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14291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在下部危岩体设有的双排布置的微型钢管桩,该微型钢管桩顶部设置桩顶冠梁;微型钢管桩之间设置预制混凝土挡板,预制混凝土挡板采用网片挂网喷混覆盖,并且在微型钢管桩中设有PVC排水管;微型钢管桩与危岩体之间采用回填混凝土进行回填处理;危岩体上部坡面设置框格梁,框格梁节点处设置预应力锚索或锚杆,框格梁底部延伸至桩顶冠梁,框格梁内设有回填土,回填土内种植草籽,起到绿化作用。由于微型桩施工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危岩体变形的发展进行初步控制,具有较高效率;同时微型钢管桩桩径小、设计组成简单,打入设备要求不高,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能发展为滑坡的危岩体治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危岩体多处于陡峭的边坡或悬崖被多组结构面切割,虽然还没有发生失稳,但已具备了发生失稳破坏的条件,在重力、风化营力、地震、渗透压力及外部环境振动干扰等外力作用下,可能会导致与母岩分离发生失稳破坏,造成其下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是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现有技术涉及危岩体治理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0003]第一种是大型倾倒式危岩体维护结构。该方法提供了一种治理大型倾倒式危岩体的围护结构,包括母岩体和危岩体;在危岩体左、右侧的母岩体上分别设置锚杆,绕过危岩体,利用钢丝绳分别连接左右侧锚杆,起到加固治理危岩体的效果。
[0004]第二种是倾倒破坏型危岩体治理办法,该方法基于形成危岩体变形的“逆机理”,即产生一种与常规倾倒变形方向相反的变形,使危岩体产生向后缘张拉裂隙倾斜的趋势,使已经发生倾斜的危岩体“扶正”,从而增大危岩体的稳定性系数。
[0005]第三种是边坡危岩体快速加固装置,包括斜向支撑件,斜向支撑件顶端伸入于边坡危岩体下表面的浅槽中,斜向支撑件底部有槽钢垫板,槽钢垫板内嵌于边坡危岩体下方的深槽中。通过斜向支撑件、槽钢垫板配合斜向锚杆作用,并用混凝土将浅槽和深槽填平,使支撑系统与危岩体充分接触,从而达到边坡危岩体快速加固的目的。
[0006]第一种大型倾倒式危岩体维护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加固处理措施单一,当危岩体规模较大或在不能进行爆破清除的情况下,采用单一治理的方法往往难以达到治理效果,其安全稳定性不能保证。第二种倾倒破坏型危岩体治理办法存在的问题是:当危岩体裂隙、夹层发育稳定性较差时,在危岩体下方软弱层开设水平孔,其施工风险较大。第三种边坡危岩体快速加固装置存在的问题是:该维护结构所采取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对于具有宽大裂隙、规模较大且复杂的危岩体难以保证其安全稳定。
[0007]因此,以上现有技术依然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8]考虑到目前危岩体治理技术方面的缺陷,针对可能发展为滑坡的危岩体,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治理危岩体的微型桩+锚杆(索)混用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9]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10]一种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联合支护结构是采用微型桩结合锚杆或锚索混用联合支护结构,包括在下部危岩体设有的双排布置的微型钢管桩,该微型钢管桩包括直径不大于300mm的圆形中空预制钢管桩身、内置三根钢筋束,该微型钢管桩伸入地面以下不小于3m,以保证微型桩具有足够长度的嵌固段;该微型钢管桩顶部设置桩顶冠梁,桩顶冠梁将双排微型钢管桩连接起来,使其整体协同受力;微型钢管桩之间设置预
制混凝土挡板,前述的预制混凝土挡板采用网片挂网喷混覆盖,并且在微型钢管桩中设有PVC排水管,PVC排水管穿过前述的网片;前述的微型钢管桩与危岩体之间采用回填混凝土进行回填处理,使危岩体下部与地面充分接触;危岩体上部坡面设置框格梁,框格梁节点处设置预应力锚索或锚杆,框格梁底部延伸至桩顶冠梁,框格梁内设有回填土,回填土内种植草籽,起到绿化作用。
[0011]进一步的,前述的预制混凝土挡板上的网片采用双层钢筋网,钢筋直径8

