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加热组件及包括自加热组件的瓶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8743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4 1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加热组件和包含该自加热组件的瓶子,自加热组件包括封闭的壳体、支撑装置、反应物组、牵拉装置、弹性材料等,壳体内部的包括至少两种分隔设置的反应物质的能够接触产生热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加热组件单独制作,可设置在各种瓶体的内腔中,增加了反应物质与瓶体内被加热的饮料或者水的接触面积,降低了瓶体外部温度,不仅能够极大地避免被烫伤的危险,还具有能量损失小的优势,有效的解决了当前自加热饮料瓶生产成本高、安全性能不足以及不适合大批量生产等弊端。能不足以及不适合大批量生产等弊端。能不足以及不适合大批量生产等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加热组件及包括自加热组件的瓶子


[0001]本技术涉及自加热
,具体为一种自加热组件及包括可自加热组件的瓶子。

技术介绍

[0002]瓶装饮品不仅方便饮用也方便携带,是大家出门在外的首选。但是这类饮品的温度一般趋近于环境温度,在寒冷的冬天或者平时身体不适时,喝温度低的饮品会加重人们的寒冷感,甚至引发肠胃不适。尤其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在饮用饮料时,都希望能喝到热乎乎的饮料或者水,需要携带额外的加热设备,非常地不方便。
[0003]目前市面上也存在一些给饮品加热的饮料瓶或者有一些自加热的饮料瓶的专利技术,但是经过仔细调研发现他们均具有相应的弊端。
[0004]例如:中国专利201520701591.5公开了一种自加热双口饮料瓶,采用在瓶体两端设置两个口,一端是饮用口一端是加热口。加热饮品装置的操作过程比较繁琐,用户使用步骤多,且因水包和发热物质反应会产生大量的气体,这些高温气体在密闭的空间内很容易爆炸,给饮用者带来伤害。中国专利201610291663.2公开了一种用于自制冷/自加热的两片罐易拉罐,其为片罐结构,其所设置的自加热装置很容易误将塑料薄膜划破,不小心启动自加热程序。中国专利201920374880.7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加热装置的饮用瓶,包括具有上瓶体和下瓶体的瓶体和位于瓶体内部的自加热装置,但其自加热装置与其饮用瓶为一体化设置,饮料瓶喝完之后,自加热装置不能回收利用,非常的不环保。
[0005]归纳来说,它们存在的问题是,自加热装置与饮料瓶为一体化设置,不能单独拆卸,自加热装置不能回收利用,不利于批量化生产和绿色环保;另外自加热反应物质反应发热后,发热部位均在瓶体的底部或者外圆周,很容易给饮用者带来烫伤的风险,最基本的安全性能上均达不到使用的要求。
[0006]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自加热饮料瓶的缺点,本技术设计了一种自加热组件以及包括该自加热组件的瓶子。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具有自加热组件以及包括该自加热组件的饮料瓶,自加热组件单独制造和装配,可适用于各种瓶体,适合批量化生产。不仅加热操作便捷,而且加热效果好即可以均匀加热到理想的温度,还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保护了饮用者的安全,且加工成本低。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加热组件包括封闭的壳体和反应物组,其中,所述反应物组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反应物组包括至少两种分隔设置的反应物质,所述至少两种所述反应物质能够接触产生热量。
[0009]进一步地,所述反应物组包括至少一种液体反应物,其中所述液体反应物被弹性材料所包裹,优选地所述弹性材料为弹性袋体,例如气球。
[0010]进一步地,所述液体反应物为水,另一种反应物为生石灰。
[0011]进一步地,所述自加热组件还包括牵拉装置,所述牵拉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牵拉装置能够通过外力作用被牵拉,使得至少两种所述反应物质接触。
[0012]进一步地,所述自加热组件还包括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牵拉装置与所述支撑结构连接,所述牵拉装置能够通过外力作用被牵拉,从而脱离所述支撑结构,使得至少两种所述反应物质接触。
[0013]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装置为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上架体和下架体,所述弹性材料被所述上架体支撑。
[0014]进一步地,所述牵拉装置包括塞子和绳子,所述塞子包括主体部和牵拉部,所述牵拉部设置有穿孔,所述绳子穿过所述穿孔与所述塞子连接,优选地所述绳子为尼龙材质。
[0015]进一步地,所述封闭的壳体包括筒体和底盖,所述底盖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绳子能够穿过所述通孔连通外部,被外力牵拉。
[0016]进一步地,所述筒体和所述底盖均为金属材质,例如铝合金等。
[0017]进一步地,所述筒体和所述底盖之间设置有密封垫片或者填充有填料,所述筒体、所述底盖、所述密封垫片/所述填料通过压接的方式实现。
