分布;所述散热孔Ⅰ(1)所在面和所述散热孔Ⅱ(2)所在面垂直,形成对流散热;所述主板(8)的外表面设有一排间隔分布的凸起结构(3),用来增大辐射换热面积,所述凸起结构(3)呈细长条状,在所述凸起结构(3)的表面装有散热片,用以强化辐射换热;所述主板(8)的内表面设有卡槽(4),用来固定碳纤维发热线;所述发热机构包括碳纤维发热线和隔热层(6),所述碳纤维发热线以缠绕的方式置于所述卡槽(4)中,所述碳纤维发热线的两端分别与电导线的零线和火线电连接;所述隔热层(6)设置在所述背板(7)的内侧面上,所述外壳将碳纤维发热线和所述隔热层(6)封装在内部;所述背板(7)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各设有3个安装孔(5),所述安装孔(5)内均配合连接有螺栓,用于安装固定整个电采暖装置;所述温控机构包括温控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温控器与所述碳纤维发热线电连接,用来控制所述碳纤维发热线的开关;所述温度传感器用来检测周围环境的温度,将信号传递给所述温控器,实现所述电采暖装置的开启和关闭,使车厢内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保证乘客乘车的舒适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一洲杜礼明谢涵章施天佑郑敏茜袁咏祎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