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作物疮痂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14226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21
提供一种防治作物疮痂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本菌剂对于作物细菌性疮痂病针对性强,合理利用微生物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利用其含有的活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改善作物根际生态环境,转化土壤中作物不可直接利用的营养元素为作物可利用的速效营养;在治病方面,微生物菌剂采用以菌治菌的原理,利用拮抗菌株分泌的抗生物质来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生长,使病原菌在土壤中无法达到致病数量,从而无法侵染作物,防止作物发病,适应性强,稳定性好,可高效拮抗马铃薯疮痂病、番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治作物疮痂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肥料
,具体涉及一种防治作物疮痂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疮痂病,英文:scab(伤口或疮口上所结的)痂;(植物的)斑点病。疮痂病在农作物种植上是常见的一种病害,分细菌型和真菌型,细菌型主要是放线菌中的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黄色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引起;真菌主要由痂囊腔菌属(Elsinoe)和痂圆孢属(S

phaceloma)引起。目前国内针对作物的疮痂病大都采用化学农药防治的处理方式,农药滥用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使病菌产生了耐药性,另外化肥的超量使用加重了土壤的板结与污染,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与退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严重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这导致土壤重金属的危害性增加,危害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复合微生物菌剂采取“以菌治菌”的原则针对引起疮痂病的主要有害菌

疮痂链霉菌、野油菜黄单孢杆菌、洋葱假单胞杆菌有的放矢,安全无残留,又能优化作物及土壤根际微生态平衡,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及利用率,还能增强作物的抗干旱、抗低温、抗高盐等抗逆能力。特别是微生物液体菌剂具有使用方便、促生及抗逆效果明显等优点。
[0003]马铃薯疮痂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作物病害,由植物病原放线菌中的链霉菌属(Streptomycesspp.)引起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其中以疮痂链霉菌、加利利链霉菌、肿痂链霉菌为主要菌属,带菌肥料和病薯是主要最初原始侵染源,病菌主要侵染块茎,从皮孔和伤口侵入、染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块茎表皮,造成表皮侵染点周围的组织坏死,在薯块上形成平斑、凸起或凹陷的病斑,影响其商品价值。目前,发生严重的地区采用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的方法,化学防治方面也没有非常有效的药剂可以使用,且使用不当易造成环境污染和抗药性;农业防治不能从根本上控制该病害;抗病品种选育和应用是经济有效的措施,但是目前尚无抗病品种可以使用;生物防治方法不污染环境,对人蓄无毒,针对性强,是防治土传病害的根本措施,也是解决由于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报道了多种对马铃薯疮痂病有防治效果的生防菌株,其中以芽孢杆菌(Bacillusspp.)占多数。由于病原菌的多样性和同步进化特性,采用的单一拮抗菌株也无法达到很理想的防治效果,所以,生防菌的很多生物功能需要依靠两株或两株以上的细菌间的协同作用,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0004]番茄-辣椒疮痂病是番茄的一种常见病害,也是辣椒的重要病害之一。番茄主要危害茎、叶和果实。病叶早期在叶背出现水浸状小斑,逐渐扩展近圆形或连结成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后期干枯质脆。茎部先出现水浸状褪绿斑点,后上下扩展呈长椭圆形,中央稍凹陷的黑褐色病斑;病果表面出现水浸状褪绿斑点,逐渐扩展,初期有油浸亮光,后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木栓化近圆形粗糙枯死斑,有的相互连结成不规则形大斑块,果柄与果实连接处受害时,易落果。
[0005]辣椒疮痂病主要危害叶片、茎蔓、果实。叶片染病后初期出现许多圆形或不规则状
的黑绿色至黄褐色斑点,有时出现轮纹,叶背面稍隆起,水泡状,正面稍有内凹,茎蔓染病后病斑呈不规则条斑或斑块,果实染病后出现圆形或长圆形墨绿色病斑,直径0.5厘米左右,边缘略隆起,表面粗糙,引起烂果。
[0006]冬枣疮痂病又叫溃疡病,可危害冬枣树的枣头、枣吊和叶片,造成枣头发黑干缩、枣吊劈裂、叶片脱落,最终导致花蕾不能形成或脱落,严重影响冬枣的坐果率,这种病害在国内冬枣主要产区发生非常严重,成为冬枣生产的天敌。
[0007]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出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防治作物疮痂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本菌剂特点是对于作物细菌性疮痂病针对性强,合理利用微生物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利用其含有的活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改善作物根际生态环境,转化土壤中作物不可直接利用的营养元素为作物可利用的速效营养;在治病方面,微生物菌剂采用以菌治菌的原理,利用拮抗菌株分泌的抗生物质来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生长,使病原菌在土壤中无法达到致病数量,从而无法侵染作物,防止作物发病,适应性强,稳定性好,所选用微生物能共生共存,可高效拮抗马铃薯疮痂病、番茄