10mm,喷混混凝土标号为C25或C30;前述的回填混凝土标号为C25或C30。
[0012]进一步的,前述的框格梁断面尺寸为300
×
300mm或400
×
400mm,框格梁间距2.5~3.0m,沿着坡面布置;预应力锚索或锚杆均施工预应力,前述的锚杆为全粘结型,设计布置在危岩体的上部及下部,中部采用预应力锚索,预应力锚索锚固段伸入危岩体中风化一定深度,以保证其具有足够的锚固力,预应力锚索或锚杆外锚头和框格梁浇筑在一起。
[0013]该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4]步骤1.在拟治理的危岩体范围,先实施下部双排微型钢管桩,微型钢管桩底部嵌入地面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在微型钢管桩的顶部设置桩顶冠梁;步骤2.微型钢管桩之间设置预制混凝土挡板,一边安装预制混凝土挡板的同时,一边浇筑混凝土,最后在微型钢管桩之间设置PVC排水管,用以排泄危岩体内部的裂隙水,最终完成危岩体下部结构的施工;步骤3.待危岩体下部施工完毕且达到一定的设计龄期后,开始着手危岩体上部的施工,施工前,现将危岩体表面的残渣、腐殖质清除干净,按照一定的坡比修整坡面;步骤4.坡面采取挂网喷混,网片采用双层网,完成挂网喷混后,然后实施框格梁和预应力索或锚杆,将预应力索或锚杆封锚在框格梁的节点处,框格梁内设置一定深度的排水孔,用以排泄危岩体内部的裂隙水;步骤5.最后在框格梁内设置回填土覆盖一定厚度,用以种草绿化,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0015]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治理危岩体的微型桩+锚杆(索)混用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由于微型桩施工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危岩体变形的发展进行初步控制,具有较高效率;同时微型钢管桩桩径小、设计组成简单,打入设备要求不高,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另外,危岩体上部挂网喷混+框格梁+预应力锚杆(索)混用+排水措施可以永久的对危岩体进行加固处理,保证危岩体的安全稳定。最后,框格梁内覆土种草,绿化环境,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0016]具体而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0017](1)由于微型桩施工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危岩体变形的发展进行初步控制,具有较高效率。如有需要,可以为后续危岩体加固处理争取时间;
[0018](2)微型桩桩径小、设计组成简单,打入设备要求不高,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0019](3)危岩体上部挂网喷混+框格梁+预应力锚杆(索)+排水措施可以永久的对危岩体进行加固处理,保证危岩体的安全稳定;
[0020](4)全部施工锚索造价相对较高,工期较长,本专利技术锚杆、锚索混用,不但可以节省造价,同时还可以缩短工期。
[0021](5)框格梁内覆土种草,绿化环境,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断面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细部构造图。
[0024]附图中的标记为:1

微型钢管桩,2

回填混凝土,3

PVC排水管,4

桩顶冠梁,5

地面,6

预制混凝土挡板,7

预应力锚索,8

预应力锚杆,9

框格梁,10

回填土,11

危岩体原始地形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6]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主要包括微型钢管桩1、混凝土2、PV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联合支护结构是采用微型桩结合锚杆或锚索混用联合支护结构,包括在下部危岩体设有的双排布置的微型钢管桩(1),该微型钢管桩(1)包括直径不大于300mm的圆形中空预制钢管桩身、内置三根钢筋束,该微型钢管桩(1)伸入地面以下不小于3m,以保证微型桩具有足够长度的嵌固段;该微型钢管桩(1)顶部设置桩顶冠梁(4),桩顶冠梁(4)将双排微型钢管桩(1)连接起来,使其整体协同受力;微型钢管桩(1)之间设置预制混凝土挡板(6),所述预制混凝土挡板(6)采用网片挂网喷混覆盖,并且在微型钢管桩(1)中设有PVC排水管(3),PVC排水管(3)穿过所述网片;所述微型钢管桩(1)与危岩体之间采用回填混凝土(2)进行回填处理,使危岩体下部与地面(5)充分接触;危岩体上部坡面设置框格梁(9),框格梁(9)节点处设置预应力锚索(7)或锚杆(8),框格梁(9)底部延伸至桩顶冠梁(4),框格梁(9)内设有回填土(10),回填土(10)内种植草籽,起到绿化作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挡板(6)上的网片采用双层钢筋网,钢筋直径8

10mm,喷混混凝土标号为C25或C30;所述回填混凝土(2)标号为C25或C3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格梁(9)断面尺寸为300
×
300mm或400
×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蒲黍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