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检测微生物污染水源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18755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4 1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微生物污染水源的装置,包括真空抽吸装置,真空抽吸装置的上端向下凹陷形成过滤器皿放置槽,真空抽吸装置内安装有储液瓶、真空泵及控制器;过滤器皿放置槽内放置有过滤器皿,过滤器皿包括原液杯、中间连接套、粗过滤杯及抽吸底座,中间连接套的两端分别与原液杯及粗过滤杯螺纹连接,抽吸底座的上端与粗过滤杯下端螺纹连接,中间连接套内于原液杯与粗过滤杯之间设置有网孔隔层,网孔隔层的上端铺设有杂质过滤纸,抽吸底座内铺设有半透膜,贯穿抽吸底座的底部开设有抽吸孔,粗过滤杯上部的一侧连通有排气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快速完成样品水中的杂质及微生物的过滤,操作步骤简单,工作效率高。工作效率高。工作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检测微生物污染水源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微生物检测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微生物污染水源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在中国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0003]利用检测水源中的微生物含量来判断水源是否受到污染的重要依据,现有的检测方法是取一定量的样品水将微生物过滤后用培养基进行微生物培养,通过培养基上的菌落种类及数量判断水中含有的微生物种类及含有的微生物数量,但是过滤首先需要过滤水中的杂质,再用半透膜过滤微生物,得到样品水中的微生物样本,过滤步骤繁琐,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检测微生物污染水源的装置,能够快速完成样品水中的杂质及微生物的过滤,可快速得到样品水中的微生物样本,操作步骤简单,工作效率高。
[000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检测微生物污染水源的装置,包括真空抽吸装置,所述真空抽吸装置的上端向下凹陷形成过滤器皿放置槽,所述真空抽吸装置内安装有储液瓶、真空泵及控制器,所述真空泵的出口端与储液瓶上部的一侧连通,所述储液瓶的上端连通有三通接头,所述三通接头的另外两端分别连通有第一抽吸管及第二抽吸管,所述第一抽吸管上安装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抽吸管上安装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抽吸管穿出所述过滤器皿的中部,所述第二抽吸管穿出所述真空抽吸装置连通有抽吸软管,所述真空泵、第一电磁阀及所述第二电磁阀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
[0006]所述过滤器皿放置槽内放置有过滤器皿,所述过滤器皿包括依次从上至下设置的原液杯、中间连接套、粗过滤杯及抽吸底座,所述原液杯的下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粗过滤杯的两端均设置有外螺纹,所述中间连接套内设置有内螺纹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原液杯及所述粗过滤杯螺纹连接,所述抽吸底座上端开口且内部设置有与所述粗过滤杯下端螺纹连接的内螺纹,所述中间连接套内于所述原液杯与所述粗过滤杯之间设置有网孔隔层,所述网孔隔层的上端铺设有杂质过滤纸,所述抽吸底座内铺设有海绵层,所述海绵层的上端铺设有半透膜,贯穿所述抽吸底座底部的中部开设有抽吸孔与所述第一抽吸管相配合的抽吸孔,所述粗过滤杯上部的一侧连通有与所述抽吸软管相配合的排气管。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检测样品水中的微生物时,将过滤器皿放到过滤器皿放置槽内,使第一抽吸管插入到抽吸孔内,将抽吸软管与排气管连接,将样品水稀释后倒入到
原液杯内,启动真空泵及开启第二电磁阀,从粗过滤杯里抽气,使粗过滤杯内的气压降低,迫使原液杯内的样品水加速穿过杂质过滤纸滴落到粗过滤杯内,将样品水中的颗粒杂质过滤在杂质过滤纸上;
[0008]过滤完后关闭真空泵及第二电磁阀,随后启动真空泵及开启第一电磁阀,从储液瓶内抽气,使储液瓶内气压降低,迫使粗过滤杯内的水溶液加速穿过半透膜滴落到储液瓶内,将微生物过滤在半透膜上,过滤完后关闭真空泵及第一电磁阀,打开水阀,将储液瓶内的水用容器接走;
[0009]将抽吸底座从粗过滤杯的下端取下,将半透膜用镊子取出,最后放到培养基中培养,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半透膜上的菌落种类及数量,以此判断水中的微生物种类及数量。
[0010]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真空抽吸装置的前侧安装有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的第一控制按钮及第二控制按钮,当所述第一控制按钮闭合后,所述真空泵工作且所述第一电磁阀打开,当所述第二控制按钮闭合后,所述真空泵工作且所述第二电磁阀打开。