辣椒疮痂病、冬枣疮痂病,有效减少农药残留量,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具有固氮、解磷、解钾,刺激作物生长、改善作物品质等作用,从而达到增产、高产的目的。
[0009]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防治作物疮痂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为液体,其活性成分及重量份数为:
[0010]有益微生物菌液55-75份,其中是由小金色链霉菌液10

20份、多粘芽孢杆菌菌液5

10份、枯草芽孢杆菌菌液15

20份、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液10

15份、阿氏芽孢杆菌菌液5

10份五种发酵菌液组合而成;所述有益微生物菌液中的活菌数含量≥2.0
×
109CFU/ml;
[0011]聚谷氨酸5-10份;
[0012]生物有机质15-35份;
[0013]褪黑素0.3—0.5份。
[0014]所述聚谷氨酸的分子量为5-200万道尔顿,所述聚谷氨酸为聚谷氨酸钠盐。
[0015]所述生物有机质为生物腐植酸液剂、糖蜜、酵母提取液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0016]防治作物疮痂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将按比例配制好的小金色链霉菌液、多粘芽孢杆菌菌液、枯草芽孢杆菌菌液、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液、阿氏芽孢杆菌菌液五种菌液按份量数配比好,再加入按份量数备好的褪黑素、聚谷氨酸、生物有机质,混合均匀即为复合微生物菌剂。
[0017]防治作物疮痂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使用方法,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主要用于作物上由疮痂链霉菌、加利利链霉菌、肿痂链霉菌、野油菜黄单孢杆菌、洋葱假单胞杆菌引起的细菌型疮痂病,并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提升农作物品质、增强农作物抗逆性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应用;
[0018]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使用方法:
[0019]①
叶面喷施,在花开前7-15天2公斤/亩喷施;
[0020]②
拌种,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1/100,均匀喷洒在种子表面;
[0021]③
蘸根,作物移栽时,将复合微生物菌剂粘附于作物根部,植入土壤。
[0022]其中,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用于防治由疮痂链霉菌、加利利链霉菌、肿痂链霉菌引起的马铃薯疮痂病;所述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方法:通过喷施或拌种施用于农作物;拌种用量为马铃薯种薯重量的1/100,稀释后均匀喷洒在种子表面;对于早熟马铃薯品种,第一次喷施于花开前7-10天,第二次喷施于花开后7

10天。
[0023]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用于防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防治作物疮痂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为液体,其活性成分及重量份数为:有益微生物菌液55-75份,其中是由小金色链霉菌液10

20份、多粘芽孢杆菌菌液5

10份、枯草芽孢杆菌液15

20份、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液10

15份、阿氏芽孢杆菌菌液5

10份五种发酵菌液组合而成;所述有益微生物菌液中的活菌数含量≥2.0
×
109CFU/ml;聚谷氨酸5-10份;生物有机质15-35份;褪黑素0.3—0.5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作物疮痂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谷氨酸的分子量为5

200万道尔顿,所述聚谷氨酸为聚谷氨酸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作物疮痂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有机质为生物腐植酸液剂、糖蜜、酵母提取液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防治作物疮痂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先将按比例配制好的小金色链霉菌液、多粘芽孢杆菌菌液、枯草芽孢杆菌菌液、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液、阿氏芽孢杆菌菌液五种菌液按份量数配比好,再加入按份量数备好的褪黑素、聚谷氨酸、生物有机质,混合均匀即为复合微生物菌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治作物疮痂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主要用于作物上由疮痂链霉菌、加利利链霉菌、肿痂链霉菌、野油菜黄单孢杆菌、洋葱假单胞杆菌引起的细菌型疮痂病,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刚丁武续建平李冬梅
申请(专利权)人:宝鸡市星星协力生物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