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放电电路以及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5762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放电电路以及充电器,电池放电电路包括:控制模块;放电模块(10),控制模块连接放电模块(10)以获取放电模块(10)的放电信号;驱动模块,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电路(31)以及第二驱动电路(32),控制模块连接第一驱动电路(31)以及第二驱动电路(32),以根据放电信号控制第一驱动电路(31)与第二驱动电路(32)的通断状态,其中,第一驱动电路(31)以及第二驱动电路(32)的通断状态相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控制放电模块(10)降低消耗电池电量的速度,从而控制模块能够控制电池单位时间内的电量消耗,使电池的电压逐步稳定在闲置电压上,从而达到保护电池的目的。从而达到保护电池的目的。从而达到保护电池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放电电路以及充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充放电
,特别涉及一种电池放电电路以及充电器。

技术介绍

[0002]可充电电池由于其使用的便利性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无人机、电动汽车等领域。生活中,可充电电池经常会存在闲置较长一段时间不用的情况,对于电量十分充足的电池而言,如果长时间不用会对电池的性能存在影响,因此,如果用户预计电池需要闲置较长时间,则需要放掉电池的电量,使电池的电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以保护电池,如,无人机的单节电池充满时电压为12V,如果长时间不用,则会将电压放至3.8V。而现有技术中的放电电路工作效率低,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将电池的电压放低至预定的闲置电压,用户需要等待的时间长,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放电电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放电电路工作效率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将电池的电压放低至预定的闲置电压,用户需要等待的时间长,使用不便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电池放电电路,所述电池放电电路包括:
[0005]控制模块;
[0006]放电模块10,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放电模块10以获取所述放电模块10的放电信号;
[0007]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电路31以及第二驱动电路32,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31以及第二驱动电路32,以根据所述放电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31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32的通断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电路31以及第二驱动电路32的通断状态相反。
[0008]可选的,所述放电模块10包括放电电阻R82以及莫斯管U11,所述莫斯管U11具有S极、G极以及D极,所述放电电阻R82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电池正极,所述放电电阻R8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S极,所述D极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G极连接第一驱动电路31的输出端以及第二驱动电路32的输出端。
[0009]可选的,所述放电模块10还包括去峰值二极管D25,所述去峰值二极管D25与所述放电电阻R82并联。
[0010]可选的,所述电池放电电路还包括采样模块21,所述采样模块21连接在所述D极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PB

0之间。
[0011]可选的,所述采样电路包括采样电阻R77以及运放U10,所述采样电阻R77的输入端以及与所述运放U10的同相输入端+IN1连接所述D极,所述采样电阻R77的输出端以及所述运放U10的反相输入端

IN1用于连接电池负极,所述运放U10的运放U10输出端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PB

0。
[0012]可选的,所述第一驱动电路31包括一NPN三极管,所述第二驱动电路32包括一PNP三极管,所述NPN三极管的集电极以及所述PNP三极管的集电极均连接基准电压VCC,所述NPN三极管的基极以及所述PNP三极管的基极均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所述NPN三极管的发射极以及所述PNP三极管的发射极均连接所述G极,所述驱动模块还包括一驱动电阻R80,所述驱动电阻R80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NPN三极管的发射极以及所述PNP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驱动电阻R80的第二连接端用于连接电池负极。
[0013]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器以及脉冲调制电路,所述脉冲调制电路的脉冲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所述脉冲调制电路的脉冲输出端连接所述NPN三极管的基极以及所述PNP三极管的基极。
[0014]可选的,所述脉冲调制电路包括第一脉冲调制电路22,所述第一脉冲调制电路2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
[0015]可选的,所述脉冲调制电路还包括第二脉冲调制电路23,所述控制器具有第一输出端以及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脉冲调制电路2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脉冲调制电路2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
[0016]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充电器,所述充电器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放电电路,所述充电器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放电仓或放电端口,所述放电仓或放电端口内设有用于连接电池负极的放电输出端INPUT

,且所述放电仓或放电端口内设有用于连接电池正极的放电输入端INPUT+。
[0017]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将控制模块连接放电模块10以获取放电模块10的放电信号,控制模块连接第一驱动电路31以及第二驱动电路32,以根据放电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31与第二驱动电路32的通断状态,其中,第一驱动电路31以及第二驱动电路32的通断状态相反。控制模块向第一驱动电路31以及第二驱动电路32输出脉冲信号,脉冲信号中的高低电平状态决定了第一驱动电路31与第二驱动电路32的通断状态,脉冲电路的占空比决定了第一驱动电路31与第二驱动电路32的通断时长,从而能够控制电池单位时间内的电量消耗,控制放电模块10降低消耗电池电量的速度,使电池的电压逐步稳定在闲置电压上,从而达到保护电池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电池放电电路的一实施例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0020]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3]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4]如图1所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电池放电电路,所述电池放电电路包括:控制模块;放电模块10,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放电模块10以获取所述放电模块10的放电信号;驱动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放电电路包括:控制模块;放电模块(10),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放电模块(10)以获取所述放电模块(10)的放电信号;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电路(31)以及第二驱动电路(32),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31)以及第二驱动电路(32),以根据所述放电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31)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32)的通断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电路(31)以及第二驱动电路(32)的通断状态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模块(10)包括放电电阻(R82)以及莫斯管(U11),所述莫斯管(U11)具有S极、G极以及D极,所述放电电阻(R82)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电池正极,所述放电电阻(R8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S极,所述D极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G极连接第一驱动电路(31)的输出端以及第二驱动电路(32)的输出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模块(10)还包括去峰值二极管(D25),所述去峰值二极管(D25)与所述放电电阻(R82)并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放电电路还包括采样模块(21),所述采样模块(21)连接在所述D极与外接控制器的输入端(PB

0)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模块(21)包括采样电阻(R77)以及运放(U10),所述采样电阻(R77)的输入端以及与所述运放(U10)的同相输入端(+IN1)连接所述D极,所述采样电阻(R77)的输出端以及所述运放(U10)的反相输入端(

IN1)用于连接电池负极,所述运放(U10)的运放(U10)输出端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PB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晓纯
申请(专利权)人:天空创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