[0011]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液瓶的下端连通有伸出所述真空抽吸装置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自由端安装有水阀。
[0012]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真空抽吸装置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连的电源线。
[0013]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抽吸孔内插设有橡胶塞,贯穿所述橡胶塞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抽吸管相配合的插孔。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橡胶的特性,插孔常态下处于闭合状态,防止漏水。
[0015]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真空吸的方法依次将水中的杂质过滤,将水中的微生物过滤在半透膜,用半透膜上的微生物进行培养,过滤速度快,操作简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真空抽吸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主要用于展示真空抽吸装置的内部结构;
[0019]图4是过滤器皿的爆炸图;
[0020]图5是过滤器皿的剖视图。
[0021]图中:1、真空抽吸装置;11、过滤器皿放置槽;12、吸气条孔; 21、储液瓶;22、真空泵;23、控制器;24、排水管;25、水阀;3、三通接头;31、第一抽吸管;32、第二抽吸管;33、第一电磁阀;34、第二电磁阀;35、抽吸软管;41、第一控制按钮;42、第二控制按钮; 43、电源线;5、过滤器皿;51、原液杯;52、中间连接套;53、粗过滤杯;54、抽吸底座;61、网孔隔层;62、杂质过滤纸;63、海绵层;64、半透膜;7、抽吸孔;8、橡胶塞;81、插孔;9、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实施例,一种用于检测微生物污染水源的装置,参照图1

5,包括真空抽吸装置1,
真空抽吸装置1的上端向下凹陷形成一个过滤器皿放置槽11,真空抽吸装置1内安装有一个储液瓶21、一个真空泵 22及一个控制器23,真空抽吸装置1于真空泵22对应的一侧开设有多排吸气条孔12,储液瓶21的下端连通有一根伸出真空抽吸装置1 的排水管24,排水管24的自由端安装有一个水阀25,真空泵22的出口端与储液瓶21上部的一侧连通,储液瓶21的上端连通有一个三通接头3,三通接头3的另外两端分别连通有一根第一抽吸管31及一根第二抽吸管32,第一抽吸管31上安装有一个第一电磁阀33,第二抽吸管32上安装有一个第二电磁阀34,第一抽吸管31穿出过滤器皿5的中部,第二抽吸管32穿出真空抽吸装置1连通有一根抽吸软管35,真空泵22、第一电磁阀33及第二电磁阀34均与控制器23 电连。
[0024]真空抽吸装置1的前侧安装有均与控制器23电连的一个第一控制按钮41及一个第二控制按钮42,当第一控制按钮41闭合后,真空泵22工作且第一电磁阀33打开,当第二控制按钮42闭合后,真空泵22工作且第二电磁阀34打开;真空抽吸装置1的一侧设置有一根与控制器23电连的电源线43。
[0025]过滤器皿放置槽11内放置有一个过滤器皿5,过滤器皿5包括依次从上至下设置的原液杯51、中间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检测微生物污染水源的装置,包括真空抽吸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抽吸装置(1)的上端向下凹陷形成过滤器皿放置槽(11),所述真空抽吸装置(1)内安装有储液瓶(21)、真空泵(22)及控制器(23),所述真空泵(22)的出口端与储液瓶(21)上部的一侧连通,所述储液瓶(21)的上端连通有三通接头(3),所述三通接头(3)的另外两端分别连通有第一抽吸管(31)及第二抽吸管(32),所述第一抽吸管(31)上安装有第一电磁阀(33),所述第二抽吸管(32)上安装有第二电磁阀(34),所述第一抽吸管(31)穿出所述过滤器皿(5)的中部,所述第二抽吸管(32)穿出所述真空抽吸装置(1)连通有抽吸软管(35),所述真空泵(22)、第一电磁阀(33)及所述第二电磁阀(34)均与所述控制器(23)电连;所述过滤器皿放置槽(11)内放置有过滤器皿(5),所述过滤器皿(5)包括依次从上至下设置的原液杯(51)、中间连接套(52)、粗过滤杯(53)及抽吸底座(54),所述原液杯(51)的下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粗过滤杯(53)的两端均设置有外螺纹,所述中间连接套(52)内设置有内螺纹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原液杯(51)及所述粗过滤杯(53)螺纹连接,所述抽吸底座(54)上端开口且内部设置有与所述粗过滤杯(53)下端螺纹连接的内螺纹,所述中间连接套(52)内于所述原液杯(51)与所述粗过滤杯(53)之间设置有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艳梅栾云鹏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林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