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被动房的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3873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1 19: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被动房的框架结构,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包括立柱,所述立柱伸入到开设于地基上的空腔内,所述空腔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推动块和触发杆,所述空腔的侧部固定有滑座,所述触发杆的一端滑动设置在开设于滑座上的通槽内,所述触发杆的下端面通过第二弹簧和滑座表面连接,所述触发杆的一端底部位于推动块的行程轨迹内,所述移动支撑板的端部边沿固定有连动架,所述连动架设置于触发杆另一端的的行程范围内,且移动支撑板带动连动架下滑后,经过缓冲机构的作用,使使得移动支撑板和连动架复位,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使得被动房具有连续承受垂直冲击的能力,从而有效的保护了被动房吗,设计新颖,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被动房的框架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是一种被动房的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的背景下,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节能建筑正为实现国家的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被动房,是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辐射得热和室内非供暖热源得热等各种被动式节能手段与建筑围护结构高效节能技术相结合,在保证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前提下,通过大幅度降低建筑热/冷负荷,最大限度地摆脱对主动式机械采暖和制冷系统的依赖,进而降低建筑采暖和制冷能耗。
[0003]框架结构是指房子的受力构件由立柱柱和框架梁组成,由于被动房价格昂贵,因此需要其经久耐用,现有的被动房框架结构承受冲击能力差,也有一些被动房框架结构能够承受垂直冲击,但是承压时间有限,难以长时间连续承受冲击。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被动房的框架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被动房的框架结构,包括所述立柱,所述立柱设置有呈偶数分布的多个,每相邻两个所述立柱之间经过连接杆固定,多个所述立柱伸入到开设于地基上的空腔内,前侧两个所述立柱和后侧两个所述立柱之间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移动支撑板,所述空腔底部固定有与移动支撑板平行设置的固定支撑板,所述空腔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推动块和触发杆,所述空腔的侧部固定有滑座,所述触发杆的一端滑动设置在开设于滑座上的通槽内,所述触发杆的下端面通过第二弹簧和滑座表面连接,所述触发杆的一端底部位于推动块的行程轨迹内,所述移动支撑板的端部边沿固定有连动架,所述连动架设置于触发杆另一端的的行程范围内,且移动支撑板带动连动架下滑后,经过缓冲机构的作用,使得推动块推动触发杆上升使得触发杆和连动架接触,进而经过吸合组件的控制,能够使得推动块复位后反作用于缓冲机构,使得移动支撑板和连动架复位。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第一缓冲机构和第二缓冲机构,所述第一缓冲机构设有以移动支撑板中轴为对称分布的两个第一缓冲单元,所述第一缓冲单元包括固定于移动支撑板底部一侧的滑块,所述固定支撑板表面设置有滑槽,所述滑块底部滑动设置在滑槽内,所述滑块通过连接件与固定支撑板连接,所述连接件底部与固定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上端滑动设置于滑块内,所述连接件外围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连接于滑块底部和固定支撑板表面之间。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缓冲机构包括有以移动支撑板中轴为对称分布的两个第二缓冲单元,所述第二缓冲单元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呈对称分布于移动支撑板和固定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一连杆一端铰接于移动支撑
板的端部,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与固定支撑板的端部,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和第二连杆另一端共同铰接于第二活塞的杆部外端,所述第二活塞沿活塞缸的一侧延伸到设置于活塞缸内的第二活塞室内,所述第二活塞室内设置有工作介质,所述活塞缸固定设置于空腔底部,所述活塞缸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活塞缸分隔为第一活塞室和第二活塞室,所述隔板上分别有第一单向通道和第二单向通道,第一单向通道和第二单向通道作用方向相反,所述活塞缸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的的杆部延伸到第一活塞室内,所述第一活塞室的压缩部端面与第二单向通道贴合,所述推动块固定于第一活塞的杆部外围,所述推动块的外侧设置有锥形弹簧,所述锥形弹簧连接于空腔侧壁和第一活塞之间。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触发杆的一侧底部端面左低右高,所述推动块的顶部与触发杆的一侧底部端面平行。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吸合组件包括电磁座、铁块、触点和触点二,所述电磁座安装于锥形弹簧另一侧端面,所述铁块安装于推动块的内端面,所述触点二设置于连动架的内端面,所述触点设置于触发杆一侧端面,所述触点二位于触点的行程轨迹上,所述触点与触点二接触后使得电磁座通电对铁块吸合。