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改进的地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8298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2: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结构改进的地漏,包括地漏主体、安装环以及地漏芯体,地漏主体固设于地漏应用位置,地漏主体设有一个首尾贯通的装配通孔,地漏芯体装配于装配通孔。上述装配通孔的孔壁设有一圈限位凸棱,限位凸棱呈环状设置。上述地漏芯体顶部设有一圈安装凸棱,安装凸棱呈环状地设于地漏芯体外侧的周向侧沿。上述安装环呈环状结构,安装环外侧的周向侧沿与该装配通孔孔壁连接,安装环与上述限位凸棱分别与上述安装凸棱顶面、底面抵接地用于固定装配该地漏芯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在地漏安装后也能够调整地漏芯体的朝向,避免了地漏芯体底部的结构阻挡地漏应用处的下水管路的水流。底部的结构阻挡地漏应用处的下水管路的水流。底部的结构阻挡地漏应用处的下水管路的水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结构改进的地漏


[0001]本技术涉及下水道排水构筑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改进的地漏。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地漏,具体为涉及防止返臭的地漏,大多通过一个地漏芯体来实现单向导通,进而实现防止返臭、防止滋生蚊虫等。而针对地漏芯体通过其底面的翻板结构封闭其底面开口的结构,特别是在家用地漏领域,由于下水道大多为横置,即地漏安装处的下水管大多通过一个90
°
弯脚接头等安装,因而现有地漏安装后常常出现地漏翻板打开下水时,翻板处于下水道的水流前方,即翻板阻挡了下水管内的水流,进而导致下水效率低下。而现有的地漏,在地漏芯体装配至地漏主体时,地漏芯体与地漏主体二者在装配后的相对方向固定,而地漏主体与其安装的地面之间的相对方向也早已固定,即遇到上述问题,除了砸开地板更换地漏方向或者直接更换其他地漏,没有别的解决方式。
[0003]如申请号为201720973952.0的中国专利即公开了一种地漏芯体与地漏主体螺纹连接的结构,该结构为了实现防止返臭密封,在二者装配时需要拧紧螺纹,而拧紧螺纹后,地漏芯体底部的翻板结构的翻动方向也就相对固定,即如果地漏主体在底面铺贴时候没有规划好,很大可能就会出现上述影响地漏下水效率的问题,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改进的地漏,以解决现有的地漏出现上述的不便于使用、可能影响下水效率等问题。
[0005]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结构改进的地漏,包括地漏主体、安装环以及地漏芯体,地漏主体固设于地漏应用位置,地漏主体设有一个首尾贯通的装配通孔,地漏芯体装配于装配通孔。上述装配通孔的孔壁设有一圈限位凸棱,限位凸棱呈环状设置。上述地漏芯体顶部设有一圈安装凸棱,安装凸棱呈环状地设于地漏芯体外侧的周向侧沿。上述安装环呈环状结构,安装环外侧的周向侧沿与该装配通孔孔壁连接,安装环与上述限位凸棱分别与上述安装凸棱顶面、底面抵接,安装环与限位凸棱用于固定装配该地漏芯体。
[0007]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08]本技术通过安装环与限位凸棱分别与安装凸棱顶面、底面抵接来实现固定装配该地漏芯体,即将地漏芯体的固定构件与地漏芯体分开独立设置,进而实现在地漏安装后也能够调整地漏芯体的朝向,避免了地漏芯体底部的结构阻挡地漏应用处的下水管路的水流。
[0009]即上述结构可以在工人铺贴地面、安装地漏主体时,不用考虑地漏主体与下水管路之间的朝向问题,安装更加方便快捷。而在地漏芯体安装至地漏主体内时,上述结构可以将地漏芯体以合适的朝向沿装配通孔装入而后装配安装环,有效避免了地漏芯体底部的结
构阻挡地漏应用处的下水管路的水流,提升了产品应用后下水效率。
[0010]进一步地,上述装配通孔为截面呈圆形的通孔结构。上述安装环、上述限位凸棱以及上述安装凸棱为相配适的圆环状结构。该安装环外侧的周向侧沿与该装配通孔孔壁螺纹连接。
[0011]该装配通孔、安装环、限位凸棱以及安装凸棱仅需几何形状对应,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装配即可,并不限制为圆形,但是由于下水管路一般为圆管,将上述结构均设为圆形可以最大化利用空间。而该安装环外侧的周向侧沿与该装配通孔孔壁之间的连接结构也可以为如卡接、粘接等等方式,螺纹结构便于拆装,且螺纹结构可以实现安装环装配后其底面对安装凸棱顶面具有一定顶压应力,从而令地漏芯体装配更加稳固。
[0012]进一步地,上述安装凸棱与上述限位凸棱之间和/或上述地漏芯体周向侧沿与上述装配通孔之间设有芯体密封垫,芯体密封垫为柔性材质的芯体密封垫,芯体密封垫用于上述地漏主体与地漏芯体之间的密封。具体的,如将芯体密封垫设于安装凸棱与限位凸棱之间,配合上述螺纹连接结构的顶压,即可简便地实现更好的密封。
[0013]进一步地,上述安装环邻近上述装配通孔顶部开口处设置。该安装环附设有拆装部,拆装部的设置方式包括将安装环中部通孔截面设为多边形、在安装环顶面或者中部通孔孔壁设置凸起或者凹陷结构。上述限位凸棱设于装配通孔底部开口处。安装环的拆装需要转动安装环,因而拆装部的设置可以方便旋转安装环,进而便于安装环的拆装。