[0018]进一步地,所述底盖与所述绳子之间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优选为橡胶密封件。
[0019]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件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使得所述密封件表面与所述底盖可靠的接触。
[0020]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支架的接口卡接,优选地所述卡接部位为波纹状结构,更优选地是所述牵拉部为圆台结构。
[0021]一种瓶子,其内腔中设置有如上所述的自加热组件。
[0022]进一步地,所述自加热组件与所述瓶子通过卷边技术连接,优选的是二重卷边技术,当然根据需求的不同,也可以三重、四重或更多重。
[0023]进一步地,所述瓶子为饮料瓶或矿泉水瓶,所述饮料瓶或矿泉水瓶为食品级PP塑料或者改性PET塑料,所述饮料瓶或矿泉水瓶通过吹塑加工成型。
[0024]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25]1、本技术的自加热组件由独立的封闭壳体构成,适合批量化生产,可以与各种形式和结构的瓶体装配,加热操作便捷且加工成本低,扩宽了自加热装置的使用范围。
[0026]2.本技术的自加热组件对现有触发方式进行优化,利用弹力材料制作的弹性袋体结构包覆反应液,可以横放或者倾斜任意角度放置均可实现该反应过程,且不会误操作,可灵活应用于各种场合,适用范围更广泛。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利用重力使得水与加热介质接触过程中相应的弊端,现有技术中的水流出的速率慢,只能垂直放置极不方便。
[0027]3.本技术的自加热组件置于瓶体的内腔中,增加了反应物质与被加热的饮料或者水的接触面积,能量损失小,利用率相对较高,加热效果好,可以均匀加热到理想的温度,还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保护了饮用者的安全。
[0028]4、现有技术中的饮料瓶自加热后外表面或者底部温度较高,在激活触发装置后,只能静置放置在桌子上,本技术自发热组件在瓶体内腔中发热,不仅能够极大地避免消费者被烫伤的危险,而且能量利用率高。
[0029]5.本技术的牵拉部件为自加热装置触发装置的核心构件,其与支撑部件和弹性袋体进行了简单而牢固的卡接安装。通过预紧力使得塞子发生相应的变形,在接触表面具有相应的摩擦力,进而与支撑部件可靠连接,同时还使得弹性袋体中的液体不发生泄漏,结构巧妙又安全。
附图说明
[003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
[0031]图1:自加热饮料瓶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2:自加热组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3:自加热组件局部放大示意图一。
[0034]图4:自加热组件局部放大示意图二。
[0035]图5:自加热组件与饮料瓶组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36]图6: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7:塞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使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加热组件包括封闭的壳体和反应物组,所述封闭的壳体由两部分构成,其中,所述反应物组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反应物组包括至少两种分隔设置的反应物质,所述至少两种所述反应物质能够接触产生热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物组包括至少一种液体反应物,其中所述液体反应物被弹性材料所包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材料为气球,所述液体反应物为水,另一种反应物为生石灰。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加热组件还包括牵拉装置,所述牵拉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牵拉装置能够通过外力作用被牵拉,使得至少两种所述反应物质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加热组件还包括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牵拉装置与所述支撑装置连接,所述牵拉装置能够通过外力作用被牵拉,从而脱离所述支撑装置,使得至少两种所述反应物质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为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上架体和下架体,所述弹性材料被所述上架体支撑。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装置包括塞子和绳子,所述塞子包括主体部和牵拉部,所述牵拉部设置有穿孔,所述绳子穿过所述穿孔与所述塞子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绳子为尼龙材质。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加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业旺马远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