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移动支撑板和固定支撑板之间均匀填充有若干个橡胶球。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立柱与空腔接触的位置密封处理。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一缓冲机构和第二缓冲机构使得被动房能够承受较大的垂直冲击;通过设置吸合组件和缓冲机构的共同作用使得移动支撑板上升带动连动架复位,立柱复位吸合组件断开,经过一次冲击后第一缓冲机构和第二缓冲机构迅速复位,当垂直冲击再次来袭时,能够继续发挥作用,如此往复,使得立柱能后连续承受冲击,避免了单次冲击后无法复位造成被动房的损坏,从而长时间有效的保护了被动房,吸合组件吸合灵敏,带动缓冲机构复位作用快,能够连续长时间承受冲击而不使被动房被破坏;橡胶球既能够承受对移动支撑板起到缓冲作用又能够对移动支撑板进行支撑,使得被动房保持稳定。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一种被动房的框架结构中立柱的轴测视图。
[0015]图2为一种被动房的框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一种被动房的框架结构中缓冲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0017]图4为一种被动房的框架结构中第二缓冲机构和触发杆相关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一种被动房的框架结构中第二缓冲机构相关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一种被动房的框架结构中闭合电路相关的示意图
[0020]图中:1.立柱;2.移动支撑板;3.固定支撑板;4.橡胶球;5.空腔;6.地基;7.滑槽;8.连接件;9.第一弹簧;10.滑座;11.通槽;12.触发杆;13.连动架;14.触点一;15.触点二;16.第二弹簧;17.第一连杆;18.第二连杆;19.推动块;20.第一活塞;21.第二活塞;22.第一活塞室;23.第二活塞室;24.隔断板;25.第一单向通道;26.第二单向通道;27.工作介质;28.电磁座;29.铁块;30.滑块;31.锥形弹簧;32.活塞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21]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施例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0022]请参阅图1~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被动房的框架结构,包括立柱1,所述立柱1设置有呈偶数分布的多个,每相邻两个所述立柱1之间经过连接杆固定,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立柱1伸入到开设于地基6上的空腔5内,前侧两个所述立柱1和后侧两个所述立柱1之间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移动支撑板2,所述空腔5底部固定有与移动支撑板2平行设置的固定支撑板3,所述空腔5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推动块19和触发杆12,所述空腔5的侧部固定有滑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被动房的框架结构,包括立柱(1),所述立柱(1)设置有呈偶数分布的多个,每相邻两个所述立柱(1)之间经过连接杆固定,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立柱(1)伸入到开设于地基(6)上的空腔(5)内,前侧两个所述立柱(1)和后侧两个所述立柱(1)之间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移动支撑板(2),所述空腔(5)底部固定有与移动支撑板(2)平行设置的固定支撑板(3),所述空腔(5)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推动块(19)和触发杆(12),所述空腔(5)的侧部固定有滑座(10),所述触发杆(12)的一端滑动设置在开设于滑座(10)上的通槽(11)内,所述触发杆(12)的下端面通过第二弹簧(16)和滑座(10)表面连接,所述触发杆(12)的一端底部位于推动块(19)的行程轨迹内,所述移动支撑板(2)的端部边沿固定有连动架(13),所述连动架(13)设置于触发杆(12)另一端的的行程范围内,且移动支撑板(2)带动连动架(13)下滑后,经过缓冲机构的作用,使得推动块(19)推动触发杆(12)上升使得触发杆(12)和连动架(13)接触,进而经过吸合组件的控制,能够使得推动块(19)复位后反作用于缓冲机构,使得移动支撑板和连动架(13)复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被动房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第一缓冲机构和第二缓冲机构,所述第一缓冲机构设有以移动支撑板(2)中轴为对称分布的两个第一缓冲单元,所述第一缓冲单元包括固定于移动支撑板(2)底部一侧的滑块(30),所述固定支撑板(3)表面设置有滑槽(7),所述滑块(30)底部滑动设置在滑槽(7)内,所述滑块(30)通过连接件(8)与固定支撑板(3)连接,所述连接件(8)底部与固定支撑板(3)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8)上端滑动设置于滑块(30)内,所述连接件(8)外围套设有第一弹簧(9),所述连接于滑块(30)底部和固定支撑板(3)表面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被动房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机构包括有以移动支撑板(2)中轴为对称分布的两个第二缓冲单元,所述第二缓冲单元包括第一连杆(17)和第二连杆(18),所述第一连杆(17)和第二连杆(18)呈对称分布于移动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永昊郭顺祥武廷超张兴波李大朋靳志宏刘宜昕范迎秋满海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住总第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