[0014]进一步地,上述地漏芯体包括芯主体、翻板以及配重体,芯主体呈中空管状,翻板铰接于芯主体底部,翻板用于封闭芯主体的底面开口设置,配重体设于翻板。上述芯主体底端侧沿设有主体铰接座。上述翻板由翻板主体以及铰接臂构成,铰接臂首端连接于翻板主体底面,铰接臂铰接于上述主体铰接座,铰接臂与主体铰接座的连接处邻近铰接臂尾端端部设置。
[0015]进一步地,上述翻板主体和/或上述芯主体的底面开口处设有翻板密封垫,翻板密封垫为柔性材质的翻板密封垫,翻板密封垫用于当翻板主体处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状态时对二者之间的连接部分进行密封。翻板密封垫的设置,在翻板主体处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状态时,受配重体重力影响,翻板主体对翻板密封垫具有一定顶压应力,即可更好实现上述密封。
[0016]进一步地,上述翻板主体用于封闭上述芯主体的底面开口设置,当翻板主体处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状态时,铰接臂位于翻板主体下方且铰接臂首端连接于翻板主体底面中部设置。上述翻板密封垫为硅胶材质的翻板密封垫。当翻板主体处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状态时,翻板密封垫呈下敞口的套状结构,翻板密封垫包覆翻板主体顶面、翻板主体侧面以及翻板主体底面的侧沿设置。该翻板主体顶面设有密封凸台,密封凸台朝向芯主体底面开口内延伸设置。将翻板密封垫设于翻板主体,便于零部件的加工生产,且由于密封凸台的设置,使得当翻板主体处于封闭芯主体底面开口的状态时具有多个密封面,进一步提升密封效果。
[0017]进一步地,上述铰接臂设有臂连接座,臂连接座设于铰接臂尾端端部。上述配重体装配于上述臂连接座。当上述翻板处于封闭上述芯主体底面开口的状态下,上述臂连接座位于上述翻板主体所在平面的下方。该臂连接座位于翻板主体所在平面的下方的结构,可以在翻板打开时,配重体与芯主体侧沿不会相互干涉,尽可能的扩大芯主体的口径以及尽
可能增大翻板打开角度,即实现地漏最大化的下水。
[0018]进一步地,上述铰接臂设有两个,两个铰接臂并列设置。上述臂连接座中部均开设有通孔结构的臂连接孔,位于两个铰接臂的两个臂连接孔沿同一直线延伸设置。上述配重体由连接柱以及配重管构成,连接柱为两端朝向两个上述臂连接孔内部延伸的圆柱状结构,配重管为圆管状结构,连接柱两端插设于两个臂连接孔地装配于铰接臂,配重管套设于连接柱外。上述结构简便且容易装配,便于产品生产。配重管呈圆管结构,配重管随翻板开关而移动时圆弧面可以尽可能减小其移动轨迹所需的空间,即可以在同样的空间内尽可能做大圆管的外径。且由于配重管呈圆管状,在翻板开关两种状态时,配重管的重心保持在其轴心处,再配合上述铰接臂等结构,实现配重管的重力利用效率最大化。该重力利用效率具体如,在上述可以满足尽可能缩小配重结构运动轨迹而实现空间利用的情况下,配重结构需要一侧为圆弧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改进的地漏,包括地漏主体以及地漏芯体,地漏主体设有一个首尾贯通的装配通孔,地漏芯体装配于装配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通孔的孔壁设有一圈限位凸棱,限位凸棱呈环状设置;所述地漏芯体顶部设有一圈安装凸棱,安装凸棱呈环状地设于地漏芯体外侧的周向侧沿;还包括安装环,安装环呈环状结构,安装环外侧的周向侧沿与该装配通孔孔壁连接,安装环与所述限位凸棱分别与所述安装凸棱顶面、底面抵接,安装环与限位凸棱用于固定装配该地漏芯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进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通孔为截面呈圆形的通孔结构;所述安装环、所述限位凸棱以及所述安装凸棱为相配适的圆环状结构;该安装环外侧的周向侧沿与该装配通孔孔壁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进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凸棱与所述限位凸棱之间和/或所述地漏芯体周向侧沿与所述装配通孔之间设有芯体密封垫,芯体密封垫为柔性材质的芯体密封垫,芯体密封垫用于所述地漏主体与地漏芯体之间的密封。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进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环邻近所述装配通孔顶部开口处设置;该安装环附设有拆装部,拆装部的设置方式包括将安装环中部通孔截面设为多边形、在安装环顶面或者中部通孔孔壁设置凸起或者凹陷结构;所述限位凸棱设于装配通孔底部开口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进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芯体包括芯主体、翻板以及配重体,芯主体呈中空管状,翻板铰接于芯主体底部,翻板用于封闭芯主体的底面开口设置,配重体设于翻板;所述芯主体底端侧沿设有主体铰接座;所述翻板由翻板主体以及铰接臂构成,铰接臂首端连接于翻板主体,铰接臂铰接于所述主体铰接座,铰接臂与主体铰接座的连接处邻近铰接臂尾端端部设置,翻板主体用于封闭芯主体的底面开口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凯阮统晓郑志鹰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