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开封专利>正文

一种接地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5441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维修工具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接地棒,包括:固定座,固定在固定座上的固定臂,带有螺杆的操作棒,与固定座铰接的活动臂,与活动臂转动连接的万向节,与万向节铰接的第一线夹和第二线夹,移动块,连接臂,弹性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万向节组件与活动臂连接,是操作杆和线夹之间的角度可调,从而能够在不需要调整身位的情况下对不同角度的电线进行夹紧,操作时安全又方便;又通过弹性条对活动臂和线夹施加一定的夹紧力,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接地棒脱落。效地防止接地棒脱落。效地防止接地棒脱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地棒


[0001]本技术属于电力维修工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接地棒。

技术介绍

[0002]接地棒,又称接地操作棒,是在高压电站、电线杆等电力设备的维修中一种常用的接地装置。其具体的使用方式为先将接地线的一端进行接地,然后操作者爬到杆塔上,将接地棒的线夹连接好接地线的另一端,手持接地棒的绝缘部位,将接地棒的线夹夹在电线上。
[0003]现有的接地棒为旋转压紧式,特别是在耐张杆装设接地线的接地点距离杆塔较远时,由于操作杆与线夹之间的角度固定,所以此时接地棒卡口与电线之间无法形成90度夹角的最佳夹紧角度,并且操作杆与接地线之间也会存在干涉,操作者需要多次调整身体位置,用手抓住操作杆的同时,还需要将接地线与操作杆一起握紧才能使接地棒的线夹卡口对齐电线,再进行拧紧固定,这样既不符合安全管理要求,又费时费力,操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地棒,从而克服现有的接地棒在接线时,由于操作杆与线夹之间的角度固定,在一些情况下需要多次调整身体位置才能接好接地棒,且接地时接地线容易与操作杆干涉的缺陷。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接地棒,包括:固定座,贯穿所述固定座的两端设有通孔,所述固定座的两侧分别与一根固定臂的一端连接,各所述固定臂的另一端分别向所述固定座的两侧延伸;操作棒,其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固定座的一端连接,所述操作棒的一端与螺杆的一端连接,所述螺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活动臂,其一端与所述固定臂的另一端铰接,所述活动臂上设有端子螺栓;万向节组件,两个所述万向节组件的一端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一根所述活动臂的另一端连接;移动块,贯穿所述移动块的两端设有与所述螺杆适配的螺孔,所述移动块的两侧分别与一根连接臂的一端铰接,各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分别与一根活动臂的中部铰接;第一线夹,所述第一线夹的一侧设有第一夹口,该第一线夹的另一侧与一个所述万向节组件的另一端铰接;第二线夹,所述第二线夹的一侧设有第二夹口,该第二线夹的另一侧与另一个所述万向节组件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二线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线夹的一端铰接;弹性条,其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线夹上,所述弹性条的中部和另一端顺次固定在与所述第二线夹位于同一侧的所述活动臂和固定臂上。
[0006]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万向节组件包括:第一转节,其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活动臂的另一端连接,并且转动时的转轴与所述活动臂和所述固定臂之间的铰轴垂直;第二转节,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节的另一端铰接,且该铰接处的铰轴与所述第一转节和所述活动臂之间的转轴垂直,两个所述第二转节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线夹和所述第二线夹的另一侧铰接,且该铰接处的铰轴与所述第一转节和所述活动臂之间的转轴垂直。
[0007]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线夹和所述第二线夹之间的铰轴与所述万向节组件的另一端的铰轴平行。
[0008]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线夹的另一端设有卡口,所述第二线夹的另一端能够插入至所述卡口中。
[0009]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条由软铜线材料制成。
[0010]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操作棒由绝缘材料制成。
[0011]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条的两端和中部分别焊接有弹性条垫片,所述弹性条垫片通过固定螺钉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线夹、所述活动臂和所述固定臂上。
[0012]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端子螺栓上设有防脱螺母。
[0013]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两根所述固定臂的另一端同时向所述固定座的另一端倾斜。
[0014]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1. 本技术中的线夹通过万向节组件与活动臂连接,这样能够使操纵杆和线夹之间能够形成多种角度,从而适应不同角度下对电线的夹紧。
[0016]2. 本技术通过软铜材料制成的弹性条自身的弹力对活动臂和线夹施加一定的夹紧压力,以能够防止线夹夹紧电线时容易发生脱线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接地棒的结构图。
[0018]图2是夹持部分的结构图。
[0019]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0020]1‑
固定座,11

