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单元、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6913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1: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单元、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加热单元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第一加热部自中心向四周延展,第一加热部具有沿厚度方向相背离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二加热部与第一加热部的外缘相连接,第二加热部具有相背离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朝向第一加热部的第一侧弯折延伸。将该加热单元应用于电磁加热组件,可利用延展的第一加热部实现锅体底部中心区域的加热,并可利用弯折延伸的第二加热部实现锅体边缘位置的加热,从而令锅体得到均匀加热,增加了锅体的加热区域,进而提高了加热效率。进而提高了加热效率。进而提高了加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热单元、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0001]本技术的实施例涉及烹饪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单元、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和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平底锅、全凹形的IH电饭煲以及炒灶使用的IH(Indirect Heating,电磁加热)线圈盘,大多采用同心圆绕线结构。
[0003]采用同心圆绕线结构时,线圈盘内环的磁场强度会比线圈盘外环的磁场强度高两倍左右。由于磁场强度决定了烹饪器具“火力”大小,所以烹饪器具在使用同心圆绕线结构的加热线圈盘时,被线圈盘内环加热的锅中间位置的加热温度会较高,而被线圈盘外环加热的锅边缘位置的加热温度较低。因此,在烹饪过程中,存在烹饪器具内外火力不均匀的技术问题,即,只有锅的近中心位置能够获得较好的“火力”,而锅的边缘位置则火力不足,严重影响了IH烹饪器具的烹饪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单元。
[0006]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加热组件。
[0007]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0008]有鉴于此,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单元,包括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第一加热部自中心向四周延展,第一加热部具有沿厚度方向相背离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二加热部与第一加热部的外缘相连接,第二加热部具有相背离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朝向第一加热部的第一侧弯折延伸。
[000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单元,包括自中心向四周延展的第一加热部,以及一端朝向第一加热部的第一侧弯折延伸的第二加热部。将该加热单元应用于电磁加热组件,可利用延展的第一加热部实现锅体底部中心区域的加热,并可利用弯折延伸的第二加热部实现锅体边缘位置的加热,从而令锅体得到均匀加热,增加了锅体的加热区域,进而提高了加热效率。此外,应用于电磁加热组件时,还可增加加热单元的数量,以对应加热锅体边缘沿锅体周向的不同部位,通过增加锅体的加热点能够使锅体加热更均匀。此时各个加热单元都能加热锅体底部中心区域,以实现加热单元能够为锅体的锅底提供火力,进而保证锅体的中心部位能够获得足够的火力,确保烹饪效果。具体地,加热单元为电磁加热元件,可产生交变磁场,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具有磁性的锅体会产生热量,从而实现烹饪。
[0010]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加热单元,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端部的宽度大于第二端部的宽度。
[0012]在该设计中,具体令弯折延伸的第一端部的宽度大于未弯折的第二端部的宽度,也即,使得加热单元对应于锅体边缘的侧方宽度更大,以实现加热单元对应于锅体边缘的
区域更大,进而使得锅体边缘的加热区域适当增大,以提升锅体边缘的加热强度。
[00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加热部的宽度自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逐渐减小。
[0014]在该设计中,在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的前述宽度关系的前提下,具体令加热单元的宽度逐渐变化,可令加热单元的整体结构均匀变化,使得不同部位产生的加热强度也均匀变化,有助于进一步确保锅体加热均匀,提升烹饪效果。
[00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加热单元还包括:第三加热部,与第一端部相连接,第三加热部朝向第一加热部的第一侧延伸。
[0016]在该设计中,进一步限定了加热单元还包括与第二加热部的第一端部相连接的第三加热部,第三加热部可延续第一端部的延伸状态,继续向第一加热部的第一侧延伸,从而实现锅体侧壁的加热,有助于增大锅体的加热区域,进一步确保锅体加热均匀,提升烹饪效果。
[00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加热单元包括加热线圈和线圈支架,加热线圈设置于线圈支架。
[0018]在该设计中,加热单元包括加热线圈和线圈支架。可将线圈支架与以盘座为例的安装结构相连接,通过将加热线圈设置在线圈支架上来实现加热线圈的固定,避免加热线圈与安装结构分离,或者从安装结构上脱落,影响加热效果。此外,对于需同时配置至少两个加热单元的情况,相对于加工出线圈饼的传统工艺,通过线圈支架更便于将加热线圈装配到安装结构上,可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线圈支架,可将线圈支架与安装结构相连接,避免了加热线圈与安装结构直接接触,降低了加热单元安装的连接工艺难度,进而避免了将加热线圈与安装结构连接时破坏加热线圈的完整性,影响加热效果和安全性能。进一步地,线圈支架还可以对加热线圈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加热线圈与其他部件产生摩擦,有助于延长加热线圈的使用寿命。
[001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线圈支架包括叠加相连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构造出绕线空间,绕线空间用于容置加热线圈。
[0020]在该设计中,叠加相连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组合形成线圈支架,多股线绕制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心区域的绕线空间里,形成加热线圈,从而实现加热线圈的固定,进而避免加热线圈从线圈支架上脱落。
[0021]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包括盘座和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加热单元,盘座围成具有开口的容纳腔,盘座具有背离容纳腔的安装侧,加热单元位于盘座的安装侧。
[00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加热单元,因而具备该加热单元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此外,电磁加热组件还包括盘座,能够为待加热的锅体提供支撑,具体可将锅体置于容纳腔处,加热单元则位于盘座的安装侧,即位于盘座底部。
[0023]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2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盘座包括盘底部、盘过渡部和盘侧部,盘过渡部连接在盘底部和盘侧部之间,第一加热部与盘底部相对应,第二加热部与盘过渡部相对应。
[0025]在该设计中,盘座具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盘底部、盘过渡部和盘侧部,可对应于锅体
的锅底部、过渡部位和锅侧部。自中心向四周延展的第一加热部与盘底部相对应,可对应于锅底部,弯折延伸的第二加热部与盘过渡部相对应,可对应于锅体的过渡部位,从而实现针对锅体的锅底和边缘同时产生加热区域,进而提高了电磁加热组件的加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电磁加热组件还可配置不对应于盘底部的加热元件,以与加热单元配合使用,从而在不增强锅底加热强度的情况下适当增强边缘加热强度。
[002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加热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加热单元围绕盘座的中轴线间隔分布,至少两个加热单元沿盘座的中轴线叠加分布并部分重叠。
[0027]在该设计中,通过设置至少两个加热单元,并令这些加热单元围绕盘座的中轴线间隔分布,可对应加热锅体边缘沿锅体周向的不同部位,通过增加锅体的加热点能够使锅体加热更均匀。同时,令这些加热单元沿盘座的中轴线叠加分布并部分重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自中心向四周延展,所述第一加热部具有沿厚度方向相背离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和第二加热部,与所述第一加热部的外缘相连接,所述第二加热部具有相背离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一加热部的第一侧弯折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部的宽度自所述第一端部至所述第二端部逐渐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还包括:第三加热部,与所述第一端部相连接,所述第三加热部朝向所述第一加热部的第一侧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包括:加热线圈;线圈支架,所述加热线圈设置于所述线圈支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支架包括叠加相连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构造出绕线空间,所述绕线空间用于容置所述加热线圈。7.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亮吴金华范吉昌张翼飞郭兴家王小鹰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