通孔;
[0021]2‑
固定臂;
[0022]3‑
操作棒,31

螺杆;
[0023]4‑
活动臂,41

端子螺栓,42

防脱螺母;
[0024]5‑
万向节组件,51

第一转节,52

第二转节;
[0025]6‑
移动块,61

螺孔;
[0026]7‑
连接臂;
[0027]8‑
第一线夹,81

第一夹口,82

卡口;
[0028]9‑
第二线夹,91

第二夹口;
[0029]10

弹性条,101

弹性条垫片,102

固定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31]如图1和图2所示,该实施例中的接地棒包括:固定座1,通孔11,固定臂2,操作棒3,螺杆31,活动臂4,端子螺栓41,防脱螺母42,万向节组件5,第一转节51,第二转节52,移动块6,螺孔61,连接臂7,第一线夹8,第一夹口81,卡口82,第二线夹9,第二夹口91,弹性条10,弹性条垫片101,固定螺钉102。
[0032]固定座1中开设有通孔11,该通孔11贯穿于固定座1的两端;固定座1的两侧分别与一根固定臂2的一端固定连接,每根固定臂2的另一端分别向该固定座1的两侧延伸,并且向固定座1的一端倾斜。
[0033]操作棒3由绝缘材料制成,其一端安装在固定座1的另一端,并且能够沿操作棒3的轴线转动,该操作棒3的一端还与螺杆31的一端相固定,该螺杆31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11,向固定座1外延伸。
[0034]活动臂4共有两根,两根活动臂4的一端与固定臂2的另一端铰接,其中一根活动臂4上设有端子螺栓41,该端子螺栓41上还安装有相适配的防脱螺母42。
[0035]贯穿移动块6的两端开设有与螺杆31相适配的螺孔61,移动块6的两侧分别与一根连接臂7的一端铰接,各连接臂7的另一端分别与一根活动臂4的中部铰接。
[0036]第一线夹8的一侧设有第一夹口81,第二线夹9的一侧设有第二夹口91,第二线夹9的一端与第一线夹8的一端铰接;第一线夹8的另一端开设有卡口82,第二线夹9的另一端能够插入至卡口82中。
[0037]万向节组件5共有两套,每套万向节组件5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地棒,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1),贯穿所述固定座(1)的两端设有通孔(11),所述固定座(1)的两侧分别与一根固定臂(2)的一端连接,各所述固定臂(2)的另一端分别向所述固定座(1)的两侧延伸;操作棒(3),其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固定座(1)的一端连接,所述操作棒(3)的一端与螺杆(31)的一端连接,所述螺杆(31)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11);活动臂(4),其一端与所述固定臂(2)的另一端铰接,所述活动臂(4)上设有端子螺栓(41);万向节组件(5),两个所述万向节组件(5)的一端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一根所述活动臂(4)的另一端连接;移动块(6),贯穿所述移动块(6)的两端设有与所述螺杆(31)适配的螺孔(61),所述移动块(6)的两侧分别与一根连接臂(7)的一端铰接,各所述连接臂(7)的另一端分别与一根活动臂(4)的中部铰接;第一线夹(8),所述第一线夹(8)的一侧设有第一夹口(81),该第一线夹(8)的另一侧与一个所述万向节组件(5)的另一端铰接;第二线夹(9),所述第二线夹(9)的一侧设有第二夹口(91),该第二线夹(9)的另一侧与另一个所述万向节组件(5)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二线夹(9)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线夹(8)的一端铰接;弹性条(10),其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线夹(9)上,所述弹性条(10)的中部和另一端顺次固定在与所述第二线夹(9)位于同一侧的所述活动臂(4)和固定臂(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节组件(5)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农居力周开封徐树峰苏国胜黄勇樊炜毛学飞冯久龄黄甲兴梁建毓杨志健刘朝禄莫衍毅杨旭春谢春合陈勇韦锦锋林岚谢建伟陈汝武包振业陆增福陈江辉黄家颂颜增杏李才成梁庆任周莹曹阿磊梁礼创胡静叶岚
申请(专利权)人:周开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